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昕曄
摘 要 學校文化的診斷就是挖掘高參與度活動背后的一致性觀點與行為模式。而預調(diào)查的目的包括兩個方面:一是確定調(diào)查對象進行學校文化診斷的可行性;二是進一步完善問卷結構。本文的中心就是論述如何通過相關分析的統(tǒng)計方法實現(xiàn)這兩個目的。
關鍵詞 Cronbach系數(shù) 項目分析 次數(shù)分布表 Chi-square檢驗
中圖分類號:G640 文獻標識碼:A
Application of SPSS in the Survey of School Culture Pre-diagnosis
XIE Xiye
(Hu'nan Railway Professional Technology College, Zhuzhou, Hu'nan 412001)
Abstract The diagnosis of school culture is digging consistency views and behavior patterns behind the high participation activities. The purpose of the pre-survey includes two aspects: First, the survey conducted to determine the feasibility of school culture diagnosis; Second, to further improve the structure of the questionnaire. This article discusses how the center is to achieve these two objectives by statistical correlation analysis method.
Key words Cronbach coefficient; project analysis; frequency distribution table; Chi-square test
“學校文化”這一概念最早是由美國社會學家華勒(W·Waller)在其1932年出版的專著—《教學社會學》(The Sociology Teaching)中首次提出。①但是,當時并沒有引起學術界的重視,直到20世紀八十年代借著組織文化研究的東風才逐漸引起研究人員的重視。學校文化可以形成一個操作性概念:學校文化是高參與度活動中逐漸形成的具有高度一致性的觀點與行為模式。本文提出的學校文化診斷就是挖掘高參與度活動背后的一致性觀點與行為模式。而預調(diào)查的目的包括兩個方面:一是確定調(diào)查對象進行學校文化診斷的可行性;二是進一步完善問卷結構。本文的中心就是論述如何通過相關分析的統(tǒng)計方法實現(xiàn)這兩個目的。
1 預調(diào)查問卷的構成
問卷分為教師卷、學生卷兩種。問卷主要采用李克特的五分法,即非常同意、大部分同意、一半同意、大部分不同意、非常不同意。計分規(guī)則為非常同意5分,非常不同意1分,反向題則相反。問卷的目的是為了了解學校中的人員對于高參與活動的態(tài)度,為分析高參與度活動背后的觀點搜集資料。
1.1 信息采集
教師卷的信息采集包括:年齡、性別、教齡、教師身份。前三項為填空題,最后一項為復選題,有四個選項:干部、骨干教師、老教師、新教師。其中,干部包括:副校長、主任、教研組組長、班主任;骨干教師按市、區(qū)、校分為三個級別;老教師是教齡在10年以上的,新教師是教齡在3年以下的。學生的信息采集包括:年級、性別、職務。職務是復選題,有四個選項:普通學生、班級干部、社團干部、校學生會干部。
1.2 問卷正文
