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海波
(廈門工商旅游學校,福建 廈門 361024)
我們知道,傳統(tǒng)的教學模式下,整個教學活動和教學結(jié)構(gòu)都是由教師主導著,教師的教學水平、教學技巧和教學藝術(shù)決定著學生的學習效果,整個教學過程呆板,很難激發(fā)出教和學的激情,學生通過老師的傳授被動地接受知識,致使大多數(shù)學生逐漸養(yǎng)成一種不愛問、不想問,也不知道要問“為什么”的麻木習慣,從而形成一種盲目崇拜書本和老師的思想。教師的“一言堂”往往阻礙了學生的自由想象空間,久而久之學生怕犯錯誤,不敢大膽想象,這顯然無助于智慧和能力的開發(fā),束縛了學生的思維發(fā)展,也使學生學習的主動性漸漸喪失。學生被動學習,甚至被迫學習,根本體會不到學習的快樂。
為提高教學效果,本人在教學中也嘗試了許多教學方式,如直觀教學法、實驗法、討論法、項目教學法、分層教學法等方法,用來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學習效率,也確實收到了較好的教學效果。然而,以上所有的這些教學方法,都存在一個共性,即學生的學習是“啞吧”式,一堂課后學生心里好像都明白所學知識,可要讓學生把所學知識與他人分享,學生都感到心理明白就是說不出,更不用說把知識進行分享、傳播了,使知識的再加工與提升了、知識的使用大打折扣。
那么,除了以上的教學方法,是否還有其他的教學手段來提升課堂教學效果呢?筆者在教學中,嘗試了“卡拉OK”式的教學方法,收到較好的教學效果。下面就談談筆者對“卡拉OK”式教學方法的理解與實踐。
大家知道,聽歌每個人都會,但唱歌卻不是每個人都能開口就唱得來。作為非專業(yè)人土的我們?nèi)コ翱ɡ璒K”,都是從模仿開始的,在唱歌的過程中,不知不覺地溶入了自我的情感,使歌唱得越來越好,甚至唱出了自己的風格,大家都知道,有的歌曲翻唱者甚至比原唱者唱得更好而因此成名。又比如說,閱讀大家都會,可寫書卻不是人人都可以的,閱讀是文學的再創(chuàng)造過程,同一篇文章、詩歌,每一次閱讀者的心境不同,就會對作品做出不同的理解,激發(fā)出自己的情感。能寫出好文章的作者,一定有著大量的閱讀經(jīng)歷,從模仿別人的寫作經(jīng)驗開始,最后創(chuàng)作出自己的作品。那么,以上的成功經(jīng)驗,能不能在教學中借鑒,轉(zhuǎn)化為一種教和學的方法呢?經(jīng)過我的教學實踐,答案是肯定的。
所謂的“卡拉OK”式教學,就是模仿“卡拉OK”的過程,上課時教師先講課,再由學生模仿,達到讓學生掌握所學知識的目的。
情緒心理學研究表明:個體的情感對認知活動至少有動力、強化、調(diào)節(jié)三方面的功能。因此在教學中,本人創(chuàng)設了“卡拉OK”情景,教師講完課后讓學生模仿教師授課,把自己所掌握的知識與同學分享,此時的教師就可以完全擺脫說教和書本的束縛,給學生自由發(fā)表自己言論的廣闊空間,讓學生在知識的分享、體驗、探討、歸納過程中,各自嘗試自我對知識理解、動口交流、動腦思考活動,最后經(jīng)師生點評、教師點撥,完成一個知識點的學習。在這樣的教學過程中,突出和保障了學生在課堂中的主體地位,在課堂留給學生足夠的思考問題的時間和空間,充分調(diào)動學生情緒,調(diào)動學生動腦、動手、動口的積極性,引導學生去探索和發(fā)現(xiàn)知識,學會理解與知識再加工的思路,讓學生在這些過程中展開積極的思維,發(fā)展學生的綜合能力。
基于以上理念,本人在機電類課程的教學中,嘗試了“卡拉OK”教學方法,讓學生從模仿、自我理解、再到知識的加工與創(chuàng)作,活躍了課堂氣氛,變沉悶的學習為快樂學習,讓學生在知識的理解、再現(xiàn)的過程中完全掌握所學知識,嘗試了一條有效教學之路。
本人是教機電類的課程,在以往的上課中,對每一知識點如電路、機械部件等的講解過程一般都有格式化的思路,即首先講解電路、機械零部件的作用、組成、構(gòu)造、材料,然后再講其工作原理,最后再講常見故障原因及維修辦法。這樣的上課程序老師容易完成,并且在備課時可以一成不變,教起來很方便。但缺點是這樣的上課過程過于沉悶,教師講第一遍后學生如果不能理解,多講一遍教師自己都感到無趣,學生聽了更是發(fā)悶甚至睡覺,難以收到好的教學效果。所以本人上課時,講過一遍新知識后,會轉(zhuǎn)入第二步,讓學生模仿,即學生的“卡拉OK”過程。
