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 芬
(泰山學院 外國語學院,山東 泰安 271021)
當今的話語表達不再局限于口語或文本形式,而是注入了聲音,顏色,圖片,動作,動畫等手段。就話語表達的圖文關系,Kress & Leeuwen(2006)認為,圖像和文字說明是有聯(lián)系的,但不依賴文字說明,因為它本身既是有組織的(organized),又是有結構的(structured)(朱永生,2007)。擴展來看,注入話語的多種手段形式在協(xié)助文字表達的同時也在傳遞本身的信息、表達自己的語義并融入自己的文化特征。本文嘗試以一張照片為例,以多模態(tài)的SFL理論基礎為理論來源探究多模態(tài)手段的賞析途徑。
多模態(tài)話語分析理論的研究和應用大多是以系統(tǒng)功能語言學為理論基石的,因為多模態(tài)話語既吸收了系統(tǒng)功能語言學的元功能理論,即:概念功能(ideational function),人際功能(interpersonal function)和語篇功能(textual function);同時還接受了語域思想,認為多模態(tài)話語分析和解讀離不開它所處的社會語境因素,即:語場,語旨和語式。
1.元功能理論
韓禮德認為,元功能或純理功能(metafunction)是語言所固有的用途,是語言的普遍特征(Halliday, 1967:243;1973;1985; 胡壯麟 et al, 2005)。具體包括三個方面的內容:
(1)概念元功能:說話人對外部世界和內心世界的經驗;(2)人際元功能:話語交際所反映的人與人之間的關系;(3)語篇元功能:語言的基本單位不是詞或句這樣的語法單位,而是表達相對完整思想的語篇。
2.語域思想
根據(jù)韓禮德(1978),不同的社會語言環(huán)境會引起語言功能的變化從而語言形式也會有所改變,這就是語域,它包括:語場,語旨和語式。
(1)語場即話語范圍,指的是話語交談的話題以及場地等情景因素;(2)語旨即話語基調,指的是話語交際雙方的社會角色關系;(3)語式即話語方式,指的是語言活動所采用的媒介或渠道。
以上三種語境因素共同作用,在不同的語言環(huán)境中以不同的方式呈現(xiàn),為每一個具體的話語交際提供語境構型(胡壯麟 et al. 2005)。
3.元功能和語域思想之間的關系
就系統(tǒng)功能語言學的元功能理論和語域思想之間的關系,J. R. Martin(2010)首先引用Lemke(1995)的觀點,認為社會情景語境和話語語言之間是互相推進,互為體現(xiàn)(realization)關系的。這種體現(xiàn)關系蘊含了語言解釋(construes),被解釋(is construed)或者重構(reconstrues)社會情景語境。如圖1(Martin,2010):
圖1 語言與社會情景語境
按照這一圖示,語言的元功能投射在社會情景語境上,受語域的三個變量的制約。其中,語場影響了概念意義,語旨影響了人際意義,語式影響了語篇意義,如圖2(Martin,2010):
圖2 語言元功能和語域
從語言的元功能和語域思想來理解多模態(tài)手段的作用,可以構建在話語表達的過程中,各種模態(tài)在具體的社會情境下如何在體現(xiàn)概念意義,人際意義和語篇意義的。
本文選用的照片是1935年,在中國綏遠邊境地區(qū)一群年輕的教師在烈日下暴曬訓練的事例。當時,剛剛簽訂《何梅協(xié)定》,日方要求中方軍民不能有明顯抗戰(zhàn)(日)團體,言論和行為(此為《何梅協(xié)定》第九條“中國內一般排外排日之禁止” ) ,因此在各大報紙,如若出現(xiàn)抗戰(zhàn)(日)字眼,均會以XX代替。年輕的教師因為無法拿起槍桿抗戰(zhàn)(日),便以在烈日下暴曬,緊握雙拳,昂首挺立,用脊背抵抗烈陽的形式來宣泄報國熱忱。
本文分別從概念意義,人際意義和語篇意義三個不同的層面分析照片上所呈現(xiàn)的視覺符號的語義關系,并引入語域思想評述照片產生的視覺效果和歷史意義。
1.概念意義
作為概念意義的再現(xiàn),照片上所呈現(xiàn)的主要是參與者(participant)的行為,照片選取的目標對象和當時的環(huán)境特征。
(1)行為者(actor):照片的參與者是一群綏遠邊境的教師,隊列兩排。前面是兩名教官做示范動作,始終握緊雙拳昂首挺立。中間有幾個教師有點體力不支傾斜身體但還是緊握雙拳,盡力支撐;(2)目標對象(goal):照片的選材是以這群教師作為主要目標對象。而遠處被網住的庭宇和右上方烏云壓境的背景均是照片在保存過程中歷史的痕跡;(3)環(huán)境(circumstance):透過黑白色的照片可以體會當時環(huán)境的惡劣。通過教師的氣勢又能聯(lián)想他們沖鋒陷陣的激情。然而黑云壓境和被籠罩的亭臺樹木又讓人感覺幾分無奈;(4)小結:這張照片從參與的人物,到描述的對象再到渲染的環(huán)境都給出了一個可供欣賞的空間。從這個空間里,人們可以了解當時的語言環(huán)境,發(fā)生了什么事情,為什么會是這樣,即:語場。
