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向東
課堂永遠是教師的主陣地,永遠是教育最重要的演示場,讓學生在課堂上獲得智慧永遠是教師的重大使命。吳志宏在他的《呼喚教育的智慧》一文中這樣寫道:“要估價一種教育我們最終要考察的,在于它是否擁有智慧,因為只有教育本身擁有智慧,才能夠培養(yǎng)出智慧之人,而有了智慧之人,社會才能得到長足發(fā)展。所以教育中的智慧,是教育的本質(zhì)和靈魂?!蹦敲?,語文課堂如何才能擁有智慧?如何才能成就學生的智慧?
一、于自悟中獲取知識
“知識是能力的基礎?!边@個結(jié)論具有“超時代的不變價值”。這就是說,知識作為能力的基礎,在任何時代都是如此。但是,這一結(jié)論并不能充分說明知識在教育中的價值。更何況,知識與能力的關系,隨著時代的變遷正在逐步發(fā)生深刻的變化。知識的多少與能力的高低不一定成正比,這個結(jié)論在生活中隨處都能找到佐證。學生的學習是要掌握知識的,掌握知識是教學的過程而非教學的目的,教學的目的是獲取能力,獲取創(chuàng)造力。
楊振寧曾在在沈陽師范大學做報告時談道:“中國的教育態(tài)度和美國的教育態(tài)度截然不同,最大的區(qū)別是中國偏重于灌輸式教育。中國學生的根基非常扎實,但創(chuàng)新意識較差?!逼赜诠噍斒降母爬?,一語點中了我們課堂教學的死穴。我們的課堂一“灌”就“灌”沒了智慧,一“灌”就“灌”沒了創(chuàng)造力。一個民族沒有了智慧沒有了創(chuàng)造力該多么可怕!
當今,教學過程在于促進學生掌握知識是語文教師的“有意識”,而教學過程在于促進學生發(fā)展能力反而成了許多語文教師的“潛意識”,這也許是我們語文教學價值取向最為核心的問題。所以優(yōu)化知識獲取的過程是我們必須著力要做的事。
摒棄灌輸,提倡自悟,讓學生在自悟中獲取智慧與創(chuàng)造力才是語文教學的價值旨趣之所在。
當前的語文教學,不管是“教師講,學生聽”,“教師問,學生答”,或是“教師撥,學生轉(zhuǎn)”,其總體還是以教師為中心。其實,語文教學強調(diào)的是學生在閱讀中自己去感受體悟,強調(diào)的是學生的自悟探究。在“自讀”的基礎上,“悟”出文本的精髓、生活的真諦。因“文”悟“道”,因“道”悟“文”。新課標強調(diào)學生的自悟探究,但絕不是采取放羊式的自我領悟,而是倡導在老師的引導、生生的討論下進行。自悟探究中須有思維培養(yǎng),自悟探究中須有語言訓練,自悟探究中須有創(chuàng)新的火花。
二、于批判中豐富思想
在日常的語文教學中,教師崇拜教參,對教參往往“不敢越雷池一步”, 認為這是唯一的“標準答案”,是 “法律”??荚嚒y驗,唯此為準,講課時往往照本宣科,這實際上是“作繭自縛”。
語文教師需要參考用書,更需要帶著批判的眼光去參考。語文不同于其它學科,語文教學是一項最具個性化的教學活動。對同一篇教材,應該仁者見仁智者見智,不同的語文老師應當有不同的理解和處理方式。所謂“橫看成嶺側(cè)成峰”,個性化、批判性的解讀應該是語文教學所追求的理想境界。惟其如此,語文教師才能形成自己獨特的教學風格,語文教壇才能形成百花齊放的可喜局面。
如蘇教版九年級(下冊)魯迅《雪》一文的教學,教師問:“魯迅更喜歡江南的雪還是朔北的雪?”教參的答案是:“魯迅更喜歡朔北的雪?!笨梢粋€學生這樣回答:“魯迅更喜歡江南的雪?!苯處焼枺簽槭裁??學生答:因為描寫江南的雪的篇幅比較長。其實這里有一個展開課堂討論的最好契機。沒有思想的教師卻啞然了……作為教師你可以有這樣獨到的見解:魯迅既喜歡江南的雪也喜歡朔北的雪,可能某種程度上更喜歡江南的雪。這與魯迅所處的環(huán)境、時代和嚴酷的現(xiàn)實密切相關的。魯迅可以柔情蜜意,但作為靈魂的斗士在當時鮮明地凸顯了他的頑強與堅硬,他心中的理想,他的心志、性格、做人做事的原則,無一不契合著朔方大雪的本質(zhì)。而他的堅硬正是為了夢想塑造出像江南的雪一樣的一個潔凈和純美的世界。
