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倩+孫旭坤
[摘要]鑒賞《伊豆的舞女》,將其中呈現(xiàn)出的生動感人的“悲”“美”情節(jié)進行各層面分析。本文主要以影片中的主人公“我”以及舞女“熏”作為人物對象,將他二人平凡且感人至深的戀曲與當時男尊女卑、階級層次分明的社會環(huán)境相扣,呈現(xiàn)“悲”與“美”的沖突及聯(lián)系。二人在壓抑中掙扎,貧困中保持自我,憧憬中走向失落……盡管如此,“美”的光芒并沒有被社會的黑暗所隱藏。文中透過影片中的人物性格、身份、感情來挖掘作品中所蘊藏的更深意識。
[關(guān)鍵詞]《伊豆的舞女》;悲美愛情;憧憬的失落;生存價值
1974年導(dǎo)演西河克己將同名小說《伊豆的舞女》搬上銀屏,影片上映至今近四十載,其純潔的感情故事感染了無數(shù)的電影愛好者,讓影迷在影片中重溫青春美好的戀情,品味細膩感人的溫馨,陶醉并感嘆著憧憬與失落。
影片中“悲”與“美”的完美結(jié)合不僅僅體現(xiàn)在故事情節(jié)、人物情感、內(nèi)心感受上,就連影片的取景,都充滿了溫馨和感傷。這部影片是以同名小說作者“川端康成”年輕時一段伊豆旅行的感情插曲為靈感,敘述一段平凡、清新、生動、感人的愛情故事。影片雖年代已久,卻打動著一代又一代的人。之所以言此,是因為每個人都經(jīng)歷著清純,憧憬美好的時期,這是至“美”的。而結(jié)局往往不盡如人意,失望、離別的苦痛讓人感到“悲”涼。
本文將貫穿著影片中“悲”與“美”的交織,進行不同角度的品評。更進一步挖掘《伊豆的舞女》所演繹的深層意識。
一、人物性格
影片曾有6個版本上演:1933年版,田中絹代主演;1954年版,美空云雀主演;1960年版,鱷淵晴子主演;1963年版,吉永小百合主演。1967年版,內(nèi)藤洋子主演;1974年版,山口百惠主演。本文則針對我們中國觀眾比較熟悉的“山口百惠”版本進行觀察分析。
(一)主人公“我”
(1)“那是大正末年,我剛升上東京高校的高三的秋季,在我有生以來頭一次前往伊豆的旅途。”(2)“榮吉:讀書人,你父母都還健在吧?“我”:沒有,已經(jīng)去世了。榮吉:兩位都去世了?“我”:嗯,父親在我兩歲的時候,母親在我三歲的時候。榮吉:那一定很寂寞。”在(1)和(2)的對白中,呈現(xiàn)出主人公“我”的人物性格。身為十八九的孩子應(yīng)該正是對情感憧憬向往的時期,極為單純、青春、展現(xiàn)個性的年紀??伞拔摇眳s是孤兒,為了逃避那種憂郁,內(nèi)心孤獨的寂寞,到伊豆開始了一個人的旅行。沒有親人的生活環(huán)境,在他的成長生涯中留下了不可磨滅的陰影。孤獨無助,缺乏疼愛,這些可謂是殘缺的人生。在生活中壓抑,城市中煎熬,讓他的個性越發(fā)明顯。通過自我反省,掙脫壓抑中的自我,選擇了遠離喧囂的城市。之后影片中所演繹的旅途同行,從“我”與藝人們的陌生到他們對我的熱情、友好讓“我”的性格得到了轉(zhuǎn)變,使一顆孤獨寂寞的心有了漸漸的溫度。對于最初所表達的孤獨情緒也逐步有了一絲回愈。
影片中部已經(jīng)將“我”的性格從“悲”的色彩中脫離出來,而“熏”對我的吸引和照顧,使“美”的呈現(xiàn)泛起了一層波瀾。從最初的親切、崇拜到旅途中給“我”送竹竿等小事件,讓“我”一次次陷入對“熏”的細膩情感當中。
(二)舞女“熏”
