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振華 (河北省唐山市群眾藝術館 063000)
李佳潞 (唐山博物館 063000)
唐山,位于河北省東部,渤海之濱,處于華北和東北地區(qū)的交通要地,民間藝術項目繁多,擁有多項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chǎn),其中以“冀東三支花”為代表的唐山皮影、評劇、樂亭大鼓、樂亭地秧歌、唐山花吹、玉田泥塑等最具特色。
唐山皮影又稱灤州影、樂亭影、驢皮影,是中國皮影戲中影響最大的種類之一。通常認為:灤州影戲初創(chuàng)于明代末期,盛行于清末民國初年,迄今已有400多年的歷史。據(jù)傳皮影戲深得滿人喜愛,清初滿清人入關,皮影戲興盛起來。但清中期,由于白蓮教起義,清庭從嘉慶四年至光緒年間,曾多次下令頒布禁演皮影的詔書,唐山皮影也因此一度受到影響。正是因為清庭禁止官府私養(yǎng)戲班,促使大批皮影藝人轉入民間,因為皮影戲演出花費很少,場地要求不高,又是家鄉(xiāng)口音,成了鄉(xiāng)民極受歡迎、喜聞樂見的娛樂活動。在劇本、音樂、雕刻、操縱等方面都有很大發(fā)展。清末,隨著近代工業(yè)的興起,唐山憑借開灤煤礦、啟新洋灰有限公司等現(xiàn)代工業(yè)的興起,經(jīng)濟迅速發(fā)展,各縣影班紛紛進入唐山,并形成東路和西路兩個流派??谷諔?zhàn)爭時期,共產(chǎn)黨為組織宣傳抗日,于1943年、1944年分別成立了“新長城影社”和“抗日影社”,并積極創(chuàng)作演出了許多抗戰(zhàn)題材的劇目,向百姓進行抗日救國的宣傳。解放后,政府對皮影戲的發(fā)展非常重視。1959年,灤東大眾影社于唐山田光影社合并,成立了唐山皮影劇團。直到今天,唐山皮影劇團一直是政府扶持的唐山皮影創(chuàng)作與演出的龍頭。
唐山皮影在我國皮影戲藝術中獨樹一幟是和它本身所獨有的完整體系密不可分的。首先,從用料上看,唐山皮影采用驢皮雕刻而成,相對于牛皮、羊皮來言,它的透明度和柔韌性都更好,操縱更加靈活;其次,唱腔上,唐山皮影使用從唐山當?shù)胤窖阅毘龅膶iT皮影唱腔,和其他地區(qū)皮影使用當?shù)仄渌麆》N的唱腔是有區(qū)別的;第三,唐山皮影的行當健全,分為“生、小、大、髯、大、丑”五個行當,分別對應京劇中的“生、旦、凈、末、丑”,唱腔各有特點;第四,唐山皮影有獨有的“影卷”——即皮影劇目的唱詞,這些唱詞已經(jīng)格式化,演出皮影時,藝人“照本宣科”,不像其他劇種唱詞可以隨意變動。綜述所述,唐山皮影成為我國皮影中最有特色的一支,有時也成為中國皮影戲的代稱,影響了多個地區(qū)的皮影。
評劇是我國五大戲曲劇種之一,起源于河北唐山,主要流行于在華北、東北地區(qū),在20世紀50、60年代廣為盛行,在全國除西藏的外的省區(qū)都建立了評劇院團,一度被譽為全國第二大戲曲劇種。評劇起源于冀東“蓮花落”,于1908年左右,經(jīng)評劇重要創(chuàng)始人之一成兆才等民間藝人的加工、改良,在唐山形成了最初的評劇。評劇最初也被稱為“蹦蹦戲”,后來又有“平腔梆子戲”“唐山落子”“奉天落子”“平戲”“評戲”等多種不同稱謂,是其發(fā)展不同階段的稱謂。1936年白玉霜在上海拍影片《海棠紅》時,《大公報》首次以“評劇”的名稱刊載新聞報道,從此,評劇的名稱逐漸成為正式名稱。
