李國鋒
歐洲著名哲學(xué)家斯拉沃熱·齊澤克說,在中國如果真的討厭一個人,你就會這樣詛咒他:“愿你生活在趣味橫生的時代!”這“橫生的趣味”,雖然跟動蕩不安、戰(zhàn)亂頻仍和權(quán)力紛爭緊緊地捆綁在一起,但經(jīng)過時間恒久的沉淀,真的會讓后人在仰望歷史的星空時,多一份懷想與激動。比如兩千多年前的戰(zhàn)國,在那“橫生”的“趣味”里,國與國之間的權(quán)謀與較量,就看得我們眼花繚亂。
一
一塊小小的玉石,便引來一場風(fēng)波。
不必說趙惠文王是如何得到“天下所共傳寶”和氏璧的,就憑在那個消息閉塞的年月,秦昭襄王一下子就知道了這一消息來看,趙國定是張揚(yáng)到讓其他國家“羨慕嫉妒恨”的地步。
與趙國接壤并具實(shí)力的秦國,趕緊修書開出“以十五城請易璧”的條件。我想那時距離趙國比較遠(yuǎn)的楚國,恐怕還沉浸在舉國同悲的氣氛中,不知該如何告慰先輩卞和的在天之靈,他為此玉可是斷掉了僅有的兩只腳。
對趙來說,秦以“連城”作為交換條件,可謂盡顯誠意,竟至成為后世衡量一個物件價值的最高標(biāo)準(zhǔn)。然而,這天價卻難以改變秦在國際舞臺上的“翻手為云、覆手為雨”的一貫嘴臉。如果答應(yīng)的話,趙又不甘心被騙,而拒絕的話,又恐興起兵災(zāi)。真真是“弱國無公義”??!一番論證,朝堂之上,最后竟無人敢以身涉險破解困局,甚至連“以勇氣聞于諸侯”的廉頗此時也躲開了。
趙王經(jīng)國十六年,第一次遇到如此棘手的事情,回到后宮一定也是鎖眉蹙額、怏怏不樂,眼看到手的寶物就要拱手讓人,一定是情有不舍。宦者令繆賢,見此情景,幾番思量之后,推薦了門客藺相如。這其實(shí)很冒風(fēng)險,一旦薦人失誤,必然難辭其咎。由此,也能看出繆賢確實(shí)想為趙王分憂,當(dāng)然,這更是出于他對藺相如的了解。但是,從他為趙王所提供的舉薦理由中,我們實(shí)在看不出藺相如有多高明的見識。
身為門客,使恩主獲罪于前,讓恩主“竊計”于后,這已經(jīng)是很大的失職。首先,藺相如的勸阻很難說沒有私心,試想,恩主一旦畏罪叛逃,身為門客,又豈能從這個旋渦中全身而退?接下來的分析,只不過是作為局外人所應(yīng)有的一種客觀與冷靜罷了。他先是否定了繆賢自身的才干,犀利地指出他只有依附于趙王才有價值;而后又對燕王當(dāng)日的動機(jī)給出理性的判斷,并對其人品作了評估,最后出了個“肉袒伏斧質(zhì)請罪”的主意,至于能否奏效,關(guān)鍵得看趙王。從被免罪的結(jié)果以及后來廉頗“肉袒負(fù)荊”這一道歉行為來看,繆賢作為宦者,榮華富貴都系于趙王一身,二人肯定沒有根本利益的沖突,他之所以選擇叛逃,想是那一刻,難以承受威權(quán)之下的恐懼而已。
總之,藺相如就這樣被推到了歷史的前臺。一個宦者令的門客,迎來了生命中罕見的一次機(jī)遇,仿佛火山終于忍不住了緘默,要發(fā)抖,要跺腳,要伸舌頭。面對猶疑,他以“不可不許”這樣的雙重否定來加重趙王的心理負(fù)擔(dān)。相如越是讓趙王感到不舍與無奈,就越能使其增加對自己的依賴。最后相如等于是主動請纓,“王必?zé)o人,臣愿奉璧往使。城入趙而璧留秦;城不入,臣請完璧歸趙”。
這幾句話,說得真是鏗鏘有力、擲地有聲,充滿了銳進(jìn)精神。相如發(fā)下愿心,要用“前無古人”的壯舉,去掩蓋并彌補(bǔ)自己出身卑賤這一缺憾。至于,憑什么“完璧歸趙”,趙王沒再追問,相如也沒再細(xì)說。我們知道這其中不可控的因素實(shí)在太多?;蛟S相如就是要以這樣的大話,來把自己逼上絕路,置之死地而后生。這不禁讓人想起,明朝末年,袁崇煥當(dāng)著崇禎的面,夸下“五年而遼東外患可平,全遼可復(fù)”的???。崇禎除了大喜過望與封官許愿之外,竟也沒再追問。還是袁的一位下屬清醒,問他:“五年平遼,你拿什么作保證?總該有具體的戰(zhàn)略思考和準(zhǔn)備吧!”誰知,袁只不假思索地吐出四個字:“聊慰上意?!比绻愃频膯栴},問相如,他也許會說“天機(jī)不可泄露”抑或“山人自有妙計”吧!
