雖然王云五在商務印書館的歷史上舉足輕重,但不能否認,他也是一個熱衷政治的人。商務印書館作為中國近代最有影響力的文化出版機構,為王云五帶來了崇高的聲望,也積累了可觀的政治資本。
1937年8月,蔣介石發(fā)表著名的“廬山談話”,宣布要抗戰(zhàn)到底。王云五以無黨派社會賢達的身份第一次和國民政府首腦見面,這成為他人生的一個轉折點,從此他漸漸淡出出版界。
王云五真正從商務印書館全身而退是1946年。從1921年他進入商務印館算起,足足25年,這其中有7年時間做編譯所所長,18年時間當總經(jīng)理。在這漫長的四分之一世紀里,王云五多次挽狂瀾于既倒,于商務印書館功不可沒。如果沒有他,商務印書館或許早已經(jīng)面目全非。盡管在政治觀點上,王云五是蔣介石堅定的支持者,但是他在中國文化傳承方面的功績,是無法磨滅的。
從1938年7月到1946年6月,王云五連任國民參政會四屆參政員。雖然他是無黨派,但實際比國民黨還國民黨,是蔣介石的擁躉,所以很受蔣介石器重??箲?zhàn)中,商務印書館遭遇困頓的時候,蔣介石特意派王世杰、陳布雷到商務印書館慰問,準備為商務印書館提供300萬元額度的貸款,王云五因為文化機構不方便接受政治勢力的幫助,婉言謝絕。
“皖南事變”發(fā)生后,中共參政員拒絕出席參政會二屆二次會議,王云五堅決站在國民黨一方,說“參政員出席與否,除病假事假外,不應有其他理由,更不應提出條件”,并在會議期間聯(lián)合56名代表,提出臨時動議建議案,提請大會對中共參政員未能出席本屆大會進行調(diào)查。
王云五的一系列積極態(tài)度,蔣介石看在眼里,當然很高興。隨后,王擔任了國民參政會休會期間的駐會委員,相當于現(xiàn)在的常務委員,他的政治地位顯然提高了。1943年11月,既非國民黨員,也沒擔任國民政府職務的王云五,卻以國民政府官員身份出訪了英國。所以,他雖還沒有入閣,卻以實際行動入閣了,正式加入政府只是時間問題。
而王的這些做法在共產(chǎn)黨方面看來,完全是另一種感覺,王被稱為“國民黨之前哨”。
1944年,在輿論壓力下,國民參政會決定組織一個五人的延安視察團,王云五名列其中。此時抗戰(zhàn)勝利的曙光已經(jīng)顯現(xiàn),共產(chǎn)黨的勢力明顯增強。心機頗深的王云五決定以身體不適的理由推掉這次視察。他認為共產(chǎn)黨善于造勢,萬一自己被當成統(tǒng)戰(zhàn)對象會極不合適,同時因為商務印書館的老員工里,有很多人都是延安的重要官員,見面交談也多有尷尬,于是,他決定不去。
王云五這個決定,表明他將全部的希望放在了國民黨身上,也為他的政治生涯加分了。
抗戰(zhàn)勝利后,是回到上海繼續(xù)主持商務印書館,還是留在南京國民政府任職,王云五心中已經(jīng)想清楚了。
當張元濟催促他回滬工作的時候,一向尊重張元濟的王云五此次并沒有聽從,在他看來,“上海的商務印書館館廠,經(jīng)過長期的淪陷,其人事與工作均與戰(zhàn)前迥不相同,如從事整頓則斷非短時期所能收效,且非以全副精神親自留滬監(jiān)督進行不為功”,相比政治上的得勢,王云五如何選擇已不言而喻。
1946年5月,抗戰(zhàn)勝利八個月后,王云五終于回到上海,不過他不是回商務印書館工作,而是來遞交辭呈的。長時間不回,商務印書館早已料到他要辭職,所以很快就批準了。王云五轉身便赴南京,就任國民政府經(jīng)濟部長,同時兼任最高經(jīng)濟委員會委員。
