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建軍
摘 要:傳統(tǒng)教育理念重視知識的傳授,忽視了學生運用知識的能力、實踐能力和創(chuàng)新精神的培養(yǎng)。上海市新課程改革,在中小學推行研究(探究)型課程,促進了教師教學理念和學生學習方式的轉變。闡述了利用學校豐富的《桃文化》地域資源,組織學生開展主題式實踐探究活動,提高學生綜合能力的研究策略。
關鍵詞:地域資源;主題探究;提升能力
一、對小學探究型課程的認識
多年來,學校教育重視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的傳授,學生的“雙基”知識比較扎實,而普遍缺乏創(chuàng)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究其原因,課程教材的體系編排,形成了教師“以考試定教學,考什么教什么”的教學理念,造成了當前學生知識面狹窄,缺乏運用知識的能力。
上海市“二期課改”的啟動,提出了“以學生發(fā)展為本”的理念,體現了全面實施素質教育的要求。在課程體系的安排中,小學階段開設“探究型”課程,強化了對學生實踐能力培養(yǎng)的要求。
探究型課程進入課堂,對教師的教學方法、教學理念和學生的學習方式都帶來了變革。原來的課程注重學生知識的學習,而探究型課程更加關注運用知識的能力,即要求學生能從自己學習、生活相關的環(huán)境中,去發(fā)現問題,自己去捕捉信息,收集材料,自己會處理信息,提出解決問題的方案。因此,對教師來說,應更多地從培養(yǎng)學生的思維能力角度去設計教學,為學生創(chuàng)設發(fā)現問題的情景。
從學生的學習方式看,由原來的以接受式學習為主,在教師的輔導下被動獲取知識和信息,在反復訓練中掌握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的學習模式。逐步轉變?yōu)橥ㄟ^“體驗式”和“研究式”學習獲取知識和信息,更多地從學生自己的興趣出發(fā),通過實踐體驗和感悟,養(yǎng)成發(fā)現問題、分析問題、綜合信息、探究知識的能力。
二、學校地域資源的優(yōu)勢分析
大團鎮(zhèn)是上海有名的水蜜桃之鄉(xiāng)?!按髨F半斤桃”以其果形
大、含糖高、水分多、顏色鮮艷而聞名。陽春三月踏青賞花,盛夏期間摘桃品桃,是都市人向往的桃花源。大團桃農歷經長達二十多年的辛勤創(chuàng)業(yè)過程,逐漸使大團成為一個集賞花、品桃、農家旅游為一體的新農村休閑小鎮(zhèn),大團水蜜桃也逐漸成為大團的一張新名片。近年來,大團鎮(zhèn)以桃為媒,挖掘和整理桃文化,展示桃文化的歷史淵源,全方位展示桃文化的魅力。
我們向陽小學正處于桃源之地大團鎮(zhèn),學校師生就生活在“宅前屋后皆蜜露”的桃鄉(xiāng),他們的思維中潛移默化地帶著“桃文化”的印記。學校開發(fā)的“我愛家鄉(xiāng)水蜜桃”——主題實踐活動課程,并作為探究課程內容引入校園,走進課堂。其來自于地域性的巨大教育能量,與師生有一種天然的親切感,是其他教育資源所不曾具有的。不僅有利于完善學校課程結構,滿足學生綜合能力發(fā)展的需要,而且能促進課程與生活、課程與社會的聯系。
