仕途需要,致官員趨之若鶩;權學交換,讓“注水”泛濫成災
“官員讀博士圖虛名,招實禍。真想建議中組部把這些博士招來考一下。好幾個貪官都是博士。我抨擊不學無術、注水的博士?!苯衲陜蓵希珖f(xié)委員孟學農的這番話引發(fā)熱議。而隨后有媒體盤點發(fā)現(xiàn),十八大以來,在落馬的60多名副廳(局)級以上官員中,擁有博士學歷的至少12人,占落馬官員的五分之一。這更引發(fā)公眾對官員“讀博熱”的再思考。
官員的博士身份,在大眾的心目中,往往并非錦上添花,而是感受復雜。在“注水博士”、“權學交易”的慣性質疑下,落馬官員紛紛被揭出學歷學位造假。比如十八大后第十位落馬的總是將自己塑造成“學者型官員”的南京市前市長季建業(yè),伴隨其政治光環(huán)的褪淡,博士論文涉嫌“抄襲”、論文為教授代筆、本人未參加答辯,在其身上一直交織著官學利益勾連的魅影。而3月份新近落馬的云南省前副省長沈培平,畢業(yè)于保山師范??茖W校中文系,算是標準的文科生,但是在未明確獲得碩士學位的前提下,和從未涉足理工科領域的沈培平,在擔任普洱市市長期間,居然獲得了北京師范大學資源學院自然地理學的“理學博士”,并且被聘為“北京師范大學資源學科建設與發(fā)展指導委員會”委員、資源學院兼職教授,堪稱奇跡。近年落馬的官員中,對學術經(jīng)歷的追求最為登峰造極的,當屬重慶市前副市長王立軍。作為只擁有初中學歷的轉業(yè)軍人,王立軍通過自考與成教獲取了中專與大專文憑后,在十余年時間里,獲得了29所國內外大學、研究中心的兼職教授、碩導、博導等頭銜。王立軍2007年才開始讀大連海事大學的在職博士,卻在當年7月就被聘為該校法碩研究生導師。
官員熱衷“讀博”、爭戴“博士帽”,早已不是什么新鮮事。中組部的一個抽樣調查曾顯示,九成以上的各級官員參加過各類研究生班等“學位速取”教育培訓。而經(jīng)過前些年的“官員學歷大躍進”,中國廳局級以上官員已基本實現(xiàn)了“高學歷化”,用句形象的話說,每逢官員開大會,那真是“博士一籮筐,碩士一操場”。難怪2009年,時任中國人民大學校長的紀寶成就直言“中國最大的博士群體并不在高校,而是在官場”。但就在這同時,官員學習任務由秘書或導師代勞、論文被指抄襲、造假等新聞并不鮮見。據(jù)《新京報》報道,早在六年前,中國的博士授予數(shù)量已經(jīng)超過美國,攀升至世界第一,其中相當一部分是政府在職公務員,有的身居要職,但含金量卻始終遭質疑。近年來屢有高校學者呼吁清理官員在職讀博。廈門大學教授楊春時2010年曾以全國政協(xié)委員的身份提交相關提案,希望維護高等教育的純潔性及公平公正。有學者稱,中國人民大學超5年未答辯博士生95%是在職官員。北京外國語大學教授展江在季建業(yè)學術造假被曝光后,也撰文呼吁叫停官員讀博,“我所知道的最悲慘的此類故事,恐怕是上海一所大學一位博士生讀到第五年在寫出論文前夜一頭倒在電腦桌旁永遠不醒。而在老季這邊,家藏亮閃閃的一摞文憑,可是他可曾有過一天寒窗之苦?”對此,一名在紀檢部門工作的官員對《時代周報》記者坦言:“官員在職獲得高學歷、高學位的,人們有充分理由懷疑其學歷、學位的含金量。有相當多的官員,其真實能力和水平與其高學歷、學位并不相稱?!?/p>
局外人霧里看花,局內人看得真切。對于官員們的“學術熱”、“讀博熱”,民間多有猜測和遐想,但身在官場的孟學農主動來談這事,自然更有可信度,也更值得玩味。當然,讀書是每個公民的權利,官員讀博的權利不能剝奪,關鍵是他們的高學歷是否皆真金白銀?對“博士官員”打假,是反腐的新課題。是時候應該好好正視,并著手徹底治理了。
媒體評點:博士,高學歷、高學識之代名詞,令人肅然起敬。然而曾幾何時,這一學術至高榮譽卻被部分貪官運用權術玩弄于股掌之間,成為后者仕途上升、撈取名利的墊腳石,令為之寒窗苦讀十余載的莘莘學子汗顏。如此丑聞,實為對知識尊嚴的強烈嘲諷和莫大挑戰(zhàn)!
學歷注水,博士掉價,誰之過?我們的官員考核機制、高校人才培養(yǎng)機制究竟出了什么問題,以至于官學之間可以輕松完成權力尋租和利益輸送?應該如何修補制度的漏洞?這些,不得不發(fā)人深省。(陳舒揚《時代周報》)
話題拓展:權學交易;知識尊嚴;學術誠信;大學精神;深入反腐;制度建設……
(資料來源:《時代周報》《新京報》《檢察日報》《時代周報》《半月談》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