問卷正文包括兩個部分:第一部分是調(diào)查學校中的人員對于學校的整體性看法以及個人對于自身在學校生活的感受,包括兩個問題:一個是學校的比喻對象,另一個是個體在學校中的角色。這兩個題目的選項是根據(jù)參與活動的積極性的高低制定的,并且選項是一一對應的,一是為了保證問卷的有效性,二是了解成員對于高參與活動的態(tài)度總體態(tài)度。第二部分是調(diào)查學校中的人員對于學校具體的高參與度活動的態(tài)度。由于教師與學生的活動有所區(qū)別,問卷在此分為教師卷與學生卷。教師卷的這部分分為四個維度:(1)教學活動;(2)學校管理活動;(3)學校的常規(guī)活動;(4)人際交往活動。學生卷的這部分也是分為四個維度:(1)教學活動;(2)學生自己組織的活動(課外社團活動);(3)學校的常規(guī)活動;(4)人際交往活動。其中,教師卷與學生卷中的學校的常規(guī)活動與人際交往活動是基本相同的。本問卷的數(shù)據(jù)處理均以SPSS15.0為基礎工具。
2 Cronbach系數(shù)的應用
Cronbach系數(shù)又稱為內(nèi)部一致性系數(shù),是估計李克特量表信度的常用方法。筆者將把該系數(shù)用于兩個方面:一是檢驗問卷的整體信度,二是進行項目分析,剔除降低信度的題項。
2.1 檢驗問卷的整體信度
由于問卷調(diào)查的內(nèi)容是學校人員對于高參與度活動的態(tài)度,測量的是同一個特質,被試在問卷上各個題項的得分可以進行相加,得分越高的被試對于活動的態(tài)度越積極,相反分數(shù)越低對于活動的態(tài)度越冷淡。系數(shù)值越大表明量表的信度越高,而且被試對于高參與度活動的態(tài)度的一致性的程度也越高,那么提取出被試潛在的統(tǒng)一觀點更容易,對學校文化進行診斷的價值也越大。
2.2 項目分析
項目分析主要目的在于檢驗編制的量表或測驗個別題項的適切或可靠程度。②由于問卷正文第一部分的兩個題項是相互驗證的關系,項目分析主要是針對正文的第二部分進行。項目分析是以正文第二部分的各個層面為單位,分別對每個層面進行信度檢驗。在呈現(xiàn)的“項目整體統(tǒng)計量”摘要表中觀察“項目刪除時的Cronbachs Alpha值”(即該題刪除后,該層面的系數(shù)改變情形)。如果刪除某個題項后,該層面的系數(shù)增大,則表明此題項與其他題項所欲測量的特質不同質,那么此題可以考慮刪除。依次如此,對每一個層面進行項目分析,剔除所有不適切的題項。
3 次數(shù)分布表的應用
次數(shù)分布表是把每個題目的各選項被勾選的次數(shù)統(tǒng)計成表。該方法用于處理問卷正文第一部分的兩個問題。結果用于兩個方面:一是對照兩題選項被勾選的次數(shù)是否一致,從而驗證問卷的有效性;二是觀察頻次是否集中,如果集中于某一項,則說明被試對于學校的整體觀感有較大的一致性,讓學校文化診斷的可行性增大;如果集中于某兩項,則說明該學校的文化還處于沖突與融合階段,文化診斷的可行性不大;如果各個選項被選的次數(shù)在理論次數(shù)左右徘徊,則說明該學校不適宜進行文化診斷。
4 Chi-square檢驗的應用
Chi-square檢驗在此的作用是題項的適合度檢驗,其任務是探究所有被試對于問卷第二部分各個層面的題項的選項的勾選次數(shù)間是否有所差異,具體的操作過程就是檢驗每個層面的每個問題的實際觀察次數(shù)分布與期望理論次數(shù)分布間是否符合。
首先,通過spss中的非參數(shù)檢驗計算出值,然后求出顯著性p值。然后,作出統(tǒng)計判斷,如果p值小于0.05,達到顯著性水平,則拒絕虛無假設,表明某個題項的五個選項被勾選次數(shù)的差異達到顯著;反之,則接受實際勾選次數(shù)與期望理論次數(shù)間沒有差異的假設,表示某個題項的五個選項被勾選次數(shù)沒有顯著不同。以上是數(shù)據(jù)結果的統(tǒng)計意義,其現(xiàn)實意義為:如果拒絕虛無假設,則表明各題被勾選的選項有集中的趨勢,也就是說被試的態(tài)度趨于統(tǒng)一,進行學校文化診斷的可行性比較大;如果接受虛無假設,則表明各題被勾選的選項分布比較平均,被試的態(tài)度比較凌亂,提取出一致性觀點的難度比較大,進行學校文化診斷的可行性較小。
注釋
① 李國霖.社會蛻變中的臺灣學校文化[M].福建:福建教育出版社,1995.4.
② 吳明隆.問卷統(tǒng)計分析實務——SPSS操作與應用[M].重慶:重慶大學出版社,2010:158.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