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 瑾,唐曉東,趙千舒,袁嬌陽,蔡蕓婷
(1.西南石油大學 化學化工學院,四川 成都 610500;2.烏魯木齊石化公司,新疆 烏魯木齊 830000)
隨著生物柴油產(chǎn)業(yè)化的迅速發(fā)展,每生產(chǎn)1t的生物柴油副產(chǎn)0.1t的甘油[1],導致甘油價格急劇下降。生物質(zhì)甘油深加工利用技術包括生產(chǎn)丙二醇、丙烯醛、甘油醚等。其中甘油醚作為燃料添加劑,不僅可以解決甘油過剩的問題,降低生物柴油成本,還可替代有毒的甲基叔丁基醚(MTBE)用于提高汽油辛烷值[2],降低烯烴含量。甘油醚加入柴油中,可降低柴油粘度,改善其低溫流動性,促進柴油完全燃燒,減少尾氣中的固體顆粒排放。介紹了甘油醚化合成燃料添加劑的國內(nèi)外研究進展,并指出了其存在的問題和研究發(fā)展的方向。
甘油與烯烴醚化包括與異丁烯、FCC輕汽油醚化,屬于多元醇與烯烴加成反應,該過程使用的催化劑包括強酸性陽離子交換樹脂(Amberlyst)、磷鎢酸(HPW)和分子篩等。
甘油與異丁烯的醚化是研究最早的甘油醚化反應,其主要產(chǎn)物是一叔丁基甘油醚(MTBG)、二叔丁基甘油醚(DTBG)和三叔丁基甘油醚(TTBG),其中DTBG和TTBG可以作為汽油、柴油與生物柴油的添加劑。
傳統(tǒng)的酸催化醚化反應采用無機酸或?qū)妆交撬醄3]等有機酸作催化劑,但都存在催化劑與產(chǎn)物難以分離的問題。固體酸如強酸性陽離子交換樹脂和改性分子篩等,只需要過濾即可與產(chǎn)物分離。Hee等[4]將離子交換樹脂Amberlyst 15與Na+部分離子交換后,酸密度減少、大量的還原性異丁烯吸附、異丁烯二聚物減少。這種部分離子交換的催化劑導致較低的目標產(chǎn)物的空時收率,但在保持甘油轉化率超過95.00%時,強化了甘油二醚的選擇性。Karine等[5]以濕的離子交換樹脂Amberlyst 35為催化劑,在原料中加入約摩爾分數(shù)3%的叔丁醇,抑制異丁烯自聚,DTBG的選擇性由89.00%[6]提高到97.00%。樹脂的大孔結構有利于甘油和異丁烯的內(nèi)擴散以及反應的各種醚類物的生成,但其熱穩(wěn)定性差,在溫度高于100 ℃時酸性易流失,選擇性降低。
目前,甘油與異丁烯醚化所使用的催化劑中,酸性離子交換樹脂熱穩(wěn)定性差、固載雜多酸酸性易流失;同時甘油與異丁烯氣液兩相反應,較均相反應工藝復雜、能耗和生產(chǎn)成本高。研究分子篩改性技術以及添加異丁烯溶劑等,有望成為解決這些問題的有效途徑。
目前,F(xiàn)CC輕汽油已經(jīng)成功和甲醇、乙醇醚化,醚化汽油既保證了辛烷值,也降低了烯烴含量。同理,將FCC輕汽油與甘油在酸催化下醚化,替代有毒的MTBE,也克服了甘油與FCC汽油不混溶的缺點[9]。
Worapon等[10-11]對甘油與FCC輕汽油(75 ℃前餾分)的醚化反應進行了研究,結果表明催化劑活性順序為A16>A15>β-分子篩。強酸性的大孔陽離子交換樹脂A15、A16有較高的甘油轉化率以及DTBG和TTBG選擇性,而在β-分子篩催化下,只有MTBG和DTBG生成。幾種催化劑的物理性質(zhì)見表1。
表1 幾種催化劑的物理性質(zhì)
由表1和實驗結果可以看出,有較大比表面積和較大孔徑的樹脂催化劑A15、A16有更高的催化活性和DTBG、TTBG的選擇性;而β-分子篩雖然比表面積大,但孔徑較小,催化活性也低,難以生成大分子的TTBG。由此,甘油醚化催化劑的比表面積和孔徑對醚化有重要影響。當比表面積大時,反應物更易與催化劑接觸;當孔徑較大時,有利于甘油等大分子反應物進入和DTBG、TTBG生成。