在這一教學環(huán)節(jié)中,學生進行“卡拉OK”模式進行學習,教師讓學生把剛才講過的知識到講臺前講解一遍。要做好這一步教學,教師上課時要注意觀察學生的學習情況,根據(jù)課堂學生的聽講和理解情況,把學生分成三個梯隊:第一梯隊是認真聽課的學生,他們將在接下來的活動中起帶頭作用;第二梯隊是有聽課,但聽課效果一般的,對所學知識一知半解的,他們能在第一梯隊學生的講解中獲得幫助,有的甚至能提出自己的見解;最后就是第三梯隊的學生,他們上課沒聽課或完全不理解的學生。上課時,老師先把學生要掌握的知識點講解一遍,就可以把課堂交給學生去發(fā)揮了。此時老師分別從三個梯隊邀請部分學生到講臺前講解,先是讓第一梯隊的學生到講臺來講解剛學習的知識,再讓第二梯隊的學生來講,最后讓第三梯隊的學生講解,這樣每個重要的知識點師生會重復三到四遍,并且每次講解的風格都不一樣,使課堂變得生動活潑。教師在每節(jié)課上邀請不同的學生,控制在一周內(nèi)每個學生都有一次機會上講臺,對講得好的學生,讓全班學生給他鼓掌鼓勵,并給該生的學習過程評價加分,對講得不好的,讓其他學生來補充,最后老師給學生點評,對學生的儀態(tài)(是否端正大方)、語態(tài)(語流語速、聲音大小)、知識的掌握情況、講課的邏輯性及創(chuàng)新性給予評價并給予過程學習的評價分數(shù)。
在“卡拉OK”學習過程中,學生輪流到講臺前講解剛剛學到的知識,上臺的學生可以模仿老師的講解,也可以根據(jù)自己的理解講出知識點。學生剛開始上講臺講解的表現(xiàn)五花八門,有的學生說明明心里很明白,就是講不出來;有的因緊張不知從哪里說起,站在講臺前說不出話;有的語無倫次,邏輯混亂;有的一上講臺就不知怎么站好,手都不知放哪里,更不用說讓他講課了,這還是上課有認真聽的同學的表現(xiàn),沒認真聽課的學生更是不行,表現(xiàn)更差。
當教師堅持一段時間的“卡拉OK式”教學,會發(fā)現(xiàn)它帶來有許多好處:(1)是讓學生知道,老師要上好一節(jié)課很不容易,要做許多準備,培養(yǎng)學生對老師勞動的尊重;(2)是訓練學生的心理素質(zhì),克服不敢在眾人前大聲說話的膽怯心理;(3)是訓練學生的講演口才,以及在大眾前的表現(xiàn)能力;(4)是訓練學生的知識接受能力,考驗學生聽課的效果,調(diào)動學生聽課的積極性;(5)是訓練學生對知識的理解與加工能力,考驗學生能不能把學到的知識用自己的方式與其他人分享;(6)是讓學生學會學習,學會對知識的尊敬;(7)是教師也可以從學生身上學到一些東西。這樣的教學方式,對理論知識的教學效果很好,對實訓課也有一定的效果。
愛因斯坦說:“發(fā)展獨立思考和獨立判斷的一般能力,應當始終放在首位,而不應當把獲得的專業(yè)知識放在首位”。讓學生“卡拉OK”,是讓學生把自己知道的知識再次加工,他在講解時會不斷探索和修正,最后形成自己的觀點再與他人分享,提高了聽與學的趣味性,活躍課堂氣氛。學生在這樣的過程中學到的知識已遠遠超出書本的內(nèi)容,其各種能力在學習過程中充分得到鍛煉和發(fā)揮,講課的學生的演講能力得到鍛煉、知識得到豐富,而聽課的學生可能從別人的身上吸取經(jīng)驗和知識,發(fā)現(xiàn)別人的錯誤并避免在自己的身上重現(xiàn);學生經(jīng)過反復的磨煉,最后都能吸取經(jīng)驗,克服初始時的困難,并使自己變得越來越自信。老師在課堂上控制節(jié)湊和氣氛,引導學生完成學習過程,省去了教師滿堂灌的辛苦,師、生樂在其中,在教與學上得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教學無定法,教與學是相輔相成、相互促進的。教師的教學對象不是一成不變,需要針對不同的學生采用不同的教學方法,有教師與學生的共同努力,教學這件事,一定會越做越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