2.人際意義
作為人際意義的表達,這張照片作者在選材取景上是從專業(yè)的角度讓欣賞者了解當時的人物狀態(tài)。
(1)參與者之間的社會關系:照片上的教師均以站姿呈現(xiàn),隊伍前面有兩位軍官在做示范動作,由此可見他們是志同道合的關系;(2)照片設計者的交際目的:照片拍攝者選取的角度是從教師左側面取景,這樣既凸顯了將士們裸露的脊梁又捕捉到了將士們層層而立的背影避免了直接跟烈日沖突;(3)照片解讀者的介入:作為不同時代的解讀者每個人都會產生自己的理解方式,但是離開語境任何人也不會有全面的解讀;(4)小結:照片體現(xiàn)了將士們赤手空拳,勇斗烈日的無奈,但又充滿決心和力量。拍攝者將人物之間的關系通過專業(yè)的取景定格了歷史。從這個歷史的瞬間讓人們了解了當時的人們的心理狀態(tài),人與人之間的關系,人物在當時環(huán)境狀況下的責任,即:語旨。
3.語篇意義
照片手段在協(xié)助構建語篇的時候一般是在傳達一些信息,即:
(1)信息分布:照片上已知信息信息的分布在教師、脊背、背影(人);遠處的亭臺、樹木;右上方的黑云(物)。而新信息則是攝影者通過取材攝影所要傳達的信息,即:教師這樣赤手空拳獨特表現(xiàn)的原因和內在意義,攝影者在取材時的想法,照片解讀者的預期等內容。通過“已知信息+新信息”,達到讓照片賞析者既可以了解當時的歷史狀況又能掌握民眾的心理;(2)信息起點:這張照片是從一個相對能拍攝到整個訓練場的高度取景,以人物為出發(fā)點向四周擴散到遠處的亭臺樹木,最終又定格在人物身上,突出了人物的特征;(3)信息焦點:照片的起點和落腳點都停留在了人物身上,通過教師的表現(xiàn)來顯示抗戰(zhàn)的信心與力量。最重要的是:他們赤手空拳、裸露著脊梁、背朝太陽 ---即使手無寸鐵也要抗戰(zhàn)到底;(4)小結:通過對照片上呈現(xiàn)的信息的分析,解讀者探求新信息,尋找歷史、咨詢專家,對當時的情景進行再現(xiàn),了解照片是如何拍攝的,拍攝時發(fā)生了什么?如何發(fā)生的?照片拍攝之后還有什么?怎樣發(fā)生的?即:語式。
作為一種模態(tài)手段的嘗試性分析,這張抗戰(zhàn)照片所承載的概念意義,人際意義和語篇意義非常清晰地呈現(xiàn)在我們面前。而通過語域的評述更能體會當時抗戰(zhàn)時的氣氛與民眾的心理狀態(tài)。這張照片所表現(xiàn)的思想至少有以下幾種:
(1)當時日本政府方面的態(tài)度:不允許一切抵抗日本形式﹑氣氛的存在(詳見何梅協(xié)定);(2)中國國民政府的退縮:不允許民眾有抗戰(zhàn)輿論(例如:燕京日報以XX代替抗戰(zhàn));(3)中國教師,民眾的抗戰(zhàn)決心:堅強的身影,憤怒的雙拳;(4)攝影者的愛國情操:取景選材,用心良苦;(5)欣賞者的解讀:研讀歷史,讀懂照片。
讀懂照片便能讀懂歷史,這對欣賞照片來說很有借鑒意義。通過對照片這一模態(tài)手段的分析,我們認為賞析諸如圖片的多模態(tài)形成也可以從功能語言學的元功能和語域思想著手,來讀懂圖片。
正如朱永生教授(2007)所說“多模態(tài)話語分析由于缺乏嚴格意語法意義的標記和線性關系,因此帶有很強的主觀性”。作者在進行照片分析時也已經意識到由于文化背景,歷史知識,攝影常識的限制,對照片所呈現(xiàn)出的意義也是由專家提醒才得以讀懂照片。
參考文獻:
[1]Halliday, M.A.K. Language as a Social Semiotic [M].London: Edward Arnold, 1978.
[2]Martin, J.R. Analyzing Genre: Functional Parameters [J].當代外語研究,2010,(10).
[3]胡壯麟,朱永生,等.系統(tǒng)功能語言學概論[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5.
[4]胡壯麟.社會符號學研究中的多模態(tài)化[J].語言教學與研究,2007,(1).
[5]楊信彰.馬丁對語域理論的發(fā)展和應用[J].當代外語研究,2010,(10)
[6]朱永生.多模態(tài)話語分析的理論基礎與研究方法[J].外語學刊,200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