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旭梅
摘 要 論文以柳宗元詩《江雪》與張岱小品文《湖心亭看雪》比較閱讀為例,提出了比較點的選擇:牽身世背景,牽繪景妙處、牽彼時心境。在同中求異,異中求同的比較中,探索古代經(jīng)典文學(xué)作品比較閱讀的突破口與比較閱讀的新體悟。
關(guān)鍵詞 江雪 湖心亭看雪 比較閱讀
中圖分類號:I207.22 文獻標(biāo)識碼:A
Love will Accompany Eight Hundred Years
——Comparative reading of Liu Zongyuan Poem and Zhang Dai Works
LIN Xumei
(Fuzhou No.12 Middle School, Fuzhou, Fujian 350007)
Abstract In Liu Zongyuan's poem "River Snow" and Zhang Dai Essays "pavilion to see snow" comparative reading, for example, proposes to select a point of comparison: the life experience led background, led Scenic beauty, led mood that time. In with the divergent, different, seeking the same comparison, and explore new understanding the ancient classical literature and comparative reading as a breakthrough.
Key words river snow; pavilion to see snow; comparative reading
以時間為軸線,可以實現(xiàn)文學(xué)作品的聚合。柳宗元攜《江雪》從公元八世紀(jì)一路走來,張岱攜《湖心亭看雪》從公元十七世紀(jì)一路走來,他們同向而行不曾相遇。二十一世紀(jì)的某個時間點我們讓他們會面了。八世紀(jì)——十七世紀(jì)——二十一世紀(jì),世紀(jì)更迭,改朝換代。就作品而言,其中有無數(shù)的不可知與有限的可知。憑借前人留下的或今人給出的文字資料,可以逐漸走近作品。細讀名作,融入閱讀個體的情感體驗與價值評判,會發(fā)現(xiàn)既定文字資料外廣闊而美妙的閱讀思維空間。對不同時代不同作家的不同作品進行比較閱讀,則實現(xiàn)了跨越時空的對接,包含思想的、情感的、寫作風(fēng)格上的對接。閱讀一如寫作,須“思接千載,貫通古今”,初中閱讀課堂教學(xué),更要恰如其分地引導(dǎo)學(xué)生學(xué)會“牽線”。
柳宗元與張岱,兩個人相隔八百年,縱然都心有千千結(jié),但千頭萬緒,如何牽線?九年義務(wù)教育,《江雪》安排在二年級教材上冊,《湖心亭看雪》安排在八年級下冊,基于閱讀積累與認知能力,八年級學(xué)生學(xué)習(xí)《湖心亭看雪》,在老師引導(dǎo)下對接到《江雪》不難。二人同樣置身冰天雪地,看似寫雪實是抒懷,“雪”“懷”好比“線頭”,找到了線頭,時隔八百年的情思便可一線牽起。解決牽什么的問題,是確定比較閱讀的方向;繼而解決怎么牽的問題,是確定比較閱讀的內(nèi)容。
1 牽身世背景
“文章合為時而著,歌詩合為事而作?!卑拙右椎难哉撨m用于任何一個時代的優(yōu)秀作品。時與事是深入古代文人心靈世界的通行證。
柳宗元生活于中唐時期,當(dāng)時唐王朝逐漸走向衰敗沒落,作為骨干力量,他積極參與王叔文政治革新運動,因運動失敗被貶為永州司馬,任司馬其實無法參與政務(wù),且貶居地永州遙遠荒涼,他滿心憂憤。不到半年,隨行的相依為命的母親病故,這是一個沉重的打擊。被貶的第一年,政治上柳宗元還心存幻想,希望朝廷能重新啟用他,但是接連四次詔命,讓他的希望一次次破滅。21歲中進士,31歲成為監(jiān)察御史里行,34歲本是事業(yè)如日中天之際,卻橫遭貶謫,承受喪母之痛,這是何等悲苦!痛定思痛,他沒有沉淪,選擇了堅毅?!督穼懹诒毁H永州的第二年。可以說《江雪》是柳宗元的精神旗幟,此后長期的貶謫生活只因這面旗幟不倒,才造就了柳宗元諸多優(yōu)秀的詩文作品,奠定了唐宋八大家的地位。不曾想小學(xué)低年級學(xué)生吟誦的一首唐詩,竟有如此深刻的意義。
