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guān)佳
掐指算來,本刊改版已經(jīng)六年半。
六年半以來,雖然平面媒體的經(jīng)營一般被認為不景氣了,但是我們秉承既定的非營利辦刊方針,堅守這塊陣地,雜志的訂數(shù)非但不降反而連年上升。這固然端賴各位讀者的厚愛和支持,恐怕也說明我們的辦刊方針大體符合社會的需要,我們的刊物,大家還是愿意看的。
那么,社會對科普工作的需要究竟是什么?我們不妨先從媒體上經(jīng)常見到的幾個實例說起。
比如,媒體上常有人們錢財被騙的報道,而被騙者中以老年人居多。騙子的伎倆,無非是威脅利誘。威脅法,是通過電話行騙,冒充司法機關(guān)人員,謊稱你的銀行存款有危險,于是“指導”你存入安全帳號,等等。但這種方法屢經(jīng)揭露,已經(jīng)有點不太靈了。最近較多見的,則是利誘法,即謊稱某項目利潤頗高,只要你“投資”便可每月坐收高息之類。這種騙術(shù)通常被稱為“龐氏騙局”,就是用后來“投資者”的錢支付先前“投資者”的高息,到一定時機卷款逃走。然而,根據(jù)經(jīng)濟學的常識,一個國家內(nèi)所有社會企業(yè)的平均利潤率幾乎為常數(shù),很少大漲大跌,它又與當前銀行平均利率關(guān)聯(lián),也就是或稍高于銀行平均利率。所以,除非那些依托曠世奇才的高新科技等企業(yè),哪里可能支付那樣的高息?還有那些依靠虛假保健品宣傳、鼓吹立竿見影式教育奇跡的騙子,只要具備基本的科學常識和科學觀點便可識破。因此,普及基本科學觀點和科學常識,在中國很長一段時間里都必須常講常新。
另外一種需要,就是科學技術(shù)上的新方法、新手段、新思路的普及。筆者最近曾采訪一位呼吸病防治專家,他在痛陳肺癌和慢性阻塞性肺病危害之烈的同時,大力推薦用一種新方法—低劑量CT—來篩查上述兩種疾病,而且所費只是區(qū)區(qū)二百多元,大約是我們普通人在飯店吃一二頓飯的花銷,而取得的效果卻是早期發(fā)現(xiàn)疾病,為我們爭取到幾十年的生存期。諸如此類的科學界新事物,可以說每天都在產(chǎn)生,有些與我們的健康和生命息息相關(guān),我們卻因為孤陋寡聞而與它們失之交臂,豈不可惜!
然而,有人會說,現(xiàn)在各種信息多得很,微信上的朋友圈里要多少有多少。這正是我們科普期刊的又一項任務,那就是面對日漸爆炸性增長的海量信息,為大眾當好信息之門的“看門人”,讓那些新鮮的言之有據(jù)的信息送達讀者家中,而將那些嘩眾取寵的虛假信息,或者那些似是而非、缺乏依據(jù)的信息拒之門外。
總之,六年半來,我們努力在做并做好上面所講的幾件事,把這些事當作自己的社會責任。雖然這并非一條生財之路,反而會因此而喪失某些廣告機會,雖然這是一條艱辛寂寞的路,我們依然要與廣大讀者一起走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