學校根據地域資源開發(fā)的《桃文化》系列課程——《我愛家鄉(xiāng)水蜜桃》主題探究活動課程,借助家鄉(xiāng)特產——水蜜桃,這一豐富的教育資源,讓學生從多角度了解家鄉(xiāng)的“桃文化”之際,開展綜合實踐探究活動,能讓學生很好地貼近生活,融入生活,從而激發(fā)學生愛桃、愛自然、愛家鄉(xiāng)、建設家鄉(xiāng)的情感,培養(yǎng)學生的調查能力、分析探究能力、創(chuàng)新能力和社會交往能力,促進學生綜合能力的發(fā)展。
三、學校開展主題式探究活動的策略
1.制訂《我愛家鄉(xiāng)水蜜桃》主題探究活動課程計劃
《我愛家鄉(xiāng)水蜜桃》主題探究課程是一門以“大團水蜜桃”相關文化為主要內容的集探究、拓展課程為一體的綜合課程,既是學校課程建設的一種模式,也是提升學校素質教育水平的一種手段,對學校發(fā)展具有重要意義。我們主要從課程目標、課程內容、教學建議、課程評價及保障措施等五個方面制訂《我愛家鄉(xiāng)水蜜桃》主題探究活動的課程計劃。實施對象主要是4~5年級學生。
(1)認知目標
①通過實踐觀察,使學生了解家鄉(xiāng)水蜜桃生長、管理及相關的“桃文化”基本知識。
②通過實地參觀,使學生了解家鄉(xiāng)水蜜桃自然環(huán)境種植與大棚種植的區(qū)別,懂得科學種植的重要性。
③通過調查訪問,使學生了解家鄉(xiāng)水蜜桃對家鄉(xiāng)經濟發(fā)展、實現農民致富的意義。
(2)能力目標
①培養(yǎng)學生搜集、整理、分析信息的能力。
②鼓勵學生將自己的研究成果通過不同的形式展示,培養(yǎng)創(chuàng)新意識。
③培養(yǎng)學生在生活中發(fā)現問題、分析問題、處理問題的能力,促進學生綜合實踐能力的發(fā)展。
(3)情感目標
①通過小組合作探究,培養(yǎng)團隊合作精神,對自己的研究成果有喜悅感、成就感,感受與伙伴協(xié)作交流的樂趣。
②激發(fā)學生愛家鄉(xiāng)、愛自然的情感,培養(yǎng)學生的主人翁意識。
2.成立學校課程研究小組
為提高《我愛家鄉(xiāng)水蜜桃》主題探究課程的實施效果,學校成立了以校長為組長的課程研究小組。整合學校各部門師資力量,在實踐中完善《我愛家鄉(xiāng)水蜜桃》主題探究課校本課程,在實踐中探索培養(yǎng)學生創(chuàng)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方法。
3.建立學生實踐基地
《我愛家鄉(xiāng)水蜜桃》主題探究活動課程的實施,是充分利用地域資源,為學生創(chuàng)造切實可行的學習環(huán)境去全方位、多角度了解家鄉(xiāng)桃文化。大團地區(qū)的“桃文化”資源通過我們挖掘、梳理、加工就是很好的教育素材。現成的課程資源,能充分展示學校校本課程的地方性特色。學校開發(fā)一切可利用的“桃文化”資源,為學生構建開放的學習環(huán)境,提供一個多渠道獲取知識和鍛煉能力的機會。
因此,學校建立了三個“主題探究”活動的實踐基地,分別是:國家級AAA旅游景區(qū)大團桃園、上海盛亮果蔬專業(yè)合作社、金大團思甜農莊。
大團桃園是上海市桃花節(jié)開幕式的主會場之一,是AAA級的旅游景區(qū),約有400畝桃園,景區(qū)內有豐富的“桃文化”自然資源和正在開發(fā)的人文資源。一年一度的“上海桃花節(jié)”,每年要接待5萬多名游客,成為發(fā)展旅游觀光農業(yè)的新亮點。也是學生主題探究活動的很好的課程資源,為學生進行實踐活動提供及時、豐富的內容。endprint