張岱,最偉大的明代文學(xué)家,他的人生軌跡又是怎樣的呢? 張岱出生于仕宦之家,先輩均為飽學(xué)之士,常年寓居杭州。早年過著衣食無憂的生活。在《自為墓志銘》一書中,他不無調(diào)侃地這樣評價自己:“少為紈绔子弟,極愛繁華。好精舍,好美婢,好孌童,好鮮衣,好美食,好駿馬,好華燈,好煙火,好梨園,好鼓吹,好古董,好花鳥?!惫苤懈Q豹,可知張岱年輕時興趣愛好相當(dāng)廣泛。他家學(xué)淵源,涉獵廣泛,博學(xué)多識,散文造詣最高。47歲時,明王朝滅亡,家道中落。從此他隱居山中。《自題小像》中這樣陳述:“避跡山居,所存者,破床碎幾,折鼎病琴,與殘書數(shù)帙,缺硯一方而已,布衣蔬食,常至斷炊。”足見生活條件之艱苦。生活苦僅是外在的,剪不斷理還亂的故國之思才是精神世界的最大苦痛。張岱以追憶的方式,敘寫早年見聞,寫成《陶庵夢憶》等作品。張岱有心向?qū)W,卻無心功名,承晚明文人名士避世脫俗之風(fēng)?!逗耐た囱泛螄L不是張岱的一面精神旗幟。他的高潔情懷,他的不隨流俗,未被艱苦卓絕的物質(zhì)條件壓倒,雖自言:“因想余生平,繁華靡麗,過眼皆空。五十年來,總成一夢?!钡木袷仟毩⒌模驗楠毩?,所以晚年窮困潦倒之時,仍堅持著述,留下了絕代文學(xué)名著。
柳宗元歷經(jīng)政治生活變故,張岱歷經(jīng)俗世生活變故,在天地巨變面前,他們的精神世界沒有坍塌,“艱難困苦,玉汝于成”,兩個人經(jīng)歷,共同驗證了一條極樸素的道理:磨難可以使人更加堅強。傳世經(jīng)典之作正是他們精神的豐碑。
2 牽繪景妙處
劉勰在《文心雕龍》里強調(diào)“夫綴文者情動而辭發(fā),觀文者披文以入情”。柳宗元描繪湘江上的雪,張岱描繪西湖中的雪,極寒天氣里的雪景在他們的筆下各有怎樣的特點呢?endprint
且看柳宗元筆下的雪景:“千山鳥飛絕,萬徑人蹤滅”。詩作主要描寫對象為垂釣老翁,卻不惜筆墨描繪背景,此背景寬廣遼闊,無邊無際。背景越是闊大,垂釣老翁的形象越是突出?!扒健?、“萬徑”分明是往大處夸張,飛鳥、人蹤本是尋常物,詩人卻把它們分別設(shè)置在千山里,萬徑之中。再輔以“絕”與“滅”,司空見慣的動態(tài)景象頓時靜默了,甚至凝固了,從而營造了非同尋常的冷寂世界。這一句分明是寫雪景,竟不見一“雪”字,卻能處處見雪,給人大雪壓境之感。雪的色調(diào)、雪的威猛似乎具象化了。柳氏夸張的魔力不止于此。老翁垂釣本是靜態(tài)之景,在這蒼茫寥廓的沉寂背景中,反而活化了。這如同電影的蒙太奇手法,橫與縱,遠與近,鏡頭拼接,無人蹤的純白世界與釣江雪的蓑笠老翁形成鮮明的對比,給人以強烈的視覺沖擊,更留給讀者廣闊的想象空間。
給讀者留白,是寫景佳作的共性特點。張岱做到了這一點。《湖心亭看雪》中,最富意境的寫景片段是:“霧淞沆碭,天與云與山與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長堤一痕,湖心亭一點,與余舟一芥,舟中人兩三粒而已?!蔽髯雍?,沒有哪個時節(jié)不美。歷代歌詠西子湖的詩作不勝枚舉,大多以濃墨重彩描繪為主,諸如白居易筆下的春景:“亂花漸欲迷人眼,淺草才能沒馬蹄?!睏钊f里筆下的夏景:“接天蓮葉無窮碧,映日荷花別樣紅?!毕啾戎?,張岱筆下的西湖冬景素凈得只留白黑兩色。文字簡練樸素有加,無渲染無烘托卻勝似濃墨重彩,其白描手法用到了極致。三個“與” 疊用,一氣呵成,把天、云、山、水四種物象連綴起來,給人天衣無縫的感覺,和“一”字相映成趣,寫出了天、云、山、水之間白茫茫渾然難辨的景象。一痕、一點、一芥、兩三粒,抓住景物的突出特征,形體雖小,卻能反襯空間的闊大。寥寥幾筆,卻使景物極富韻味。有畫一樣的構(gòu)圖,背景闊大,景物層次豐富。有畫一樣的線條,長短、大小、點線等交替變化,簡潔概括。有水墨的色調(diào),有留白,有墨痕。純粹是中國畫中的山水畫,富有意境。