以A16為催化劑,在V(FCC輕汽油)∶V(甘油)=84∶16和溫度70 ℃條件下反應10 h,得到醚化FCC輕汽油的性質(zhì)對比見表2。
表2 FCC輕汽油與甘油醚化的FCC輕汽油性質(zhì)對比
甘油與FCC輕汽油醚化得到的甘油叔丁基醚,既是一種可替代MTBE的環(huán)保型汽油含氧添加劑,又克服了甘油與FCC汽油完全不混溶的缺點。但與甲醇、FCC輕汽油醚化工藝相比,在技術和經(jīng)濟上都不存在優(yōu)勢。
董超琦等[12]發(fā)現(xiàn)以[HSO3-bmim]CF3SO3為催化劑,在m([HSO3-bmim]CF3SO3)∶m(甘油)=0.5∶1、n(甲醇)∶n(甘油)=8∶1、190 ℃條件下反應8 h,甘油的轉化率達到84.5%,二甲基甘油醚(GDME)和三甲基甘油醚(GTME)的聯(lián)合選擇性34.1%。說明磺酸功能化離子液體有較好的催化性能,但離子液體穩(wěn)定性較差且難以再生。陳家豪等[13]用A15催化甘油與甲醇醚化,甘油轉化率最高為53.00%,主要產(chǎn)物為單甲基甘油醚(GMME)和GDME,很難生成GTME。與甘油和烯烴的醚化相比較,甘油轉化率較低的原因是生成的水抑制了醚的生成。與其它烷基醇相比,甲醇只含1個C原子,其醚化反應活性最低。乙醇含2個C原子,較甲醇醚化更易發(fā)生,同時乙醇本身就是清潔燃料,可以經(jīng)由生物質(zhì)發(fā)酵而得,研究甘油與乙醇的醚化反應符合綠色化學的發(fā)展。
Pariente等[14]研究高硅沸石分子篩(Zeolites)系與離子交換樹脂(Amberlyst)系催化劑催化甘油與乙醇醚化,BEA12.5型沸石分子篩催化劑對甘油的轉化率為54.00%,高于離子交換樹脂催化劑的52.00%。沸石分子篩催化劑是以不同m(Si)/m(Al)組成的,當m(Si)/m(Al)較高時催化劑活性較大,而當m(Si)/m(Al)較低時催化劑親水性較高,有利于催化劑吸附甘油。其中BEA12.5型催化劑的m(Si)/m(Al)=12.5,剛好介于這2種因素的平衡點,甘油醚化效果最佳。Melero 等[15]以芳烷基磺酸功能化介孔二氧化硅為催化劑,在m(催化劑)∶m(甘油)=19%、n(乙醇)∶n(甘油)=15∶1、200 ℃條件下反應4 h,甘油轉化率可達74.00%,二乙基甘油醚(GDEE)與三乙基甘油醚(GTEE)收率達到42.00%,但生成的水導致催化劑失活。Yuan等[16]考察了磷鎢酸(HPW)系催化劑催化甘油與乙醇的醚化反應的性能,結果表明HPW和HPW/SiO2的催化效果最好,甘油轉化率可達97.10%。HPW/SiO2雖然有很高的初始催化活性,但在反應過程中HPW溶于水和醇溶液中,流失較大,其重復利用性較低。
甘油與甲醇、乙醇醚化生成的烷基甘油醚可作為汽柴油添加劑,替代有毒MTBE的同時,也克服了甲醇、乙醇摻燒汽柴油存在的腐蝕、低溫以及遇水相分離的缺點[17],解決了甘油與汽柴油完全不混溶的問題。因此,甘油與甲醇、乙醇的醚化物是一種具有發(fā)展前景的車用燃料添加劑。但該醚化采用的離子液體以及固載雜多酸,存在生成的水導致酸性流失、催化劑失活、重復利用率較低的問題;分子篩孔徑較小、催化活性較低。因此,需要開發(fā)一種高活性的耐水催化劑和一種在線連續(xù)脫水的甘油醚化新工藝。
Klepácová等[6]比較甘油與異丁烯以及叔丁醇醚化反應的結果,在相同條件下反應,以異丁烯為反應物的甘油轉化率為100.00%,產(chǎn)物DTBG、TTBG選擇性為86.60%;而以叔丁醇為反應物的甘油轉化率僅為79.00%,產(chǎn)物DTBG、TTBG選擇性為18.70%。造成2組實驗差異的原因是叔丁醇與甘油醚化反應副產(chǎn)水,降低了催化劑對甘油的吸附。遲宗華等[18]以吸水硅膠為脫水劑,甘油羥基轉化率最大可達43.70%,因為脫水劑的吸附有一定的限度,吸附脫水只能脫除反應中的部分水分。Frusteri等[19]也做了類似的研究,在甘油與叔丁醇反應6 h后,使用沸石將反應物中水分去除后再繼續(xù)反應6 h。研究結果發(fā)現(xiàn)將水分移除后可將產(chǎn)物DTBG的選擇性由28.50%提高到48.50%,甘油轉化率由93.60%上升到95.60%。