這時王云五已經(jīng)58歲。他以經(jīng)濟管理專家自任,標榜自己“不是去做官,而是去做事”。但因蔣介石發(fā)動全面內(nèi)戰(zhàn),經(jīng)濟蕭條,物價飛漲,經(jīng)濟部無力管制,王亦束手無策。第二年,他又升任為行政院副院長。
1948年5月,“行憲內(nèi)閣”成立,王云五參加“ 行憲國大”,任行政院政務委員兼財政部長。當時,國民黨軍事、政治和財政經(jīng)濟面臨全面崩潰之勢。為挽救瀕于崩潰的經(jīng)濟,他在蔣介石的授意下,提出幣制改制方案,以金圓券代替法幣,限制物價,并獲通過執(zhí)行,但不久即遭到失敗。金圓券大幅貶值,成為歷史上最不值錢的紙幣之一。
王云五本非最高決策人,但卻是這一改革的始作俑者,故一時成為眾矢之的,遭到各方面的彈劾,被迫引咎辭職,悄然離開南京去了廣州。
從做財政部長到辭職,不過半年時間,可謂春風得意地來,狼狽不堪地走。
由于王云五從政時位居國民政府高官要職,且一貫支持國民黨和蔣介石、積極反共,加之他設計的金融改革方案又鬧得天怒人怨,因此在1948年12月25日新華社發(fā)布的43名戰(zhàn)犯名單中,他被列為第15號戰(zhàn)犯。
無奈之下,王云五繼續(xù)南遷,到了香港。這時,蔣介石不斷帶信讓他去臺灣,1949年4月,王云五飛赴臺灣,面見蔣介石,他表達了繼續(xù)做出版社的意愿,蔣同意,并且撥款15萬元新臺幣,作為新出版社華國出版社的開辦費。
年底,華國出版社在港、臺兩地同時開業(yè),王云五任社長,另聘了幾個人做助理。這個出版社盡管是民營的,但因為有蔣介石的撥款,因此必然在出書方針上堅持反共立場,這一點王云五本人也不諱言。王云五的多種譯著由該社出版,大多是一些適應冷戰(zhàn)需要的宣傳性讀物,沒有多少學術價值。
王云五在香港期間,除了做出版社,還領頭成立了“自由人”組織和《自由人》雜志,這些“自由人”均為反共人士,本想在王云五領導下大干一場,不成想他卻走了。王云五于1951年1月離開香港,去往臺灣定居。
雖然到了臺灣,香港的事王云五也管著。1952年3月15日,在臺“自由人”舉行全體會議,由王云五主持,將《自由人》刊物的立論態(tài)度定為:“除積極地主張民主自由,消極地反共抗俄外,并須維護現(xiàn)行憲法倡導議會政治”,“凡外界對臺灣有惡意攻擊影響國本時,應予駁斥”,并增加刊物的新聞性和趣味性,以增加銷路。
1955年3月,《自由人》又捅了婁子,其所刊載的文章論及揚子公司在上海時期的貪污案,批評了孔祥熙。國民黨當局大為光火,決定直接干涉。在當局的威逼下,王云五寫信給《自由人》刊物在港負責人左舜生,通知??瘺Q定。不料左舜生等人對國民黨的專制行為頗為反感,明確表示反對停刊。從此,香港“自由人”自行其是,不再受王云五、阮毅成等約束。
《自由人》刊物堅持到1959年9月13日才宣布???。在臺“自由人”內(nèi)部也發(fā)生分化,雷震等人抨擊專制統(tǒng)治,與臺灣當局關系緊張;親臺灣當局者仍保持相互間的聯(lián)系。
20世紀50年代,王云五先后出任“考試院副院長”和“行政院副院長”,達到人生的權力頂峰。