柳宗元35歲寫《江雪》,其情境實為借助想象虛擬而成的。既是想象,便可以無限夸大,夸大到超乎現(xiàn)實,卻又能讓讀者進入那番天地。張岱35歲游西湖,明王朝滅亡入山以后寫《湖心亭看雪》,已是知天命之年了。前塵往事,縱使浮光掠影,均帶上深沉的思戀。寫實的底色上,寥寥數(shù)筆勾畫出了一幅湖山夜雪圖。柳宗元痛苦而不避世,通過想象與夸張復(fù)活屬于他的精神世界。張岱因為痛苦而避世,通過特寫與白描根植屬于他的精神世界。
3 牽彼時心境
王國維說:“歲有其物,物有其容;情以物遷,辭以情發(fā)?!绷谠娕c張岱文均展現(xiàn)了冰封雪存的廣袤世界,但景物的的細節(jié)描寫卻大相徑庭,源于心境的差異。
柳宗元曾經(jīng)科名仕途通達,可如今作為拘囚,貶于荒蠻之地,生活困苦不堪,凌云壯志難酬。他內(nèi)心的痛源于遭到反對派的排擠與迫害,理想與追求的幻滅。在孤獨寂寞的處境中不失強烈的社會責(zé)任感。責(zé)任感使然,他秉持傲岸不屈的個性。詩中一“孤”一“獨”,景物細節(jié)上展現(xiàn)茫茫大雪中寒江獨釣的老翁形象,老翁身上投射了柳宗元的心境:有憂憤,更有凜然無畏的氣度。其清潔高俊的秉性與空闊冷寂的畫面互相映襯?!督访枥L的是想象中的奇景,透露出的詩人心境卻是真切的。有賦為證。寫《江雪》的前一年與后一年,柳宗元分別寫了一篇騷賦。其中《吊屈原文》寫于貶永州途經(jīng)汨羅江時,百感交集,表達了矢志不渝的決心,表白了堅定的政治立場和處世準(zhǔn)則。另一篇《懲咎賦》也表現(xiàn)了他追求理想寧死不屈的精神?;氐皆娭?,寒冷寂靜環(huán)境中的老翁雖然孤獨,卻清高孤傲,其風(fēng)骨令人敬畏?;没睦衔绦蜗蠹耐辛肆谠乃枷敫星?。
《湖心亭看雪》為我們展示了一幅淡雅脫俗的西湖雪景圖,意境幽遠。繪景前的敘述句“大雪三日,湖中人鳥聲俱絕?!迸c“獨往湖心亭看雪?!碧旌貎?,了無生氣,為何還前往看雪,且是孤單一人呢?讓讀者疑惑重重?!蔼殹碧貏e耐人尋味,可以理解為不隨流俗而特立獨行。敘述之中已經(jīng)隱約透露了心跡——癡迷于西湖雪景。正因為有此雅興,方有下文的精妙描寫。描寫的是追憶中的景象。就《陶庵夢憶》全書看,主要是追憶當(dāng)年的風(fēng)月繁華、故國舊事。對故國的千般眷戀,不著痕跡地融進美景的描繪中。明王朝滅亡了,作為遺民,回憶往事時怎消弭得了那深深淺淺的哀愁呢?當(dāng)下的哀愁與當(dāng)年的雅趣產(chǎn)生了撞擊,于是作者在山水之間尋找精神的慰藉,于是營造了天、云、山、水連成一片、恍惚迷離的的闊大境界!悠悠余韻與高雅脫俗的志趣相映襯。下文一“癡”字直接吐露心扉:人與自然相融可以超脫俗世。應(yīng)該說,西湖雪景映出了張岱的心靈世界。
一詩一文,有相似的奇景,《江雪》為了表達孤獨至深的心情和孤傲堅貞的品行,而有意布景,是“景為情設(shè)”,《湖心亭看雪》是帶著高雅情致回憶湖山勝景,景與情相生相隨。就情、景、辭的關(guān)系看,分別為唐代、明代文學(xué)家的柳張二人,他們均把彼時的心境遷移到景物身上,達到了情、物、辭的高度統(tǒng)一,創(chuàng)作了曠世之作。
身世背景、繪景妙處、彼時心境,在參照與比對中,學(xué)生對耳熟能詳?shù)摹督酚辛巳碌恼J識,甚至有學(xué)生驚詫于八年級的課堂為什么要回顧小學(xué)二年級學(xué)過的古詩,通過師生互動,細分析細比較,才知道早年滾瓜爛熟的古詩竟有如此豐厚的意蘊,從而激發(fā)了探究古詩的興趣,這興趣不單調(diào)動了課堂,更牽引著學(xué)生在課外進行自主探究。同中求異,異中求同的多角度比較,訓(xùn)練了學(xué)生的思維,拓寬了視野,培養(yǎng)了創(chuàng)新能力。這一切,唯有基于執(zhí)教者的細讀,且對比較篇目做足功課方可達到預(yù)期目標(biāo)。借《江雪》與《湖心亭看雪》的比較,提出怎樣牽起跨越朝代的作品,同時對學(xué)生而言又不至于太艱深,只希望像孔子所言:“舉一隅不以三隅反,則不復(fù)也?!北容^閱讀的初衷在于此。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