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 將,馬立東,朱 琳,桂海蓮,褚艷濤
(太原科技大學 山西省現(xiàn)代軋制工程中心,太原 030024)
隨著國內(nèi)機械工業(yè)的發(fā)展,對大棒材的需求量逐年增加,同時對其質(zhì)量要求也將會越來越高,大棒材精整線也將顯得越來越重要。二輥矯直機因具有矯直精度高[6],結(jié)構(gòu)簡單的優(yōu)點已被廣泛采用。以往有很多學者對二輥矯直機做了多方面的研究,馬立東等[1]利用大型非線性有限元軟件對二輥矯直過程進行數(shù)值模擬,得到矯直過程棒材對矯直輥作用力隨時間的變化規(guī)律;杜曉鐘等[2]利用共軛旋轉(zhuǎn)曲面原理,分析了線棒材矯直過程中確定矯直輥輥型曲線的解析方法;劉志亮[3]通過對金屬變形理論、矯直工藝及矯直機械的設計制造進行深入研究,給出了二輥矯直機輥形參數(shù)的確定方法;敖列偉[4]導出了輥型曲線與矯直精度的關系;日比野文雄[7]提出矯直輥輥形是雙曲線輥形加圓柱輥;N K Das Talukder[8-9]對二輥矯直過程中的力能參數(shù)進行了理論分析;賴興濤,劉玉文等[10]對棒材與管材矯直輥輥型進行了研究。但這些理論對于小型棒材較為實用,對于大直徑棒材來說還難以在實際生產(chǎn)中得到推廣。在此,這種設計方法可為理論研究和實際生產(chǎn)提供參考。
本文通過結(jié)合實際大直徑棒材二輥矯直機的生產(chǎn)狀況,將瞬間沖壓模型與二輥矯直過程相結(jié)合,對矯直輥進行合理的輥形設計,能夠為二輥矯直機國產(chǎn)化和實際生產(chǎn)提供指導。
二輥輥矯直機工作原理在斜輥矯直理論中獨具特點,它對工件的矯直作用不是依靠各輥之間的交錯壓彎使工件產(chǎn)生塑形彎曲變形,而是依靠一對輥縫內(nèi)部彎曲曲率的變化而達到,即采用旋轉(zhuǎn)反彎矯直原理,由于圓材的原始彎曲是多方位的,因此,在矯直時要使圓棒材繞軸線旋轉(zhuǎn),并在旋轉(zhuǎn)的同時能使其反彎程度由小到大,再由大到小連續(xù)變化,才能使任何方位的原始彎曲都能得到可靠的反彎矯直,二輥矯直機的作用是強迫圓材在反彎狀態(tài)下旋轉(zhuǎn)前進,達到矯直的目的[6]。二輥矯直凹凸輥輥形的組成如圖1所示,凹凸輥輥形由輥腰、輥腹、輥胸、過渡圓角組成,且關于輥腰的垂直中心線左右對稱。
圖1 凹凸輥輥形的組成Fig.1 The components of the concave and convex roll-shape
棒材的導程t=πdtanα,其中d為大直徑棒材直徑(Φ180~Φ300),α為棒材軸線與凹(凸)輥軸線之間的夾角,一般不超過25°,選取輥身長L≈8t+2q,其中q為凹凸輥輥形末端的過渡圓半徑,凹輥輥腰直徑Dg1=L/2[6]。
二輥矯直機矯直大直徑棒材,其彎曲過程與軋件在沖壓模型[5]中的彎曲極為相似,因此,將每一時刻的矯直模型簡化為瞬間沖壓模型,如圖2所示。
圖2 瞬間沖壓模型Fig.2 The model of instant stamping
結(jié)合圖1,由圖2可以看出:在凹凸輥輥腰處,棒材變形達到最大,但此變形為瞬間最大變形,即棒材在最大變形處的橫截面上只有A點變形最大,棒材在螺旋前進過程中依次連續(xù)達到最大變形。為了減輕該缺陷對矯直效果的影響,凹凸輥輥形按照以下方法進行設計。
