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古到今,人類就有一個永恒不變的朋友,那就是月亮。它給暗夜的人以光明,給身世凄涼的人以溫暖,給獨處者以勇氣,給失意者以關(guān)懷……正因為這樣,它才引發(fā)了人們無盡的遐想,而這無盡的遐想則創(chuàng)造了豐富而又迷人的中國“月”文化。
我們這個民族認為,只有靠月亮,才能完成一幅文學(xué)上不朽的名畫。李白描繪著“長安一片月,萬戶搗衣聲”的畫面,似乎唐朝夜里的長安城必須靠月光裝飾才夠美,最好整座城都映著月光。杜甫畫的則是“星垂平野闊,月涌大江流”,那滔滔滾滾的大江,那波浪上跳動的月光!田園詩人王維畫得不錯,他在《桃源行》里畫松樹,畫房子,不夠,再添一個月亮就使全盤美化起來:“月明松下房櫳靜”?!瓕χ袊藖碚f,月亮就是美的化身,月亮就是美。
——林 良《中國的月亮》
月亮不僅僅在古代文人墨客的筆下展現(xiàn)出千變?nèi)f化的美,在山村兒童的眼中,月亮還因為孩子們豐富的想象力和純真的童心,具有了變幻莫測的活潑性格。
奶奶突然說:“月亮進來了!”
我們看時,那竹窗簾兒里,果然有了月亮,款款地,悄沒聲兒地溜進來,出現(xiàn)在窗前的穿衣鏡上了:原來月亮是長了腿的,爬著那竹簾格兒,先是一個白道兒,再是半圓,漸漸地爬得高了,穿衣鏡上的圓便滿盈了。我們都高興起來,又都屏氣兒不出,生怕那是個塵影兒變的,會一口氣吹跑了呢。月亮還在竹簾兒上爬,那滿圓卻慢慢又虧了,末了,便全沒了蹤跡,只留下一個空鏡,一個失望。奶奶說:“它走了,它是匆匆的;你們快出去尋月吧?!?/p>
——賈平凹《月跡》
月之隨人,不離不棄,不管你走到哪里,在晴朗的夜晚都可能看到。月亮將光輝灑向人間,如一片寒霜鋪滿大地。月亮在引發(fā)人們的想象與感慨之時,也給夜行者帶來可貴的光明。
走一段路,抬起頭來,月亮總是跟著我們,照著我們。在童年的歲月里,我們心目中的月亮有一種親切的生命,就如同有人提燈為我們引路一樣。我們在路上,月在路上;我們在山頂,月在山頂;我們在江邊,月在江中;我們回到家里,月正好在家屋門前。
——林清玄《月到天心》
詩仙太白有詩云:“今人不見古時月,今月曾經(jīng)照古人。”這亙古不變的皓皓明月,將繼續(xù)見證人世間所有的悲歡離合,將繼續(xù)上演屬于自己的陰晴圓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