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國”之為“大”,“富”和“強”之外,還應(yīng)有“文”
這里所謂文化與文明之“文”,指的更是精神方面的造詣,即人文修養(yǎng)、人文關(guān)懷、弘揚正義、為了人的尊嚴。一個缺乏人文教養(yǎng)的民族,很難在物質(zhì)方面取得燦爛與輝煌的文明。歷史上,中國之為“大”國(偉大之國)、“中”國(天下中央之國),靠的主要都不是武力與財富的征服。反過來,即使中國一度為異族武力征服,最終的結(jié)果,也還是異族建立的政權(quán)被中國傳統(tǒng)文化“斯文”之“大”所“化”。所謂異族,也都在這種“大而化之”的過程中,逐漸融合成為中華民族的組成部分。一句話,歷史上中國之所以被視為“大國”,更多的是由于中國在文明程度上備受世人矚目的高度成就。
如今,中國已經(jīng)實現(xiàn)了一定程度的“富強”,在此情況下,中國要想真正在世界上建立一個“偉大”之“大國”的地位,而不僅僅是作為財富和武力意義上的“超級大國”,就尤其不能不認真思考如何重建中國文化與文明的“斯文”這一問題。
為什么在“富強”之外還要強調(diào)“斯文”
為什么在“富強”之外還要強調(diào)“斯文”?因為只有“富強”,可以讓人“畏懼”,但不能使人“敬重”,更遑論“喜愛”了。中國只有在“金錢”和“武力”之外更有“禮義”,重新成為一個“禮儀之邦”,才能真正作為一個“崛起”了的“偉大”國家屹立于世界。只有“富而好禮”、 “威而不猛”, 中國人才能讓人心悅誠服,由衷地欣賞。正是在這個意義上,重建“斯文”,是中國“大國崛起”的當務(wù)之急。
“昌明國故”、“融匯新知”, 才能讓中國“斯文”
如今我們要重建斯文,再創(chuàng)中華文明的輝煌,不應(yīng)該被簡單地理解為要重建一個“儒教中國”。“因革損益”本來就是孔子面對儒學之“變”而提出的一個基本原則。在其漫長的發(fā)展過程中,儒學之所以始終是一個活生生的傳統(tǒng),就在于她能夠保持開放,不斷吸收其他的思想傳統(tǒng)。傳統(tǒng)文化也并非能囊括今日“斯文”之一切。因此,一切人類文明的優(yōu)秀成分,對于目前我們所當重建的“斯文”,都是值得吸收的資源。
因此,對于“斯文”,我們首先得有恰當?shù)牧私?,然后才能結(jié)合其他“文明”與“文化”的傳統(tǒng),如此方能“昌明國故”、“融匯新知”, 實現(xiàn)中國“斯文”傳統(tǒng)的綜合創(chuàng)新。否則,在中西既有相通又有不同的價值系統(tǒng)之間,勢必兩頭落空,重建斯文,也就無從談起了。
(摘自《北京日報》 彭國翔/文)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