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禮霞+許魏
《我和祖父的園子》選自蕭紅的自傳體小說《呼蘭河傳》第三章第一篇。這篇課文以樸素詩化的語言,以兒童的視角描寫了作者在祖父的園子里看到的、感受到的情景,表達了作者對童年生活的眷戀和對祖父深深的懷念。執(zhí)教這篇課文,我仔細地將文本讀了一遍又一遍,自以為對“園子”有了較深的了解,然而讀過《呼蘭河傳》,看過《落紅蕭蕭》的書、電影后,我對這篇課文又有了不同的感悟。
一、園中的景物豐富美麗,充滿生機
這是一個怎樣的園子呢?通過文章的第2、第13自然段,我們看到了一個美麗、鮮活的園子,園子里“蜂子、蝴蝶、蜻蜓、螞蚱,樣樣都有”,還有著各種各樣的植物“倭瓜”“黃瓜”“玉米”“狗尾巴草”“韭菜”“谷穗”“小白菜”,一應俱全。“蝴蝶有白蝴蝶、黃蝴蝶”。“好看的是大紅蝴蝶,滿身帶著金粉。蜻蜓是金的,螞蚱是綠的……”這些小動物的顏色多豐富啊,有“白、黃、金、綠,還有大紅的”,色彩斑斕。光是小動物就這么惹人喜愛,如果園子里的植物開花結(jié)果了,那將會是一個多么美麗的園子??!“一切都活了”“花開了”“鳥飛了”“蟲子叫了”……讀著這些文字,眼前仿佛出現(xiàn)了翩翩起舞的蝴蝶、蹦蹦跳跳的螞蚱、金燦燦的黃瓜花、自由飛翔的小鳥。 園子里的一切在小小的蕭紅眼里是多么可愛,多么迷人,充滿著生機與活力!其實這些景物是蕭紅兒時的玩伴,所以在她的眼里才有了感情。
二、園中的“我”自由快樂,充滿童趣
在這樣的園子里,作者想摘黃瓜就摘黃瓜,想吃黃瓜就吃黃瓜,想追蜻蜓就追蜻蜓,想睡覺就睡覺,“要做什么,就做什么,要怎么樣,就怎么樣,都是自由的”。人是自由的,連倭瓜、黃瓜也是自由的,“倭瓜愿意爬上架就爬上架,愿意爬上房就爬上房。黃瓜愿意開一謊花,就開一謊花,愿意結(jié)一個黃瓜,就結(jié)一個黃瓜……”這些語句明著在寫園子里的“倭瓜”“黃瓜”,實際上是作者內(nèi)心自由的表現(xiàn),沒有作者的自由,就沒有作者眼中物的自由。這是用了借景抒情的手法。作者整天跟隨祖父在園子里,“祖父栽花,我就栽花;祖父拔草,我就拔草;祖父鏟地,我也鏟地”。祖父種菜時,我是“東一腳西一腳地瞎鬧,有時不單菜種沒被土蓋上,反而被我踢飛了”;祖父鏟地時,我“用鋤頭亂勾一陣”“往往把韭菜當作野草一起割掉,把狗尾草當作谷穗留著”;而澆水時,“我并不往菜上澆,而是把水往天空里一揚”。小小的蕭紅并不會做事,但祖父還是讓她隨意地“瞎鬧”“亂勾”,一個天真活潑的孩童躍然紙上。
三、園中的“祖父”慈愛寬容,充滿溫情
作者隨著祖父在園子里“干活”,祖父明知她不會“種菜”,還讓她“東一腳西一腳地瞎鬧”,明知她不會鏟地,還讓她“亂勾一陣”,結(jié)果“往往把韭菜當作野草一起割掉,把狗尾草當作谷穗留著”。祖父沒有對我的犯錯怒氣沖沖,當“我”認為狗尾草就是谷子時,祖父“大笑”,“笑得夠了”,“祖父還在笑”。透過這三個“笑”我們眼前出現(xiàn)了一位和藹慈祥、親切寬容的老人,這位老人耐心地給他的孫女講“谷子是有鋒芒的,狗尾草卻沒有,只是毛嘟嘟的……”盡管孫女“并不細看”,但老人并不生氣。只有疼愛自己的孫女,a祖父才會有這樣的“笑”,笑給作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多年以后,作者在《呼蘭河傳》中仍回憶了祖父的笑——“祖父的眼睛是笑盈盈的,祖父的笑常常笑得和孩子似的。”