假設在矯直過程中,凹凸輥全身與按規(guī)定形狀彎曲的棒材全接觸[5],忽略所選截面A(圖3)處的棒材斷面以及軋輥斷面的橢圓半軸差。
二輥矯直機凹凸輥布置形式如圖3所示,截面幾何如圖4所示。
圖3 凹凸輥布置圖Fig.3 Layout diagram of the concave and convex roll
圖4 A-A截面Fig.4 A-A section
由圖3、圖4可得:
(R1,2+Rmp)2≈a2+(b1,2±δ)2
(1)
式中a=lsinα;b1,2=Re1,2+Rmp;Re1,2為凹凸輥輥腰半徑;δ為彎曲值;Rmp為棒材的半徑。
在此,正號用于凹形輥子1,而負號用于凸形輥2[5]。
于是,凹形輥半徑表示為:
(2)
凸形輥半徑表示為:
(3)
同理可得出兩輥輥邊半徑分別為:
(4)
(5)
實踐證明,在工程精度范圍內(nèi),可把彎曲的棒材軸線視為圓弧[5]。
設棒材反彎矯直所需的最大曲率半徑為ρ[5],則有:
(6)
為求得最大曲率半徑ρ,設棒材原始曲率半徑為ρ0,則有:
(7)
式中:E為棒材彈性模量(GPa),σT為棒材的屈服極限(MPa),γ為棒材發(fā)生反彎后彈性變形量與塑性變形量的比值[5]。
γ與塑性變形深度系數(shù)k的關系[5]為:
(8)
各k值得到的γ(k)值如表1[5]所示:
表1 k-γ的對應值Tab.1 Corresponding values of k-γ
則棒材剛好被矯直時所需的反彎曲率為:
(9)
由式(6)-式(9)可求得δmin.
棒材矯直時,若凹凸輥與棒材接觸面的轉(zhuǎn)速差較大,這不但會對凹凸輥表面造成嚴重磨損,還會影響棒材的表面質(zhì)量。為了減小這些不良影響,取凸輥輥腰直徑為:
(10)
結(jié)合實際不難發(fā)現(xiàn),在矯直棒材時,正真與棒材接觸的是凹輥輥胸與凸輥輥腰處。于是,經(jīng)過多次模擬測量,最終將凹凸輥輥形設計為分段式。
凹輥:其主要工作段為輥胸,為了使其與凸輥匹配良好,如圖5所示,將其輥腰設計成一條水平直線EF,該直線為一個導程長度t;為了盡可能增大輥胸處的接觸線長度,使出口處棒材的小變形盡可能一致,現(xiàn)將凹輥的輥胸設計為一段斜直線BC,該斜直線在中心軸上的投影長度為一個導程t;將輥腹設計成一段分別于兩端直線相切的一段圓弧CE,該圓弧在中心軸上的投影長度為2.5個導程長度2.5t.最終凹輥輥形由一段水平直線﹑兩段圓弧﹑兩段斜直線、兩個過渡圓角組成。
為了能足夠保證矯直質(zhì)量,經(jīng)過多次模擬測量總結(jié)得出,計算Rk1時:
δ1=2.5δmin
(11)
下面對上述圓弧CE的半徑Rc以及斜線BC與圓弧CE相切C點處的輥子半徑R求解,其位置關系如圖5所示。
已知導程t=m=AC,CE=2.5m=2.5t,凹輥輥腰﹑輥胸半徑Re1與Rk1.
設圓弧半徑為Rc,其夾角為β,OA長度為y,則由圖可求出:OB=Rk1-Re1
設B點坐標為(0,Rk1-Re1),C點坐標為(t,y),D點坐標為(3.5t,Rc).
圖5 凹輥輥形幾何Fig.5 The roll shape geometry of concave roll
由上得出:向量BC=(t,y+Re1-Rk1),向量CD=(2.5t,Rc-y)
再由BC垂直于CD得出:
BC·CD=(2.5t)2+(y+Re1-Rk1)(Rc-y)=0
(12)
由直角三角形CDE可得出:
(13)
由式(12)、式(13)可求得Rc,y.
此時得出C點凹輥半徑R=y+Re1,角度β=arcsin(2.5t/Rc).