(1)“我”的自白當中“第一次見到舞女是在湯橋附近。我一再回頭欣賞舞女的一顰一笑,一舉一動,想完全記得她的表情”。(2)“榮吉:……舞女是我的妹妹。”“我:叫‘熏吧?!薄皹s吉:尤其是不能讓妹妹做這個事情……但是這又有太多的難言之隱。她只讀到小學(xué)二年級,我也沒有辦法,自作自受吧……”在以上的對話以及自述片段當中,了解到舞女“熏”今年不過14歲,是一個長相漂亮的姑娘。由于家境中敗放棄學(xué)業(yè),與哥哥在一起賣藝為生,居無定所。舞女在人們的眼中往往是帶有輕蔑的色彩,她們是用來博得男人歡心的工具,謀生環(huán)境讓她們早與單純、純粹這些修飾詞脫離了干系。但是影片中的這位剛剛亭亭玉立的舞女“熏”卻沒有把自己的性格玷污。第一次與“熏”交談時,“熏”慌神回答。(3)“冬天也……冬天也……”,我的再次追問,讓“熏”臉頰緋紅低頭不語。(4)去溫泉洗浴時,“熏”赤身地從溫泉里跑出來打招呼,一臉天真無邪的笑容。這樣羞答答又像未長大的少女一樣的“熏”,并沒有因為舞女的身份、四處飄零的藝人生活而侵蝕她那質(zhì)樸,無瑕的心。
在影片茶屋避雨的情節(jié)中,“熏”看到“我”同來避雨,立刻讓出自己的坐墊,并翻了個身兒擺在了旁邊,請“我”坐下。演到“熏”想聽講《水戶黃門漫游記》,開始央求鳥商,鳥商走之后十分失望和無奈,在“我”滿足她想聽書的迫切愿望時,“熏”頓時溢出了燦爛笑容。聽書時她那雙閃閃發(fā)光的眼睛,不眨眼地一心盯著看不懂的書。把“熏”從一個單純的舞女升華到了一個懂禮節(jié)有教養(yǎng)而且求知欲望強又態(tài)度認真的人物形象?!把币舱且粋€情竇初開的年齡,在結(jié)伴而行的旅途中多次接觸,“熏”對我也漸漸有了從崇拜到愛慕的情感變化。影片在“熏”身上也沒有放棄表達“悲”與“美”的完美融合和巧妙轉(zhuǎn)折。賦予了“熏”貧而不賤、苦卻不俗的形象魅力。
二、身份環(huán)境
這部影片出場人物并不多,時長也比一般影片短一些,但卻處處對當時社會情境進行了揭露。日本自古以來就流傳著嚴格的等級制度,這也漸漸成為一種傳統(tǒng)意識。這部影片中針對環(huán)境的描述是向觀眾渲染“悲”“美”世界呈現(xiàn)的重要部分。
首先,一開場就鮮明的描述及對比了“我”與“熏”的環(huán)境待遇差異。(1)茶館老太太對“我”說:“哎呀,少爺渾身都濕透啦,到這邊來烤烤火吧,來呀,把衣服烤烤干。”(2)我問老太太“熏”他們今天住哪里后,老太太用輕蔑的口吻說:“這種人嘛,少爺,誰知道他們住在哪兒呀,哪兒有客人留他們,他們就在哪兒住下了,有什么今天夜里一定的住處啊?”對于開茶館的老太太來說,“我”身份高貴,應(yīng)該用心招待,而對她們,則是身份低賤的反應(yīng)。還囑咐我,少于她們多接觸。(3)趕路時,由于掛有“乞討人和藝人不能進村”的牌子不得不繞行。榮吉:“但是現(xiàn)在身邊因為有讀書人陪著,允許一次吧。”這如此明顯的等級之分。借出“我”的力量,可以減少一些歧視。還有旅店的店員,路邊的行人都用著各種異樣且不尊重的眼神和不屑一顧的語言排斥著“熏”等藝人的存在。甚至是屢次遭受著客人對“自己”的不正經(jīng)行為。這樣沒有尊嚴的人生是影片在向觀眾反映當時社會底層生活的情境。正當觀眾們陷入對當時社會大環(huán)境給“熏”她們帶來的不平等身份待遇的苦難共鳴時,“熏”她們的樂觀心態(tài)又把觀眾們的美好之窗打開?!把彼齻兌啻问苤碌热说拇觯墒遣]有因為這些周邊環(huán)境因素而迷失自己的精神和道德。幾乎在“熏”的身上看不到印象中舞女似乎該有的悲涼和哀怨。鄙視的眼神是環(huán)境給予的,而憧憬的希望是自我內(nèi)心樹立的。尊重社會規(guī)律,在自我活動范圍內(nèi),履行好做人之道,體現(xiàn)人生價值是作者向讀者引導(dǎo)的更深一層意義。
三、幸福權(quán)利
在影片中,我們沒有看到一絲能主宰自己幸福的權(quán)利。“我”的孤僻的性格以及“熏”無法選擇的卑微身份,一切都是那么不完美??善@兩個不完美卻發(fā)生了美的共鳴。影片將各種悲美進行結(jié)合,其重點就是為了體現(xiàn)兩個人朦朧的愛戀。在這短暫的邂逅期間,沒有波瀾的洶涌的追求,沒有熱情似火的擁抱,在含蓄幽靜的山村、鄉(xiāng)路中碰出了似水晶般夢幻的火花,但是卻脆弱得像鏡中花水中月一樣,脆弱得讓人惋惜。