如此,課堂有了高潮,教師彰顯了個性,文本的思想得到了升華,學生獲得了批判的智慧。
只有教師具備了創(chuàng)新意識和敢于挑戰(zhàn)權(quán)威的精神,我們的知識才會推陳出新,我們的文化才能發(fā)展,人類才不會停止前行的腳步。
三、于海量中拓展視野
我們可以這樣來比喻“教材”與“教科書”的關系:“教材”是枝繁葉茂的大樹,“教科書”就是它的樹干。教學,如果變成了“教教科書”,那么就像一棵只有樹干沒有枝葉的樹,缺乏生命的活力。
語文教學的實施,應該是基于教科書的基本線索,根植于學生生活的土壤,在教科書之上,生長出無數(shù)的枝葉,這樣的語文才更有生命力。事實證明,只教教科書,語文難有好成績。李希貴先生當年教語文時,每周只教兩節(jié)課教科書內(nèi)容,其余時間組織學生廣泛閱讀。韓興娥老師是兩周把“教科書”教完,其他時間組織學生“海量閱讀”。他們所教的班級,語文成績一直遙遙領先,而且學生的語文能力都很強。
道理其實很簡單,語文能力的發(fā)展是一個聚沙成塔的過程。語文的寬度決定語文的高度,語文的厚度決定語文的深度。語文考試是最接近“能力水平考試”的學科。語文不僅是交流的工具,更重要的是民族文化的傳承和學生思維的基礎。沒有良好母語水平的人,其思維是不深刻的。語文課如果過度知識化和技能化是沒有樂趣的。沒有樂趣的學科,學生注定是不喜歡的。學生不喜歡的學科,注定是難以獲得高分的。
我們的每一個學生,都是文化傳承的載體,也都將是多元文化的見證人。作為一個語文教育工作者,我們應時刻以促進學生的成長與發(fā)展為己任,開展海量閱讀,努力為拓展學生的多元文化視野做出應有的貢獻。
四、于情理中成長品格
豐富和完善人文情感是中學生人格發(fā)展的基礎,是中學生成人成才的標志之一。中學生理性認知的發(fā)展在中學生人格發(fā)展的過程中同樣具有無可替代的作用和價值。兩者相輔相成,共同承托起中學生人格豐富、發(fā)展和完善的責任,為實現(xiàn)其理想目標,成就其人生價值打下堅實的基礎。
語文課堂是充滿“情”和“理”的課堂,既注重情感、情境、情趣等感性因素,又凸顯文理、學理、道理等理性成分。感性的培養(yǎng),是學生可持續(xù)發(fā)展的有力保證。理性思維如:懷疑、批判、思辨、探索、邏輯等能力的培養(yǎng),給予學生更多的智慧。以理為骨、以情為肉的語文課堂才能滋養(yǎng)學生完滿的人格。
19世紀意大利著名的教育家蒙特梭利認為教育的目標就是培養(yǎng)一個有文化內(nèi)涵、有文化素養(yǎng)的新人。這個“新人”,因為吸收了文化的養(yǎng)分,而使自己的人格更加健全。
語文教師不僅要給學生習得知識的智慧、批判的智慧、拓展視野的智慧,更要讓學生擁有完善人格的智慧。
總之,語文課堂成就學生的智慧,是我們廣大語文教師無法推卸的責任。楊東在他的《旁門正道》一書中說道:“人的創(chuàng)造性像基因一樣與生俱來,只能保護它、發(fā)展它,不能‘訓練它、 ‘教育它。中小學就把學生‘整死了,到了大學再去發(fā)展創(chuàng)造性,可能達到的高度就非常有限了。即使是世界最頂尖的大學,也難以把一個在中小學就被‘整死的人培養(yǎng)成具有高度創(chuàng)造力的人才?!蔽覀兗缟峡钢恋榈榈氖姑?,我們要培養(yǎng)出有創(chuàng)造力的人才,必須自己要擁有智慧擁有創(chuàng)造力。如果說智慧是教育的靈魂,那么教師就是主宰靈魂的上帝。我們既要具有敬業(yè)務實的精神,又能高效率地完成教育教學任務;既要具有深厚的專業(yè)文化基礎,又要有終身學習的意愿與行動;既要善于創(chuàng)新思維,又能夠創(chuàng)造性實踐;既要教書育人,又要會教育科研;既要收獲教育成果,又能得到幸福的人生體驗。讓我們共同努力!
(作者單位:啟東市東海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