在交通不便的戰(zhàn)國,一行人懷揣“天下所共傳寶”,能順利被秦王召見,實(shí)屬不易。只是召見的地點(diǎn)在章臺,而非咸陽宮,這多少讓相如感到有些失望,但同時也為他提供了說道。好在,他不會知道“章臺”后來竟成為歌妓聚居的地方。唐人有詩曰:“章臺柳,章臺柳!昔日青青今在否?縱使長條似舊垂,也應(yīng)攀折他人手。”
那年月,還沒有許慎的《說文解字》,所以在拿到和氏璧之后,秦王無法說出“玉,石之美者,有五德,潤澤以溫,仁之方也……”這樣冠冕的話,但他到底不是一個懂玉、愛玉之人,甚至都沒有將和氏璧假裝把玩一番,就迫不及待地傳給“美人及左右”。這實(shí)在讓人疑心,是不是這幫人攛掇他“以十五城請易璧”。而群臣更是不失時機(jī)地高呼“萬歲”,這哪是一樁交易,分明是小弟來給老大交保護(hù)費(fèi)來了??吹竭@幫人如魯迅所言,“小有勝利,便陶醉在凱歌中”,處于高度戒備狀態(tài)的相如,自然可以乘隙而起。
當(dāng)和氏璧再次回到相如手中時,“完璧歸趙”的計劃,便正式開始。他一早就觀察到章臺柱子的位置,“持璧卻立,倚柱”,迅猛而快捷,既讓他減少了腹背受敵的危險,也便于進(jìn)一步實(shí)施“與璧俱碎于柱”的行為。憑借地利,他慷慨激昂,攀上形勢的制高點(diǎn)。雨果在《笑面人》中指出:“敢于沖撞命運(yùn)才是天才?!毕嗳缭跊_撞和氏璧的同時,扭轉(zhuǎn)了自己“英俊沉下僚”的命途。命運(yùn)自此被沖撞開一番新的天地。
“閃光的并非都是利劍”,至少還有那和氏璧,這讓秦王最為揪心,誰讓他總服膺于“得不到才是最好的”這句古老的諺語。一句句“辭謝”“固請”便暴露出自己的軟肋,最后只好答應(yīng)相如“齋戒五日,設(shè)九賓于廷”的要求。
相如在赴秦之前,就認(rèn)定秦王必負(fù)約,而從未想過“留璧于秦,歸城于趙”,所以他安排“從者衣褐”,懷璧潛還趙國,這雖在情理之外,卻是意料之中。只不過,“從者”的人選才是最為關(guān)鍵的,首先政治必須過硬,其次身手必須不凡。且不說,他是帶著價值連城的東西,就是身無長物上路,從秦到趙,也夠驚心的,一路上必須有人接應(yīng),才可保萬全。因而“完璧歸趙”的計劃,該是在之前就商定好的。當(dāng)然,必須得指出秦國在防范和戒備上有很大疏漏。否則,和氏璧半路被劫掠,趙國就只能以完敗收場,打落牙和血咽。
秦王一一滿足了相如的要求,這才開始入戲,而人家卻早就回到觀眾席,并擺出一副“上得刀山,下得火海”的架勢,當(dāng)廷數(shù)落起秦國自穆公以來的二十多位君王,沒給后世樹一個好榜樣,反倒留下一個背信棄義的話柄。但無論相如怎樣巧言辯駁,都無法抹殺他戲弄、欺騙秦王這一事實(shí),如此一來,“曲在趙”,反給秦國留下討伐的借口。所以他只好以退為進(jìn),“請就湯鑊”,當(dāng)然,最后也不忘提醒對方“孰計議之”。
秦王在被相如這般戲弄之后,并沒有惱羞成怒,因?yàn)檫@樣一來反倒會更彰顯自己的無能。掌握了主動權(quán)的他并未說什么“不是我們太愚蠢,而是敵人太狡猾”之類的話,僅以不愿“絕秦趙之歡”作托詞,誰信!畢竟在位二十四年的他,并不掌握國家的話語權(quán),一切還得看母親宣太后的眼色,當(dāng)然還必須考慮到秦國的大局。他選擇“厚遇”相如,更多的是因?yàn)楸粚Ψ降挠職馑鄯?/p>