就在“我”想再向“熏”靠攏一步,追求幸福的時候,熱情的火焰被冰冷的水澆滅。那是約“熏”去看電影時,“熏”也一看到我來,就央求著“媽媽”同意她跟“我”一起去看電影,卻不料被“媽媽”拒絕了。在之后的交談中“熏”明白了“媽媽”的用意,傷心的她沒有再抬頭看我一眼,偷偷在角落哭泣。而對“我”來說無法道別的悲痛和即將承受孤獨寂寞的心又一次襲來?;ɑ鸢愕膼矍樵缤頃纾瑢τ谌松?jīng)歷豐富的“媽媽”來說這是再明白不過的道理了。身份的懸殊,上流的讀書人和流浪的舞女怎么會有更現(xiàn)實的愛情。幫助他們早點清醒,面對現(xiàn)實的人生。夢幻永遠是夢幻,是用來憧憬的,幸福的權(quán)利最后也不由得自己來決定。這破滅“我”與“熏”的愛情兇手,似乎并沒有讓觀眾覺得可恨之極,只是感傷的情緒由心而發(fā),或許這兇手僅僅是代表了社會環(huán)境,而“我”與“熏”在庸俗的現(xiàn)實面前,只能彼此放開抓住幸福的雙手。
四、“悲”與“美”的效果
此影片讓觀眾在苦痛的氛圍中糾結(jié),因為片中唯美的精髓從沒在眼前消失?!氨迸c“美”的交替使這首傳統(tǒng)性的和風戀曲更附有了歐洲的“悲欲”和中國的“含蓄”。在最后“我”登船離開前,“熏”的最后一次出現(xiàn),使悲情的影片畫上了一個完美的句號。從失望無語的“熏”那里要來一直戴在頭上的梳子作為情感遺物。此時的“熏”是那么讓人憐惜,凄楚的神態(tài)、揪心的悲傷。當鳴笛聲響起,沒道一聲再見的她,用力揮起白色手帕。當“我”再次微笑揮手告別,拿出“熏”的梳子,垂頭低泣的時候,在觀眾面前展開了一幅青春無悔的畫面。這結(jié)局不由得讓我們感到悲美的真正意義“由悲哀情緒帶來了某種美感”。
不同的歷史時期,社會,地位?!氨迸c“美”的感悟也是不同的,影片向所有觀眾揭開了當時社會體制、人情文化的憤怒和控訴?!拔摇痹诋敃r的社會中喪失自我,扭曲性格,丟失情感?!把币蛏矸菹拗屏俗杂?,理想,追求,可卻依然保持樂觀精神。美麗邂逅,又與社會發(fā)生整體沖突,“美”被社會力量迅速摧毀,留下了“悲”讓人回味。可那短暫“美”所散發(fā)出來的光芒,更顯得無比閃耀。悲”與“美”的結(jié)合讓讀者產(chǎn)生力量,明白真理,從“悲”中珍惜刻骨銘心的“美”。批判社會的丑陋,喚醒被壓迫、不幸的人們,鼓舞人們的斗志,喚起人們的良知,教育并提醒著觀眾們在人生的道路上充滿著棘刺。我想這是《伊豆的舞女》的“悲”與“美”的摩擦碰撞出來的含蓄意識。
[參考文獻]
[1] 周閱.美麗與悲哀——川端康成筆下的女性形象分析[J].日本學(xué)刊,1998(04).
[2] 王松華.《伊豆舞女》主人公內(nèi)心解析[J].時代文學(xué),2012(09).
[3] 劉琳.《伊豆的舞女》:社會底層群體的生存價值觀詮釋[J].通化師范學(xué)院學(xué)報,2010,31(06).
[4] 楊柏宏.《伊豆的舞女》的巡回藝人的人物形象分析[J].安徽文學(xué),2011(03).
[5] 川端康成.《伊豆的舞女》原著日文版[OL].http://wenku.baidu.com/view/838e42630b1c59eef8c7b4a1.html.
[作者簡介] 韓倩(1984—),女,河北保定人,河北大學(xué)外國語學(xué)院日本文學(xué)專業(yè)2012級在讀碩士研究生,中國地質(zhì)大學(xué)長城學(xué)院外語系助教。主要研究方向:日本語言文學(xué)。孫旭坤(1983—),女,河北保定人,碩士,中國地質(zhì)大學(xué)長城學(xué)院外語系助教。主要研究方向:日本語言文學(xué)。
電影文學(xué)2014年1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