Jorge等[20]對比研究了H3PW12O40(HPA)和A35 2種催化劑催化甘油與叔丁醇醚化,A35催化反應1 h醚化物收率為40.00%,而達到相同的收率HPA需要反應2 h;在A35催化反應3~4 h后,醚化達平衡,甘油轉化率為55.00%,而HPA似乎沒有飽和極限,甘油轉化率可達到90.00%。說明在反應開始時兩者有相似的初始催化活性,但是在反應較長時間后,A35酸性位上吸附水分,催化活性受到限制,而HPA的催化隨著反應時間增加而有較高的轉化率。HPA與HPW類似,均存在活性組分流失的問題[16]。
甘油與叔丁醇醚化反應,具有條件溫和、無烯烴聚合的優(yōu)點,與異丁烯醚化相比,叔丁醇既是醚化劑又是溶劑,是很有前景的一種醚化途徑。但是也存在甘油與甲醇、乙醇反應生成水的相同問題,為提高反應活性,可在該體系中加入非極性溶劑(如戊烷,己烷,辛烷等)進行液-液相萃取或者是加入物理脫水劑除水,提高甘油轉化率。
甘油的其它醚化,包括甘油先醚化再?;铣扇剂咸砑觿┮约案视团c甲醛、醇合成甘油縮甲醛烷基醚2種方法。
云志等[21]用D002離子交換樹脂催化甘油與叔丁醇在90 ℃醚化反應8 h,甘油羥基轉化率51.00%;冷卻后減壓蒸餾再與乙酸酐140 ℃酰化反應2 h,甘油羥基轉化率可達98.90%,得到的甘油基生物燃料添加劑同時含有甘油醚、甘油酯,后者不僅可以改善燃料的粘度,同時也能作為柴油的十六烷值改進劑。醚化再?;鉀Q了甘油羥基醚化率低的問題,使添加劑與燃料混合更均勻。
薛真真等[22]采用williamson反應分別進行了兩步法、一步法合成甘油環(huán)縮甲醛烷基醚。兩步法是先將甘油和甲醛反應生成甘油縮甲醛,然后再將后者與醇反應生成甘油縮甲醛烷基醚;一步法是直接將甘油、甲醛、醇一起加入反應生成甘油縮甲醛烷基醚。2種方法的甘油轉化率16%~35%,反應所得的甘油環(huán)縮甲醛烷基醚的汽油油溶性和柴油油溶性均在20%以上,且隨著碳鏈的增長,油溶性增大,更有利于添加到汽柴油中。這一方法是一種有開發(fā)前景的應用方向,但還存在轉化率低、催化劑易失活的問題,有待進一步研究。
甘油與異丁烯氣液兩相反應,需要溶劑、工藝復雜、能耗與生產(chǎn)成本大;甘油與FCC輕汽油醚化解決了甘油與汽油不混溶的問題,但與甲醇和FCC汽油醚化工藝相比,無論是技術上還是經(jīng)濟上都不存在優(yōu)勢;甘油與叔丁醇醚化,不需要溶劑、條件溫和,但生成的水抑制醚的生成,同時也存在叔丁醇價格較高的問題;甘油與甲醇、乙醇醚化,不僅克服了甲醇、乙醇摻燒汽柴油的腐蝕、低溫及遇水相分離等缺點,也不存在甘油與汽油完全不混溶的問題;甘油的其它醚化方法存在轉化率低的問題,有待進一步的研究。甘油醚化使用的催化劑,Amberlyst類樹脂熱穩(wěn)定性較差;分子篩催化活性較低;固載酸酸性易流失;離子液體在水存在下容易失活。目前急需尋找一種高活性的耐水催化劑。
綜上所述,筆者認為甘油與甲醇、乙醇醚化是一種有發(fā)展前景的醚化技術,建議重點研究甘油和甲醇、乙醇的醚化,開發(fā)高活性、耐水的甘油醚化催化劑,解決催化劑催化活性低、易失活、重復利用率低的問題;同時尋找較好的脫水劑以及研究一種在線脫水新工藝,解決甘油和甲乙醇醚化生成的水抑制反應的問題。
[ 參 考 文 獻 ]
[1] 董超琦,耿艷樓,趙新強,等.酸催化甘油醚化合成烷基甘油醚反應的研究進展[J].化學通報,2012,75(11):988-993.