在此期間,王云五先后參加了第一屆“國大”的六次大會,而且都是主席團成員。其中他在一屆三次“國大”上表現(xiàn)最為搶眼。這次“國大”于1960年2月19日在臺北開幕,原定的主要任務是選舉“總統(tǒng)”、“副總統(tǒng)”。因為蔣介石和陳誠的任期已滿,根據(jù)“國大”通過的“憲法”規(guī)定,“總統(tǒng)”只能連任一次,而蔣介石已連續(xù)擔任兩屆,按“法理”沒有再度競選的資格。另一個問題是,民社黨、青年黨、部分無黨派代表和部分國民黨代表,在會前提出要實施創(chuàng)制、復決兩權,其實質是反對國民黨一黨專政。而要獲取創(chuàng)制、復決兩權,前提是要否定《動員戡亂時期臨時條款》。因此,一屆三次“國大”主要討論三個問題:所謂的“動員戡亂”的名稱是否還有必要維持?創(chuàng)制、復決兩權應否由“國大”行使?總統(tǒng)能否連任一次以上?這些問題首先在“國大”第一審查委員會修改臨時條款整理小組討論,然后提交大會討論、表決。3月7日,在國民黨操縱下,推定47人的整理小組,王云五為召集人。王云五以主持人的身份,提出“動員戡亂”名稱不變,“總統(tǒng)”可以連選連任,創(chuàng)制、復決兩權留待以后解決。整理小組的這次會議,意見頗多分歧,勉強達成一致意見,通過王云五所提建議。3月11日大會開始后,反對意見仍然激烈。這時,王云五突然起立,朗聲發(fā)言,重點在于說明創(chuàng)制、復決兩權必須拖延行使,但到時候必定能夠行使,并以自身來自工商界,說話向來算數(shù)為保證。
王云五的發(fā)言讓與會代表大吃一驚,眾人面面相覷,知道再爭吵也不會有結果,他們明白這位“矮個子白發(fā)老人”代表的是國民黨當局的觀點。既然創(chuàng)制、復決兩權還有“研究行使”的一絲希望,于是持不同意見者也就緘口不言了。3月11日的會議修改了《動員戡亂時期臨時條款》,對“總統(tǒng)”連任問題作出新的規(guī)定:“行憲首任總統(tǒng),不受憲法第四十七條連任一次之限制,連選得連任?!边@一條顯然是特地為蔣介石而修改的。3月12日,國民黨臨全會推定蔣介石和陳誠為“總統(tǒng)”、“副總統(tǒng)”的候選人。3月21日蔣介石再度當選“總統(tǒng)”,3月22日陳誠蟬聯(lián)“副總統(tǒng)”。由于“行憲首任總統(tǒng)”可以不受限制地連選連任,蔣介石先后共連任五屆“總統(tǒng)”。而第一屆“國大”1948年在南京舉行過一次,此后在臺北舉行了多次,一直沒有改選代表,被臺灣人民譏稱為“萬年國代”。
由此可見,王云五雖然不是國民黨員,他的表現(xiàn)卻比很多國民黨員還積極,堪稱蔣介石的摯友。
盡管反共立場堅定,但王云五有一個觀點是不動搖的,那就是“兩岸統(tǒng)一,一個中國”。對于“兩個國家”,“一中一臺”,他一直表示反對。盡管出于政治立場的考慮,他經(jīng)常談到“反攻大陸”,但身為高官,他明白臺灣的軍事力量和防御體系都很薄弱,根本沒有“反攻”的能力。20世紀60年代前半期,臺灣“立法院”一些人喋喋不休地要求臺灣當局馬上“反攻大陸”,讓“行政院”院長陳誠不勝其煩,常托故不去“立法院”面受質詢。不得已,王云五以“行政院”副院長的身份去代行這份苦差事。久而久之,王云五覺得很無趣,也就滋生了離開政壇的想法。
王云五在仍然身居高位的時候,開始進軍學界。他對臺灣的博士教育起到關鍵作用。自1954年起,他受聘為“國立政治大學”政治研究所兼任教授,1963年3月底起改聘為專任教授。任教期間,他在碩士班開兩門課:現(xiàn)代公務管理和現(xiàn)代行政問題研究;在博士班開一門課:中國歷代政治典籍研究。由于他對政治學和行政學有獨到的研究,又有豐富的實踐經(jīng)驗,所以上起碩士班的兩門課來,內(nèi)容十分充實而且生動。在政治大學,王云五是主要的論文指導教授。從1955年到1964年,政大研究所畢業(yè)的博士共13位,他一人就擔任了9位博士生的論文指導。據(jù)說,他在政大一共培養(yǎng)了30名碩士、15名博士,由此贏得了“博士之父”的雅號。