無論是“與璧俱碎”還是“請就湯鑊”,相如所維護(hù)的都是趙國的尊嚴(yán),為肉體以外的東西奉獻(xiàn)肉體,從而獲得一種永恒的生命。雖然方式過于狂熱和決絕,但這其中卻飽含著弱國爭國格的一種無奈與悲辛。
在那個信息渠道不暢通的時代,身為宦者令的門客,相如掌握的人脈資源必定有限。如果在赴秦之前,便對秦國的權(quán)力格局了然于心,對秦王的為人一清二楚的話,那么相如就是《三國演義》中的臥龍,而非《三國志》里的孔明。他又怎會甘心蟄伏于繆賢的門下,一早便該混跡于平原君的數(shù)千食客之中,“脫穎而出”這個成語也就跟毛遂沒什么關(guān)系了。
相如入虎狼之國,最終人璧兩全,不辱使命,實(shí)在是三分靠打拼,七分靠運(yùn)氣。趙王除破格提拔他之外,也沒再讓他宣講“完璧歸趙”的過程,因?yàn)榧s翰·班揚(yáng)說過:“在收割的時候,人們只關(guān)心果實(shí)?!?/p>
二
秦國為安心大舉攻楚,所以決定向趙國修好,邀約趙王來秦地澠池會盟。這自然讓人想起,二十年前,秦昭襄王以親筆信約楚懷王在武關(guān)相會。楚懷王不聽屈原等人的話,堅持赴約,結(jié)果被扣留,淪為史上級別最高的楚囚,最終慘死在咸陽。秦國這一下作的手法,受到中原諸國的紛紛責(zé)難。那時,趙惠文王雖剛即位,但畢竟殷鑒不遠(yuǎn),所以這次澠池之約,他一萬個不愿意去。
不過,在廉藺二人的一再勸說、鼓勵之下,趙王才勉強(qiáng)答應(yīng)。這次廉頗的表現(xiàn),尤其可圈可點(diǎn)。他在邊境上,所說的每一句話,都是險中求勝的狠招,處處體現(xiàn)了他老臣為國的耿耿忠誠和坦蕩。這要是放到后來的朝代,即便不存私心說什么如果大王三十天回不來,我就擁立太子即位這樣的話,那也是大逆不道的。宋仁宗晚年,包拯勸其早立太子,引來猜忌,竟被皇帝質(zhì)問“你想立誰”。幸虧包拯,已經(jīng)七十多歲,又沒兒子,心底無私,這才消除了皇帝對他的戒備。
要說這次澠池之會,原本就是兩個君王喝點(diǎn)寡酒。若非秦王小心眼,好虛榮,也就沒有值得評說的了。趙王鼓完瑟,秦御史上前寫道:“某年月日,秦王與趙王會飲,令趙王鼓瑟?!蔽夜烙嬛霸缇蛯懞昧耍蝗滑F(xiàn)場篆刻哪來得及呀!這番舉動一看就是有備而來,實(shí)在缺乏大國的氣度,總想在氣勢上壓倒對方。
秦王的逾矩之行,惹惱了相如,立刻激起對方情緒上的強(qiáng)烈反彈。他趁勢跪在秦王面前,以“五步之內(nèi),血濺當(dāng)場”,要挾對方擊缶。秦王再次成為相如精神上的俘虜。
而后秦群臣要以趙國十五城為秦王壽,相如則以秦咸陽為趙王壽,這一輪的交鋒就顯得很無聊了,有點(diǎn)小孩子斗氣鬧架的感覺,不過在外交場合,就另當(dāng)別論。相如以靈活的身手、快速的應(yīng)變,以及那“舍得一身剮,敢把秦王拉下馬”的豪勇,為趙王贏得了臉面。之前,相如奮身入秦,以死保全和氏璧,如果說趙王沒有當(dāng)面目睹,那么這次接踵而至的屈辱和兇險,卻是其當(dāng)著自己的面一招招化解的,因而相信趙王在對相如青眼有加的同時,更會生發(fā)出深深的感動。
于是,相如位在廉頗之右,也就容易理解了。趙王或許也想過,他能安全回來,跟廉頗“盛設(shè)兵以待秦”有很大關(guān)系,但和相如一比,那畢竟還是在后方。