[2] H J Lee,D Seung,K S Jung,et al.Etherification of glycerol by isobutylene:tuning the product composition[J].Applied Catalysis A:General,2010,390(1/2):235-244.
[3] K Klepácová,D Mravec,A Kaszonyi,et al.Etherification of glycerol and ethylene glycol by isobutylene[J].Applied Catalysis A:General,2007,328(1):1-13.
[4] Hee Jong Lee,Doyoung Seung,Igor N Filimonov,et al.Etherification of glycerol by isobutylene.effects of the density of acidic sites in ion-exchange resin on the distribution of products[J].Chem Eng,2011,28(3):756-762.
[5] Karine R S,Krause A O I.New biocomponents from glycerol[J].Applied Catalysis A:General,2006,306(7):128-133.
[6] K Klepácová,D Mravec,M Bajus.tert-Butylation of glycerol catalysed by ion-exchange resins[J].Applied Catalysis A:General,2005,294(2):141-147.
[7] 趙瑋欽,胡佳陽,黃新鳴,等.磺化生物質(zhì)基催化劑合成甘油醚[J].化工進展,2012,31(增刊1):522.
[8] Weiqin Zhao,Bolun Yang,Chunhai Yi,et al.Etherification of glycerol with isobutylene to produce oxygenate additive using sulfonated peanut shell catalyst[J].Ind Eng Chem Res,2010,49(24):12399-12404.
[9] Jaecker-Voirol A,Delfort B,Montagne X,et al.Glycerol derivatives for diesel fuel reformulation[C].American:American Technical Publishers Ltd,2005:1-10.
[10] Worapon K,Sirima S,Navadol L,et al.Cleaner gasoline production by using glycerol as fuel extender[J].Fuel Processing Technology,2010,91(5):456-460.
[11] Zhou C H,Beltramin J N,Fan Y X,et al.Chemoselective catalytic conversion of glycerol as a biorenewable source to valuable commodity chemicals[J].Chem Soc Rev,2008,37(3):527-549.
[12] 董超琦,耿艷樓.磺酸功能化離子液體催化甘油與甲醇反應研究[J].化工學報,2013,64(6):2086-2091.
[13] 陳家豪.以酸性固態(tài)觸媒進行甲醇與甘油醚化反應[D].臺灣:大同大學化學工程研究所,2010:45-50.
[14] S Pariente,N Tanchoux,F O Fajula.Etherification of glycerol with ethanol over solid acid catalysts[J].Green Chem,2009,11(8):1256-1261.
[15] J A Melero,G Vicente,M Paniagua,et al.Etherification of biodiesel-derived glycerol with ethanol for fuel formulation over sulfonic modified catalysts[J].Bioresour Technol,2012,103(1):142-151.
[16] Z L Yuan,S X Xia,P Chen,et al.Etherification of biodiesel-based glycerol with bioethanol over tungstophosphoric acid to synthesize glyceryl ethers[J].Energy Fuels,2011,25(7):3186-3191.
[17] 劉丹丹,于增信.醇類燃料作為車用燃料的前景展望[J].能源智囊,2009(11):28-31.
[18] 遲宗華,曹晶晶,尹雋,等.無溶劑體系非均相催化合成叔丁基甘油醚[J].南京工業(yè)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12,34(6):92-96.
[19] F Frusteri,F Arena,G Bonura,et al.Catalytic etherification of glycerol by tert-butyl alcohol to produce oxygenated additives for diesel fuel[J].Applied Catalysis A,2009,367(1/2):77-83.
[20] Jorge H Sepúlveda,Carlos R Vera,Juan C Yori,et al.H3PW12O40(HPA),an effcient and reusable catalyst for biodiesel production related reactions [J].Quim Nova,2011,34(4):601-606.
[21] 云志,遲宗華,尹雋,等.甘油基生物燃料添加劑的制備方法:中國,102504891[P].2012-06-20.
[22] 薛真真.甘油環(huán)縮甲醛烷基醚的合成與表征[D].東營:中國石油大學(華東),2011:15-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