蒲潤洲
在中國近代反侵略冊上,有兩位著名的抗日將領,那便是吉鴻昌和方振武。1933年5月26日,在中國共產(chǎn)黨的推動和影響下,吉鴻昌、方振武響應馮玉祥的號召,在張家口組建察哈爾民眾抗日同盟軍。6月15日,方振武、吉鴻昌分別就任抗日同盟軍前敵總司令,前敵總指揮兼第二軍軍長。6月21日,方振武、吉鴻昌率部出發(fā),經(jīng)浴血奮戰(zhàn),先后收復康保、寶昌、沽源、多倫4座縣城,將日偽軍逐出察哈爾省,是為“九一八”事變以來,中國軍民抗日的首次空前大捷,舉國為之振奮。
8月5日,馮玉祥在蔣軍及日軍的雙重壓迫下,通電結(jié)束抗日軍事行動,離開張家口。方振武、吉鴻昌將“民眾抗日同盟軍”易幟為“抗日討賊軍”,方振武任總司令,吉鴻昌任總指揮,兵分三路,南指北平,攻擊蔣軍,計劃奪取北平作為抗日根據(jù)地。9月21日,抗日討賊軍攻占懷柔,密云,進入了《塘沽協(xié)定》規(guī)定的非武裝區(qū),逼近北平。10月初,何應欽調(diào)集中央軍商震部,原西北軍關麟征,龐炳勛部將抗日討賊軍包圍在昌平,大小湯山一帶,激戰(zhàn)十余日,不得不宣布接受國民政府“改編”。
赤城縣時屬察哈爾省,雖不是同盟軍活動的重點地區(qū),但卻留下了吉鴻昌和方振武將軍一些重要遺物。隨著歲月的流逝,這些遺物顯得越來越珍貴,為研究二位將軍生平提供了重要的線索和依據(jù)。茲介紹于后,以饗讀者。
“洗恥”
吉鴻昌(1895-1934),乳名恒立,字世五,河南省扶溝人。1913年入馮玉祥部,從士兵遞升至團長。驍勇善戰(zhàn),人稱“吉大膽”。1926年任第36旅旅長,率部參加北伐,參與解西安之圍。1927年任第19師師長。1928年任第30師師長,調(diào)防甘肅天水。1929年任第10軍軍長兼寧夏省政府主席。1930年參加蔣馮閻中原戰(zhàn)爭,后接受蔣介石收編,任第22路軍總指揮兼第30師師長。因不愿打內(nèi)戰(zhàn),進攻紅軍,被蔣介石解職,強令出國“考察”
1933年初,吉鴻昌得知馮玉祥在張家口組建“察哈爾民眾抗日同盟軍”的消息后,遂于3月25日乘車抵達張家口。見到吉鴻昌,馮玉祥高興地說:“世五,我決定給你編一個軍,你要在短時間內(nèi)做好組軍工作。”為了爭取抗日力量,吉鴻昌決定親自去見一見在西北軍有過交情的孫殿英。孫殿英時任四十一軍軍長,在日軍向承德大舉進犯時,率部退卻到懷來、赤城一線。吉鴻昌乘火車到沙城,通過四十一軍駐沙城辦事處,要了一部汽車,直奔赤城四十一軍軍部面見孫殿英。寒暄之后,吉鴻昌即表明來意,希望孫出人出槍,參加同盟軍。但孫殿英抱著“投蔣”還是“抗日”的騎墻態(tài)度,對吉的動員不作明確表態(tài)。為了緩和關系,第二天,孫殿英請吉鴻昌去赤城溫泉洗澡:“到赤城不洗溫泉,等于沒來赤城。”吉鴻昌附和道:“關外第一泉,聞名遐邇,前去洗滌污垢,方不虛此行。”吉鴻昌在瀏覽溫泉時,看到康熙十年所立的“洗心”碑,觸景生情,當即要來筆墨,在崖壁上寫下“洗恥”二字,對孫殿英說:“小弟獻丑了,在國難當頭之際,聊以此二字與兄共勉?!钡谌?,吉鴻昌離赤返張前,仍在做最后努力:“民族危亡之秋,愛國之心,人皆有之,張家口組軍抗日,時不我待,希望在抗日戰(zhàn)場上與兄并肩作戰(zhàn)。”