1963年,已過古稀之年的王云五向蔣介石和“行政院”請辭,終于獲準。他辭去所有公職,只保留“總統(tǒng)府資政”這樣一個虛職。蔣介石對這位忠于“黨國”的黨外人士關懷有加,在王云五八十壽辰的時候,還親至府上,贈送“弘文益壽”的壽屏。
此時的王云五被社會尊稱為“云老”,退了休的“云老”把大量精力投入著書、譯書方面,這些作品包括回憶錄、演講集、學術專著等,累積數(shù)百萬字,可見他雖至晚年,卻精力充沛,筆耕不輟。憑借《中國政治思想史》和《中國教學思想史》兩部著作,他的學術水平得到業(yè)界的認可。
不過“云老”晚年還有一件值得稱道的事就是出任臺灣商務印書館的董事長。1964年,辭別政壇的王云五回到商務,成為業(yè)界美談。對于商務印書館,毫無疑問王云五有極深的感情,畢竟是自己工作時間最長的地方,那種情懷難以割舍。從臺灣商務印書館方面說,經(jīng)營正遇到困難,這時“云老”愿意出山,真是再好不過,因為無論是他的聲望還是經(jīng)驗都是寶貴財富。
當然,臺灣商務印書館已經(jīng)是獨立的出版機構,和原先的商務印書館的概念大不相同。王云五做臺灣商務印書館董事長后先復刊了商務的王牌雜志《東方雜志》,又再版了20世紀二三十年代的一些叢書,懷舊之情表露無遺。他在任上也出版了一些新書,其中不乏《云五社會科學大辭典》、《王云五新詞典》之類把名字嵌在書名里的工具書,1967年臺灣商務印書館建了一座大樓,命名為“云五大樓”。王云五重視名聲由來已久,到了晚年更為嚴重。
說起王云五的家庭生活,也很有意思。他有兩位夫人,九個子女,除長女學文去世較早,其余八個孩子都很有出息,王云五定居臺灣后,其子女大多在美國安居樂業(yè)。
王云五的兩位夫人是親姐妹。1910年,王云五與廣東香山同鄉(xiāng)徐凈圃結婚,七年后與妻妹徐馥圃結婚。說起來王云五家人眾多,作為一家之長,王云五開支不算小。不過王云五似乎從未將經(jīng)濟支出當回事。從他初入商務印書館的時候,月薪就有大洋250元,這和北大清華名教授的收入差不多,是一般員工的10倍,絕對屬于高工資。正式出任編譯所所長后,一下又提高100大洋,用今天的眼光看,屬于企業(yè)拿高薪的高管。
除了月薪,他還有花紅和股息。花紅相當于今天的年終獎,每年商務的收益不同,花紅也不一樣。就這一項,王云五每年都能拿上數(shù)千元。股息則只有高層才有,一般員工不持股,當然也就沒有。此外,只要是掛他名主編的書,他都要抽取版稅,這筆錢數(shù)量之大絕不可小覷。所以,精明過人的王云五可以說從來就不缺錢。
王云五是高壽之人,活到1979年,虛齡92歲??v觀他波瀾壯闊、縱橫捭闔的一生,做得最出色的還是出版人。商務印書館幾次艱難時刻,都是這個其貌不揚的當家人領導眾人想方設法擺脫困境。他沒有前輩張元濟那樣超脫,在聲望日隆的時候,不能免俗地投身政壇??上r機不佳,他與蔣介石親密接觸的時候,國民黨在中國大陸已是強弩之末,盡管他費盡心力想效力一番,國家大勢終非他所能改變。
無論怎么說,王云五仍是民國時代的一個傳奇,他以無黨派身份做到國民政府高級官員,又在出版界留下一個個傳奇。雖然因為政見不同,今天很多人對他已經(jīng)感到陌生,但是他在歷史上留下的痕跡始終無法湮滅。
王云五曾說:“人生如斯,好像一次壯游?!彼膲延螣o論可否用“成功”二字來做注解,都毫無疑問是一次精彩的游歷。
(選自《輿論領袖:民國報人出版人小傳》/鮑丹禾 著/中央廣播電視大學出版社/2013年1月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