評劇的劇目解放前主要為傳統(tǒng)劇目,如《馬寡婦開店》《花為媒》等,也出現(xiàn)了反應現(xiàn)實生活的經(jīng)典劇目《楊三姐告狀》等。解放后,評劇編排了大量現(xiàn)代戲,如《劉巧兒》《小二黑結婚》《金沙江畔》《向陽商店》等,從不同側面展示了社會主義建設不同歷史時期的生活面貌,提出或試圖解決群眾普遍關注的一些問題。并涌現(xiàn)出了白玉霜、新鳳霞、韓少云、馬泰、魏榮元等一大批表演藝術家,形成了多個唱腔流派。
樂亭大鼓簡稱樂亭調,是中國北方的主要曲藝種類之一。起源于河北樂亭縣的民間小調“清平歌”,由木板大鼓衍變而成。19世紀初,樂亭人溫榮(字福山,藝名和卿)于山海關拜師劉月明學唱木板大鼓,他根據(jù)聽眾的口味,改用樂亭鄉(xiāng)音土語和耳熟能詳?shù)拿窀枨{發(fā)展自己的唱腔,樂亭大鼓由此發(fā)端。20世紀初樂亭大鼓迅速向外傳播,從京津一帶流傳到東北各地,50年代末,形成了以韓香圃為代表的韓派(東路)和以靳文然為代表的靳派(西路)兩路唱腔體系。韓派(東路)唱腔講究字正腔圓、韻滿味足、高達低入。靳派(西路)唱腔旋律流暢,易于上口,受到行內外的廣泛歡迎。韓派(東路)主要流行于樂亭、灤縣一帶;靳派(西路)主要流行于灤南一帶。至70年代初,兩個支系又漸趨合一,不少樂亭大鼓演員們根據(jù)自身的條件將兩派的自身精華融合起來,已經(jīng)打破了地域界限,樂亭大鼓形成了一脈相承、殊途同歸的局面。
樂亭大鼓傳統(tǒng)劇目、現(xiàn)代劇目均有。有長篇、中篇和短篇,還有一種微型劇目。樂亭大鼓演出的傳統(tǒng)曲目達300多個,《隋唐》《三俠五義》《呼延慶打擂》《金陵府》《長生殿》等演義曲目是其中的典型代表。此外,解放后還涌現(xiàn)了《烈火金鋼》《平原槍聲》《奪印》等現(xiàn)代曲目。
樂亭地秧歌是是我國北方漢族四大秧歌之一,主要發(fā)源于原唐山境內的灤縣、樂亭、昌黎、盧龍等灤河中下游地區(qū)流行的一種民間的舞蹈形式。傳統(tǒng)的冀東地秧歌活動形式個性明顯,有“串街秧歌” 和“打場兒秧歌”兩種。“串街秧歌”走街串巷行沿途表演。串街表演注重整體效果,莊重而有氣魄,舞蹈方面動作簡潔,音樂節(jié)奏平緩?!按驁鰞骸奔丛诠潭▓龅乇硌???煞譃椤按髨觥焙汀靶觥眱煞N。大場是集體舞蹈,一般先由一名秧歌頭領舞,當進入跑套路時隊形變成由兩名秧歌頭帶領全體表演者沿逆時針方向繞大圓圈舞蹈(妞在外圈,丑和出子在里圈,擓穿插其間)。常用的套路有:四面斗、八面風、馬蜂窩、小車轱轆、八卦金錢眼等各種套路可自由組合,相互首尾銜接。小場即小出子。表演者一般為三至五人節(jié)目由特定的故事情節(jié)和人物。場面調度較為固定,舞蹈動作以半固定半即興相結合,常見的小出子節(jié)目有《白蛇傳》《傻栓子接媳婦》《鋸大缸》《四別扭》等。
冀東地秧歌的角色分為:妞、丑、擓、公子四個行當,各行當?shù)谋硌莞骶咛厣fぃㄉ倥?、小媳婦)她的扇花和手絹花豐富多彩,表演上含蓄輕盈表演特征為姿態(tài)美、扇花活、緩提胯,慢扭腰,步子小動腰如同風擺柳,頭稍晃,肩要柔,體態(tài)妖嬈半含羞。丑的表演滑稽幽默,丑中求俏,具體分為文丑和武丑,均使扇子和手絹,表演特點是:臀部扭的活,肩活,腚彎挺胸收復胯要端。逗哏不俗,情幽默,步子輕,亮相緩,腳步利索情自然。擓(中年或老年婦女)分為文擓和武擓。文擓性格俏皮活潑,穿插表演于妞、丑和公子之間,為之牽線搭橋,爾后含笑而去;武擓性格自分明,煙袋指引牽紅線,棒打鴛鴦忙不停。擓在冀東地秧歌中具有活躍氣氛調度場面變化之作用。公子(文質彬彬的書生)他的扇花動作較少,其表演特點為:性情文雅,動作挺拔,穩(wěn)而不呆,風流瀟灑。冀東地秧歌各行當在表演時動作即興性很強,但要求默契配合,從而構成新穎別致的畫面和藝術效果,也構成了冀東地秧歌的獨具風格。