上海盛亮果蔬專業(yè)合作社是一家受農業(yè)、科技部門委托,開展科技“大棚種植”桃樹的專業(yè)合作社。2008年起,合作社負責人盛新華在半畝桃林里試驗大棚種植水蜜桃,經過一年的試驗獲得了成功,大棚種植的桃子產量穩(wěn)定、果型大、品質好,果農的經濟收益顯著提高。2011年,該項目被列為科技攻關項目,目前試驗面積擴大為近20畝,全部采用鋼管塑料標準大棚。
上海思甜專業(yè)合作社在300畝桃林里引種了清水白桃、淺間白桃、川中島等優(yōu)質水蜜桃新品種,通過科學種植方法延伸(提早和推遲)桃子的上市期,既豐富了上海水蜜桃市場的供應,也能緩解由于成熟期過于集中所造成的銷售壓力和價格下跌,有利于桃農增收。
學校聘請有桃樹栽培經驗的家長和專家,作為學校探究課程校外輔導員,使孩子們在“土專家”的引領下,走進桃園去觀察、去體驗、去實踐,真正體驗校外大課堂的魅力。
4.開展主題式探究活動
上海市二期課改《課程方案》指出:研究(探究)型課程,其目的是鼓勵學生自主學習、主動探究和體驗,它著眼于學生學會學習。它是在基礎型課程和拓展型課程的基礎上,著重在綜合性實踐活動和探究活動中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課程。
根據這一精神,學校確定了以主題探究項目為載體,在教師的指導下,開展實踐探究活動,讓學生通過觀察、實踐、調查、討論和交流,自主地發(fā)現問題,從中學會自己處理信息、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獲得新的結論和知識。主要做法是:
(1)根據桃樹一年四季的生長規(guī)律,制訂探究活動的主題
如到了春天,正是桃花盛開、游客賞花的旅游季節(jié),我們可以設計以下主題項目:今年水蜜桃的“開花期”特點。因為每年桃花開花的時間和花期長短是不同的,受當時氣候、溫度的影響,學生通過觀察桃樹“開花期”的特點,探究溫度的變化,知道陽光、溫度、水分對桃樹生長、桃花花期的影響。我們還可以設計:大團水蜜桃“人工授粉”的秘密;水蜜桃梳果的原因;水蜜桃穿上“小衣服”的秘密等等。教師通過設計不同的主題項目,讓學生自主地去觀察、分析、探究。使學生在實踐中懂得:在解決問題、開展主題探究過程中,必須要設計探究方案、提出研究方法,還有發(fā)揚團隊合作精神,找到解決問題的思路。
(2)根據大團“桃文化”旅游資源,制定探究活動主題
陽春三月桃花爭艷,也是市民踏春、賞花旅游的好時節(jié)。大團桃園是每年上海市桃花節(jié)主辦地之一,各級政府和旅游部門精心設計多種旅游項目滿足游客的需求。學校利用上海市桃花節(jié)主辦地的資源,組織學生參與桃花節(jié)旅游項目的開發(fā)設計,先后多次舉辦了“我為旅游節(jié)獻金點子”“今天我做小導游”等活動。學生從小游客的角度,設計的旅游項目和旅游線路圖,得到主辦單位的贊揚和采納。七月中旬開始,水蜜桃“品桃節(jié)”會吸引眾多海內外游客前來賞桃、品桃,學生會利用假期深入“品桃節(jié)”,了解每年游客數量、游客來源、游客需求,每年將水蜜桃的價格、品質、產量做記錄比較,探究品質變化的原因、價格變化的規(guī)律等,為有關部門提供決策依據。
四、學生探究能力的評價研究策略
探究型課程的學習評價是學校探究課程實施的關鍵之一。它不僅要關注學生探究活動的結果,更要重視探究活動的過程。要對學生探究過程的每一階段,包括提出問題、制訂計劃、實施方法和過程、表達與交流等全過程進行評價,也要評價學生參與的態(tài)度、興趣,探究活動中與同伴的合作精神、社會責任感等,使評價真正推動學生的全面發(fā)展和個性發(fā)展。
