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高山
記得小時候在泉州鄉(xiāng)下,我最不愛吃的就是菜包,覺得那沒味兒,因為這事母親沒少罵我“不惜?!?,不過現(xiàn)在偶爾家里弄上幾個,倒是覺得很新鮮的。由此可見,人是善變的,可菜包卻始終如一。
所謂菜包,說來也簡單,做菜包的皮是米粉。做餡的則是最普通不過的大蘿卜。做菜包,先把一半糯米一半秈米混合,磨成生米漿,用一個布袋子裝好,扎緊袋口把它吊了起來,讓水慢慢從布袋中滲出,以便瀝干水分。第二天把濾干了的米漿倒出,加入些許白糖,搓揉起來,最后搓成一條一條的長條,再把長條掐成一塊塊,捏扁備用。
餡是早就做好的蘿卜絲。平時吃不完的蘿卜,鄉(xiāng)里人會一部分切條做成腌蘿卜條;另一部分制成蘿卜絲,攤開曬干,收藏備用。曬干后的蘿卜絲,多半呈草黃色,要做菜包的時候,從袋中取出來,放入鍋中加水燒煮。煮熟后,再瀝干水,加入油、鹽、味精、五香粉以及炒得香噴噴的蝦米,放在鍋中炒一會兒。這就是蘿卜絲餡。
做菜包時先把皮用手?jǐn)傞_,再用筷子夾入適量的蘿卜絲,然后再把包子包好,放在香蕉葉上,最后移入蒸籠里。待把所有的包子包好之后,蓋上蒸籠蓋,加大旺火將一籠的包子蒸熟。蒸菜包不比蒸普通的包子,時間要相對長一些。一般的包子只要十五分鐘,而菜包至少要四十分鐘。揭開蒸籠蓋后,要先用蘸水的筷子插一插看,是不是蒸熟了,蒸熟了就不會粘筷子。
從前鄉(xiāng)下少有時鐘,所以蒸菜包的時候,多半是用香來計時。人們蒸菜包時候,會把一炷香插在蒸籠邊,待香燒完之后,才會揭開蒸籠蓋子。蒸菜包時最忌諱有人在一旁不斷追問熟了嗎——在蒸糕點時,如果一直問,會觸怒灶神,于是蒸籠里面的食品便會半生不熟。
蒸熟后的菜包雪白雪白的,十分好看。在蒸籠里,一個個像圓圓的小胖子。鄉(xiāng)里人為了增添喜氣,會趁熱在每一個包子上,點上一個個紅紅的印章。
由于菜包的外皮是甜的,而經(jīng)過曬干再煮熟后的蘿卜絲,有很大的彈性,加上油炒蝦米、五香粉的香味,甜皮咸餡的泉州菜包,風(fēng)味獨特,享譽閩南。
我小時候愛吃甜食,吃菜包時,常常把皮吃了,把里面的蘿卜絲扔掉,因此沒少讓母親責(zé)罵。現(xiàn)在不同了,偶爾有親戚五十或是父生日子周歲之類的,送上一兩個菜包來,妻總舍不得扔掉,放蒸籠上一蒸或者放到油鍋里一煎,那久違的感覺,讓我想起童年的艱辛歲月。
人生是一種平常的東西,菜包也是平常的東西,但這平常的東西,讓鄉(xiāng)里人一擺弄,就成了鄉(xiāng)間傳統(tǒng)的美食。味素,有營養(yǎng),一頭連著家鄉(xiāng)的黃土,一頭連著根……
責(zé)任編輯/劉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