冀東地秧歌的道具大多為勞動工具和日常生活用品,如棒槌、煙袋、扇子、手帕等。這充分體現(xiàn)了冀東地秧歌來自于平民百姓,是群眾自娛性較強的一種舞蹈藝術。
花吹顧名思義,就是將手中的樂器,如嗩吶、鼓、鈸等,既作為樂器演奏,又當作道具舞動,既好看又好聽,是在鼓吹樂正常吹奏的基礎上發(fā)展起來的一朵奇葩。她萌芽于清咸豐年間,發(fā)展于清末民初,成熟于20世紀40年代。產(chǎn)生于今河北唐山,目前固守于唐山本土的為唐山花吹,從唐山流傳至灤河以東的為秦市花吹,區(qū)別在于唐山花吹以小嗩吶(高音)為主奏樂器,輔以管弦樂隊;秦市花吹以大嗩吶(中音)為主奏樂器,輔以打擊樂?;ù狄唤?jīng)問世,就得到人民群眾的喜愛,一百多年的發(fā)展,技術已經(jīng)成熟。嗩吶技巧有手上、桿上、碗上動作三十七種;鼓的技巧有戳、點、拉、顛、繞等擊法三十五種;鈸的技巧有耍、點、揉、敞、悶等打法十五種。演奏起來花樣繁多,目不暇接,觀之無不感動,由衷欽佩。
以姚少林為掌門人的“二林鼓樂社”,是唐山花吹的代表團社。姚少林把花吹推到了中央電視臺的“中國一絕”“想挑戰(zhàn)嗎?”等欄目。在國家、省舉行的比賽中獲特等獎和金獎,并多次參加北京、河北、唐山等地的文藝晚會演出,把唐山花吹推向了高峰。目前,花吹活動日益萎縮,藝人日益減少,已瀕臨失傳。我們要把花吹重新振興,發(fā)揚光大,讓她在民族藝術的百花園中綻放異彩。
玉田泥塑俗稱泥人或泥笛,是一種用粘土塑造形象再經(jīng)彩繪而成的民間玩具,主要以歷史人物、神話故事、田野動物為題材。工藝精美、粗獷大方。鮮明的色彩,夸張簡練的筆法融匯于形似、神似之間,耐人尋味。玉田泥塑種類繁多,內容豐富。從音響上分:有口吹類;從韻致上分:有手動類;從品種上分:有神話故事、飛禽動物、古裝戲劇、現(xiàn)實生活等四大品種。在四大品種中,其神話故事、古裝戲劇人物源于天津楊柳青年畫,如白粉打底、敷以紅、黃、綠、黑、蘭各色,明顯有借鑒畫風的特點。另外,在上述品種中,口吹類占350多種,手動類占80多種。
玉田泥塑在長期流傳中,形成了以玉田縣城東南的戴家屯劉凱 (1870—1961)為源,即而傳承給其子劉俊祥(1909—1973)其孫劉廣田(1947—)以及西高丘村的吳玉成(1934—)等譜系。玉田泥塑經(jīng)歷了孕育、形成、興盛、沉寂、搶救、復蘇以及“民保工程”的弘揚、開發(fā)期。自清光緒到20世紀60年代初,玉田泥塑正處于形成、興盛期,集市上泥塑攤點長達0.5公里,形成了泥人一條街,來往北京、天津、東北各地的商販爭相購買。玉田泥塑1986年進入搶救、復蘇以來,又有了新的起色和發(fā)展。1993年12月被國家文化部正式命名為“中國民間藝術之鄉(xiāng)(民間泥塑)”。
唐山市的非物質文化遺產(chǎn)還有很多,但這六種是最具有特色的,如今隨著國家和各級政府、有識之士對這些非遺的逐步重視,這些文化遺產(chǎn)也得到了逐步的恢復,在民間擁有很多的觀眾群,并不斷擴大著影響,發(fā)揮著宣傳教育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