1.我們學校經過幾年的探索,建立了以定性評價為主,構建學生自評、同伴互評、教師評價的學生主題探究活動情況三級評價體系
2.學校還精心設計了《桃娃手冊》,記錄學生探究活動的成長情況、展現自己的成果和收獲、記錄觀察心得和探究活動體會
這有利于提高學生對自己參與活動能力的認識,提高參與探究活動的興趣。為促進學生在探究活動中主動、積極、快樂地成長,學校注重通過評比、激勵、展示等手段提高學生參與主題項目實踐的積極性。評價關注學生參與探究活動的興趣和態(tài)度,關注其特長發(fā)展,初步形成較為完善的評價體系。
3.以優(yōu)化教學評價引導教師參與主題探究活動的研究
為鼓勵教師積極投入學校探究課程的研究,科學、有效地指導學生進行實踐探究活動。學校針對教師對主題活動的設計和在學生實踐探究過程中的指導情況,設計了向陽小學主題探究活動教師指導評價表,提高學生主題探究活動的質量。
4.以作品和成果展覽方式評價學生的探究成果
定期開展形式多樣的學生作品展覽,展現學生在探究過程中取得的成果和收獲。對學生在主題探究活動中的表現和取得的進步及時加以表彰肯定,學校在校園網、墻報、紅領巾廣播中加以宣傳。
五、實踐探究活動初步收獲
《我愛家鄉(xiāng)水蜜桃》主題探究活動課程實施以來,學校師生在實踐活動中受到了教育,學生的綜合能力得到發(fā)展,學生愛家鄉(xiāng)的情感和社會責任感得到了提升。學?!段覑奂亦l(xiāng)水蜜桃》主題探究活動的實踐得到市和浦東新區(qū)專家和領導的肯定。
1.學校在課程建設和實施中彰顯辦學特色,促進內涵發(fā)展。學校被評為浦東第三批素質教育實驗學校。
2.“以桃為媒,實踐桃文化”榮獲2011浦東新區(qū)暑期工作優(yōu)秀項目獎并獲取《未成年思想道德建設工作案例》優(yōu)秀入圍獎。
3.2011上海桃花節(jié)組委會舉辦“桃花自然家園”為主題青少年作文大賽,我校顧思怡同學獲一等獎,段纖纖等四位同學獲得入圍獎。
4.《桃文化》校本課程與品德與社會課整合教學《家鄉(xiāng)的土地家鄉(xiāng)的人》課堂實錄獲得第四屆全國中小學公開課電視展示活動一等獎,浦東新區(qū)中小學公開課電視展示活動一等獎。
5.《桃文化校本課程伴學生快樂成長》獲浦東新區(qū)第七屆教
育科研成果三等獎。
6.《家鄉(xiāng)的桃花》探究課獲得2013中國教育電視優(yōu)秀課例一等獎。
7.《桃文化》校本課程學生實踐活動方案獲上海市“快樂活動”實施方案優(yōu)秀入圍獎。
顯現學校當地《桃文化》資源特點的校本課程建設與實施得到了上級部門和社會、家長的關注。2012年8月14日的《文匯報》以“桃鄉(xiāng)的孩子怎能不識桃”為主標題,“鄉(xiāng)土教育課搭起學生與家鄉(xiāng)的血脈聯系”為副標題,介紹學校的課程建設和主題探究活動。2013年4月11日《文匯報》又以“桃園課堂激發(fā)學生探究熱情”為題介紹了學?!短椅幕诽骄空n程區(qū)級展示課情況?!稏|方城鄉(xiāng)報》、浦東政府網站及浦東電臺等媒體也多次報道了學校的課程建設和學生的實踐探究活動。學校聲譽不斷提升,大大提高了學生和教師的自信,學校辦學贏得家長和社會的認可。
我們堅信,充分挖掘學校地域資源,通過課程建設和主題實踐探究,可以促進學校的內涵發(fā)展,更好地完成學校的育人目標,發(fā)展學生的探究能力。
(作者單位 上海市浦東新區(qū)向陽小學 )
編輯 謝尾合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