四、園外的作者一生坎坷,充滿凄涼
蕭紅在文章的開頭寫道“呼蘭河這小城里住著我的祖父”,其實這座小城里住著她的父親、繼母、姑姑、祖母等一大家子的人,然而作者只提到祖父一人,為什么呢?這得從她的身世說起,蕭紅,被譽為“30年代的文學洛神”,是民國四大才女之一,但命運坎坷,一生悲苦。她出生于黑龍江省呼蘭縣封建地主家庭,母親早逝,父親對她很冷漠,祖母有潔癖,小蕭紅幸福嗎?作者在《呼蘭河傳》中曾寫道“父親的冷淡、繼母的惡言惡語和祖母用針刺我手指這些事,都覺得算不了什么?!彪m說算不了什么,但多年以后,她仍能記得,可見在這樣的家庭中,她受著怎樣的委屈。在偌大的家中,只有祖父對她最好。祖父教她讀古詩,帶她到后花園中勞作,任由她在田地里瞎鬧,這些都出于祖父對她的疼愛。然而疼愛她的祖父在她18歲時離開了人世,蕭紅失去了依靠,父親逼婚,她出逃了,以后就再也沒有回到自己的故鄉(xiāng),再也沒有看到那個充滿溫馨、快樂的后花園,那個園子成了蕭紅魂牽夢繞的精神之園。蕭紅一生顛沛流離、窮苦困頓,才31歲就走完了她短暫的一生。在教學中讓學生了解蕭紅的身世有助于學生對課文內(nèi)容的理解,文中園子的溫馨快樂、美麗自由、充滿溫情不正是缺愛的蕭紅所向往的嗎?
五、園外的社會動亂復雜,充滿愚昧
著名作家茅盾對《呼蘭河傳》的贊譽是“一篇敘事詩,一幅多彩的風土畫,一串凄婉的歌謠”。這個歌謠為什么是凄婉的呢?這就挑起了學生的閱讀期待——好好地讀一讀《呼蘭河傳》吧!教學名著,我定位在通過課文的學習,為學生打開一扇窗戶,以此走近著名女作家蕭紅,感悟蕭紅的獨特語言魅力,了解先輩的一段生活歷史,重溫她和祖父的一段親情。閱讀前讓學生先了解一下這本書的寫作背景是必要的。蕭紅1942年1月在香港去世,而這本書就是她臨死前寫的,當時正是抗戰(zhàn)最艱苦的時期,國家、民族都處在水深火熱之中,她的生活也到了最窮困潦倒的地步。然而她生命中最重要的兩個男人——蕭軍、端木蕻良都不在她的身邊,在那樣一個艱苦的環(huán)境下,最需要愛和溫暖的蕭紅,用平靜的、蒼涼的語調(diào)講述了自己家鄉(xiāng)呼蘭河城的小平民的生活故事。灰色的世界,單純的人們,落后的生活現(xiàn)狀,愚昧的精神狀態(tài)……這一個個慘淡的景象就是整個呼蘭河小鎮(zhèn)的寫照。在那里,人們很迷信,隨處可見因愚昧、無知而發(fā)生的一個個悲劇,其中小團圓媳婦的死使人倍感悲傷,她的死是人們的封建愚昧造成的……書里還有許多有趣的小故事,簡直就是一幅多彩的鄉(xiāng)村風俗畫。
(江蘇省南通市通州區(qū)實驗小學金橋校區(qū) 226300
江蘇省南通市通州區(qū)平潮小學 226300)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