“驅(qū)寇安邊”
方振武(1885——1941),字叔平,安徽壽縣人。畢業(yè)于安慶武備練軍學堂。曾在安徽新軍任隊長。武昌起義爆發(fā)后投入革命軍,后加入中華革命黨。1924年在奉系軍閥張宗昌部任支隊司令、旅長、師長等。1925年加入馮玉祥部,任副總指揮、總司令等。1928年以后任國民革命軍第四軍軍長,安徽省政府主席等職。
馮玉祥辭去察哈爾民眾抗日同盟軍總司令后,方振武、吉鴻昌明確表示:“不撤盟,不倒旗,誓死抗日到底?!狈秸裎浒l(fā)表通電,出任抗日同盟軍代理總司令,繼續(xù)堅持抗日。9月9日,方振武與吉鴻昌在獨石口會合。為鼓舞抗日斗志,二位將軍在獨石口召開誓師大會,張貼抗日標語,發(fā)表抗日演講。方振武還親手寫下“驅(qū)寇安邊”四個大字,以表抗戰(zhàn)到底之決心。后由當?shù)毓そ崇澘逃谝煌ㄅf碑(原碑為“鎮(zhèn)朔將軍楊公之祠記”,是明正統(tǒng)十三年立石。)的陰面,碑的右下方刻著“民國二十二年九月一日”,左下方刻“抗日救國軍總司令方振武。” “驅(qū)寇安邊”碑最初立于獨石城南的“獨石”之上,后被移到南城門一側(cè),1986年被縣內(nèi)文史工作者發(fā)現(xiàn),現(xiàn)移存于赤城縣“平北抗日根據(jù)地紀念館”。
馬 緹
馬綈,即馬鞍上的墊子,赤城縣博物館就收藏著一件。這件馬綈為軍綠色帆布,雙層,長1.5米,寬1.2米,兩側(cè)各有一個大兜,左側(cè)豎寫著“吉鴻昌備用,民國□年□月□日。據(jù)考,抗日同盟軍打下多倫后,吉鴻昌身體不適,其部下便從多倫附近請來一個叫張秉忠的村醫(yī),為他看病??床≈?,偏巧下起大雨,張秉忠怕醫(yī)書濕了,想找件東西包起來。吉鴻昌讓衛(wèi)兵找出一塊馬綈,給張秉忠把醫(yī)書包好。隔日張秉忠來還馬綈,吉鴻昌說,就送給你留作紀念吧。張秉忠去世后,家人將馬綈改作窗簾?!拔母铩睍r,有人看到窗簾上的字,說吉鴻昌是國民黨軍官。張秉忠家人怕受牽連,就將窗簾藏進了地窖。后來,由張秉忠的外甥李利鋒將這塊馬綈獻給赤城縣博物館收藏。
“抗擊”“紀念”銀幣
2011年初夏,赤城縣歷史學者孫登海從民間收購到一枚銀幣。銀幣直徑40毫米、厚1.2毫米、重17.2克,由純銀鑄造。銀幣正面主圖案為國民黨黨徽,黨徽中央交叉著兩支步槍,左右兩側(cè)空白處,分別鑄有篆書“抗擊”和“紀念”字樣,槍柄交叉的空白處,鑄有“吉鴻昌贈”四字。背面軋陰文“076”號,同時軋有“漢慶孚”戳記。
銀幣是赤城縣貓峪村的一個牧羊人在山中揀的。貓峪村,在獨石口南部,曾是當年吉、方將軍率部翻越長城所經(jīng)之地。據(jù)考,1932年1月,日軍進攻上海,挑起“一·二八”事變。吉鴻昌聞訊,立即結(jié)束歐美之行,于2月底回到祖國。他與舊部聯(lián)絡,并變賣家產(chǎn)6萬多元,購買槍械并在上?!皾h慶孚”私家銀樓,制作了一批銀幣。后攜帶至張家口,贈予抗日將士們,意在鼓舞士氣,奮勇殺敵。這枚銀幣有可能是吉鴻昌的某位部下,在行軍途中不慎遺失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