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國內知名的攝影家,您卻常常鐘情于在顛簸、飛馳的車上拍照,有沒有人對此表示質疑?
A:外出拍攝時,經(jīng)常面臨的一個問題就是美景不斷從眼前流過,而攝影人卻受困于飛馳的車上不得拍攝。這個問題在去國外拍攝時尤其明顯。比如,最近我去了美國,景點之間離得非常遠,即使到了景區(qū),比如黃石公園,那么大,也離不開車,可以說大部分時間都是在車上度過的,如果不利用這個時間拍攝,那你將會錯過太多的景致。當時,我在車上拍攝時,很多人不以為然甚至嗤之以鼻,認為這樣根本不嚴肅、不能稱之為攝影,因為平時大家就算在平穩(wěn)的狀態(tài)下拍攝都要支起三腳架,所以我這樣的拍法完全和他們常規(guī)的知識相悖。但是,當大家看到我拍攝的清晰的畫面后,也開始在車上拍攝了。
您在車上的拍攝是一種什么樣的狀態(tài)?
A:旅行中攝影,不要有拍照、休息、途中這樣的概念,只要精神夠充沛,就要隨時保持拍攝狀態(tài)。在車上拍照,不是個人智慧的體現(xiàn),而是在和上帝在打交道,你需要做的就是把上帝提供的各種顯現(xiàn)或隱蔽的場景抓取下來。
攝影人要有兩個本事:眼光要好、手眼配合敏捷,但很多畫面是你拍攝時沒有識別的,回放的時候你會發(fā)現(xiàn)相機捕捉到了你沒有看見的東西。
現(xiàn)在,攝影有兩種趨勢:一種是嚴格按照傳統(tǒng)來,講構圖、講光線、講瞬間、講影調、講畫質,三腳架不離身;另一種是顛覆傳統(tǒng),一切反著來,強調觀念、哲學的表述。這兩種我都與之不同道。我認為攝影最關鍵的還是立足于現(xiàn)場的“看”,并且盡可能多地將看到的拍下來!
路上會有想象不到的風景,充滿了偶然,始終要保持備戰(zhàn)狀態(tài)!
就像您說的,在車上拍攝經(jīng)常會有意想不到的收獲,這些收獲中的絕大部分是在您掌控中的,還是靠“蒙”出來的?
A:應該說是靠“控制中的不控制”,拍照時還是有攝影師的控制的,比如用什么焦距、景深、什么時候按快門;“不控制”則是因為車一直在運動,我一般都用連拍,就會出現(xiàn)許多你事先想不到的畫面 ,因為在經(jīng)歷了一個連貫的變化后,相機會捕捉到你在取景器中沒有看到的畫面。這種意外就是控制中的不控制。 汽車運動帶來的高速運動畫面是我們在地面時看不到的,有時虛了,反而虛出了味道,畫面生動性也會提高。
同時,旅游車視點高,有很多我們平常視點看不到的東西,在構圖上有新奇感。
可以說,在車上拍照有時就是靠“蒙”甚至是犯錯誤時發(fā)現(xiàn)佳作的。這時,不要把質感放在第一位,感受的東西應該是此時最重要的。
在飛馳的車上拍照都有哪些實用的技巧?
A:1、上車后選擇坐在副駕駛位置,尤其是大巴車的這個位置,視野非常開闊,前方、側方的景色都可以拍到。退而求其次,可以選擇前排靠窗戶的位置 。
2、 遮光罩要拿掉,盡可能把玻璃清干凈,如果無法清除臟點,鏡頭就要盡可能貼近玻璃,這樣可以弱化玻璃上的臟。這樣做還可以減少玻璃反光,當然有時還要適當遮擋鏡頭,才能更有效地把干擾光線避免掉。
3、盡量利用車本身的運動,并采用連拍,盡管廢片率很高,但越是這樣成功率也越高。
4、 自動對焦就完全可以。當然也可以按照自己的預想來制造一些畫面,比如下雨時玻璃上有雨點,你可以手動聚焦在玻璃上,來打造一種朦朧的意境。
5、提高感光度。很多攝影人都喜歡將ISO設置在較低擋以保證畫質,但在運行的汽車上拍攝,瞬間和內容的抓取更為重要。所以,一般在車上時,我的感光度都設在ISO1600以上( 現(xiàn)在相機在高感時的畫質都很不錯),速度也盡量保持在1/1000秒以上,因為有時遇到一個場景時你根本來不及調整,尤其是景物離你近時,必須保持高速才能拍清晰。
6、我習慣用光圈優(yōu)先模式,然后調整感光度。如果車內光線充足,就放在最佳光圈如F8-11,如果光線弱,則用大些的光圈。
我用的相機是佳能 EOS 5D Mark III ,24-105mm的鏡頭,足以滿足拍攝需求,不必帶很多鏡頭,因為車上來不及換鏡頭。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