廉頗久經(jīng)戰(zhàn)爭,才有今時今日的地位,沒想到相如短短幾年的工夫,就從一個宦者令的門客,變成上卿,這自然使得廉頗不服氣,不平衡。
趙王客觀上造成將相不和的局面,但廉頗拿趙王沒轍,只好高調(diào)地找相如撒氣。相如再次采取了以退為進(jìn)的策略。
而面對廉頗的挑釁與羞辱,相如最需要的自然是忍耐和時間,但遺憾的是,他手下的那些門客,境界卻達(dá)不到與他相同的高度。他們以集體告辭來逼迫相如還擊。眼看自己辛苦攢聚的人氣就要渙散,他只好憤然道出埋藏在心底的隱衷,尤其是說到最后一句“吾所以為此者,以先國家之急而后私仇也”,相信那些誤解他的門客早已被這種大義凜然的氣場所震撼,進(jìn)而會產(chǎn)生一種深深的愧疚感。
在愧疚感的驅(qū)使下,這番話會以一種前所未有的速度擴(kuò)散開來,傳到廉頗的耳朵里,那是肯定的!于是,史上最經(jīng)典的一幕場景出現(xiàn):廉頗光著膀子,背著荊條,在眾人的圍觀之下,自稱“鄙賤之人”來跟相如請罪。廉頗一生的舞臺在沙場,他自許“是劍,是火焰”,本以為赳赳武夫,又豈能低下高昂的頭,沒想到他謙卑的時候,竟也如此可愛,恰如羅曼·羅蘭說的那樣:“每個人都有他的隱藏的精華,和任何別人的精華不同,它使人具有自己的氣味?!?/p>
在相如乃至我們后人的眼里,原先那個傲慢無禮的將軍,在這一瞬間蛻變成一個勇敢而率真的靈魂。他以一種近乎自虐的形式,把自我批評、檢討認(rèn)錯這一行為加以儀式化,在完成自我救贖的同時,也為后世樹立了一個值得學(xué)習(xí)的高度。
趙國何幸,前有相如“先國家之急而后私仇”的金玉之聲,后有廉頗“不知將軍寬之至此”的謝罪之行?!皩⑾嗪汀?,攜手共跳一支曼妙的雙人舞,留下一段千古不衰的傳奇。讓那個遙遠(yuǎn)的年代,不是只有流血漂櫓的野蠻與殺伐,更多了一些真正的趣味與和解。
放手
唐德宗貞元十年(公元794年),韓愈在京城與獨(dú)孤申叔打賭,贏下了他的一幅人馬圖卷。這幅畫用獨(dú)孤申叔的話說,“雖百金不愿易也”,足見他非常不舍。相反韓愈則興高采烈,愛不釋手。
第二年,韓愈出任河陽令。有一天,他與兩三個客人談?wù)撈甬嫷钠犯?,于是拿出了那幅人馬圖卷,讓大家品鑒。座上有一位趙侍御,素有君子之稱,看到畫卷后臉上頓時有了戚然的神情,原來,這幅畫卷正是他二十年前臨摹古本之作,后來不幸遺失。當(dāng)時臨摹之辛苦,用功之深,二十多年里未曾忘懷,如今意外見到,真是悲喜交加。趙侍御道明前因后果,又不好開口索要,便請求說:“韓文公能否臨摹一二送給我,以遣相思之苦呢?”
韓愈雖然極其喜愛這幅畫,但看到趙侍御臉上悵然的表情,豪放地說:“既是侍御心愛之作,理當(dāng)奉還!”說完,當(dāng)即將這幅人馬圖卷奉還。
歸還了畫作的韓愈終究心有不舍,他拿出筆來,當(dāng)場寫下了畫中的情景,詳細(xì)記錄了人馬器物的情況,這就是后來聞名千古的散文《畫記》。
(摘編自《羊城晚報》2014年3月27日)
【撥云見日】 因?yàn)槎糜兴粸?,所以韓愈選擇了放手。而這,讓他超越了所有藝術(shù)的偉大,他的人格達(dá)到了令人難以企及的高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