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立新WANG Li-xin
(衡陽市城市建設投資有限公司,衡陽421000)
鋼管混凝土系桿拱橋結構形式新穎,施工工序復雜,一般在工程竣工后,通過荷載試驗,對橋梁的整體性能、施工質量和實際承載能力進行全面評價,為橋梁竣工驗收和質量評定提供科學依據(jù),并為橋梁后期的使用條件和管理養(yǎng)護提供參考建議[1]。
衡州大道跨京廣鐵路立交主橋采用剛架式鋼管混凝土系桿拱橋,主橋長172m,吊索段橋面寬28.6m。其設計荷載為:城市-A級,不考慮人群荷載[2]。主拱拱肋采用等截面鋼管混凝土桁架結構,拱軸線為懸鏈線,拱軸系數(shù)1.05,矢跨比為1/4.5。主橋設20對吊桿。每片拱肋各設10根可換索式鋼絞線系桿,橋面系采用懸吊體系,由鋼橫梁、鋼縱梁、橋面預制板及現(xiàn)澆層組成鋼-混組合結構。
每片拱肋桁架上、下弦桿由四根φ800×14mm的鋼管及平聯(lián)綴板組成,腹桿采用φ273×12mm的鋼管,腹桿內不灌注混凝土。根據(jù)橫向穩(wěn)定的需要,鋼管混凝土兩主拱肋之間設置了7道“一”字形橫撐,橫撐內不填充混凝土。
2.1 結構模型 采用通用軟件MIDAS/Civil建立了空間有限元模型。拱肋空鋼管采用梁單元,鋼管內混凝土采用施工聯(lián)合截面法進行模擬,全橋共包含2811個單元,1630個節(jié)點。
2.2 試驗工況 結合鋼管混凝土系桿拱橋的受力特點與該橋實際施工、使用情況,選擇了墩底、拱頂、1/4拱肋截面作為應力控制截面,分別確定為工況1、工況2、工況3,靜載試驗工況、測試內容見表1。
桁架型鋼管混凝土拱橋中,主拱拱肋是由弦桿、平聯(lián)板和腹桿組合而成,在其有限元模型中,以兩根上弦桿與平聯(lián)板組合建立上拱肋單元,以兩根下弦桿與平聯(lián)板組合建立下拱肋單元,上、下拱肋單元通過腹桿連接形成主拱拱肋。由于主拱拱肋是由上、下兩部分組成,故有限元模型只能夠求出對應的上、下拱肋的截面內力,而不能夠求出主拱拱肋的截面內力。
首先由上述有限元模型,求出各工況測點處的應力影響線。再按照橋梁設計荷載,利用重型車輛進行等效加載。由此確定各工況車輛布置情況,對于車輛布置最多的工況1,進行分三級加載,各工況車輛加載數(shù)量見表1。由于篇幅限制,本文并未給出各工況車輛布置的具體位置[5、6]。
靜力荷載試驗效率按照《公路橋梁承載能力檢測評定規(guī)程》(JTG/T J21-2011)中第8.1.2節(jié)進行計算,計算結果見表1。
表1 試驗荷載布置表
2.3 測點布置 該橋橋面撓度布置10個測點,分別選取橋面兩端部、L/4、L/2、3L/4截面作為撓度測試面,南北側各5個測點。
選取墩底、北側拱肋的兩拱腳、L/4、L/2、3L/4截面作為應變測試截面,墩底應變計布置于內外兩側,拱肋截面則在上弦桿與上平聯(lián)板上緣布置應變片。
3.1 撓度測試結果 各工況實測撓度值與理論值對比見表2。全橋實測橋面向下最大撓度-52mm,小于相應理論值-58mm。實測拱頂向下最大撓度-28,小于相應理論值-33。對于三個工況中校驗系數(shù)均小于1,橋梁的實際狀況要好于理論狀況。
3.2 應變測試結果 由于本次試驗應變計布置較多,拱肋上的每個測點均布置了3個應變計,主墩上的每個測點布置了6個應變計,受篇幅限制,分別列出了墩底、拱肋、拱腳應變最大值以及對應工況,見表3。橋墩、拱肋實測應變均小于理論值,校驗系數(shù)在0.8以上,符合規(guī)范要求。墩底截面與主拱拱肋截面各測點應變校驗系數(shù)均小于1,橋梁實際應力狀況要好于理論狀態(tài)。
表2 橋面撓度實測值與理論值比較
表3 實測最大應變值
3.3 吊索索力 為了檢驗吊索的工作性能,采用索力動測儀對吊索索力進行測試。根據(jù)張力弦振動公式:式中:F——吊索的自振頻率;L——吊索的長度;ρ——吊索的材料密度;δ——吊索的拉力。
由此可知,明確了吊索的材料和長度之后,測量吊索的振動頻率就可確定吊索的拉力。
工況2滿載時跨中吊索同時處于最不利狀態(tài),實測跨中吊索索力為72.7噸,略大于理論計算值72.2噸,兩者基本吻合,實測值偏大,故該橋在后期使用過程中應注意加強對吊索的防護。
通過本文分析,對于桁架型鋼管混凝土拱橋,其拱肋上的控制截面不能夠通過內力影響線進行等效加載,需采用應力影響線進行等效加載。
在試驗荷載作用下,橋面撓度變形、墩底應變、拱肋應變、吊索索力實測值與理論計算值均大致相等,檢驗系數(shù)基本滿足相關要求,且除吊索索力外,實測值均小于理論計算值,說明該橋結構設計合理,主墩、主拱、吊桿強度、剛度滿足設計要求,說明結構處于較好的彈性工作狀態(tài)。
[1]陳寶春.鋼管混凝土拱橋[M].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2007:519-533.
[2]建設部城市建設研究所.城市橋梁設計荷載標準[S].北京:中國建筑工業(yè)出版社,1998.
[3]鮑衛(wèi)剛.橋梁承臺樁基礎柔度的模擬[J].華東公路,1992(5):16-17.
[4]交通運輸部公路科學研究院.公路橋梁承載能力檢測評定規(guī)程[S].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2011.
[5]陳昀明,韋建剛,陳寶春.泉州百崎湖大橋靜動載試驗分析研究[J].公路工程,2009(34)5:104-108.
[6]楊勇,張俊平,李永河,梅力彪.某多跨PC連續(xù)梁橋靜動載試驗分析[J].廣州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12(11)1:58-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