輥子端部的過渡圓角半徑q取d/2,即棒材半徑。
凸輥:為了使棒材上的所有點經(jīng)過輥腰時,都盡可能得到相一致的大變形,將輥腰處的輥形設計成一條直線bc,其長度為一個導程t;同時為了不影響矯直棒材表面質(zhì)量,將輥胸與輥腹的7個導程設計成兩個相互對稱且與直線bc相切的兩圓弧ab、cd,如圖6所示。凸輥外形可能是凸形也可能是凹形,主要由棒材尺寸﹑材料﹑以及δ的取值等因素決定,但其輥面永遠比凹輥面平緩[5]。
最終,凸輥輥形由一段水平直線﹑兩段圓弧、兩個過渡圓角組成。
同理,用式(4)、式(6)-式(9)求δmin與Rk2時,輥身半長lk取3.5t.
另外,為了能足夠保證矯直質(zhì)量,經(jīng)過多次模擬測量總結(jié)得出,計算Rk2時:
圖6 凸輥輥形幾何Fig.6 The roll shape geometry of convex roll
(14)
此時,兩圓弧半徑r2為:
(15)
輥子端部的過渡圓角半徑p取d/2,即棒材半徑。
為了驗證上述理論的正確性,利用Abaqus有限元針對Φ180 mm的棒材矯直進行了分析。
棒材材料為45鋼,原始撓度為±8 mm/m,常溫下σt﹦335 N/mm2,長度為2 m,彈性模量E=210 Gp,棒材軸線與凹(凸)輥軸線之間的夾角α為16°,矯直速度為50 m/min.
棒材矯直前的狀態(tài)如圖7所示,矯直過程如圖8所示,矯直后的狀態(tài)如圖9所示。
圖7 矯直前的棒材Fig.7 The bar without straightening
在棒材中心線上分別取了四個點,矯直前、后其空間坐標分別如圖10、圖11所示。
經(jīng)計算得出其撓度為0.1%,即1 mm/m,滿足生產(chǎn)所需要求。
圖8 矯直過程Fig.8 The process of straightening
圖9 矯直后的棒材Fig.9 The bar with straightening
圖10 矯直前的點坐標Fig.10 The coordinates of points before straightening
圖11 矯直后的點坐標Fig.11 The coordinates of points after straightening
通過瞬間沖壓模型與大棒材二輥矯直機矯直過程相結(jié)合的理論分析和研究,最終得出一種較為合理的大棒材二輥矯直機輥形的設計方法,該方法可以為大棒材二輥矯直機國產(chǎn)化和實際生產(chǎn)提供指導。
參考文獻:
[1] 馬立冬,劉才,王云.棒材二輥矯直過程有限元分析及實驗[J].塑性工程學報,2012,19(3):30-34.
[2] 杜曉鐘,孫斌煜.共軛旋轉(zhuǎn)曲面法求解線棒材矯直輥型曲線[J].太原重型機械學院學報,2004,25(4):250-253.
[3] 劉志亮.二輥矯直機輥形參數(shù)設計[J].機械設計與制造,2005(6):25-27.
[4] 熬列偉,吳伯杰,王志成.二輥矯直原理及精度分析.重型機械,1997(6):41-45.
[5] 馬斯基列遜A M.管材矯直機[M].北京:機械工業(yè)出版社,1979.
[6] 崔甫.矯直原理與矯直機械[M].2版.北京:冶金工業(yè)出版社,2007.
[7] 日本塑性加工工學會.矯正加工——板,管,棒,線た真直すぐにゐ方法[M].日本東京:コロナ社,1992.
[8] DAS TALUKDER N K,SINGH A N.Mechanics of bar straightening,Part2.Straightening in cross-roll straighteners[J].Journal of Engineering for Industry,1991,113(2):228-232.
[9] DAS TALUKDER N K,SINGH A N.Mechanics of bar straightening,part1.General analysis of straightening process[J].Journal of Engineering for Industry,1993,113(2):224-227.
[10] 賴興濤,劉玉文.一種新型的棒材與管材矯直輥輥型的設計方法[J].寶鋼技術,2004(6):36-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