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對人性趨善的認知,使人的尊嚴在傳統(tǒng)社會得以確立,同時使人們自覺地有了一種價值認知。這樣,個體生命的尊嚴才可能制衡政治威權帶來的損害。
人性是個古老的話題,卻也是一個時代最需辨析的問題。人們對人性的共識,直接關系到對一國政治制度和運作的認知。共識越多,越容易達成一致的政治主張。政治本身是為解決人的集體生活而做的種種嘗試,政治也需對人性的認知,來作為它的思想基礎。
國家的政治制度和運作必須要有對人性的深刻把握。一旦某個政治理念背離人性,就會以失敗告終。除了政治,我們要理解一個時代的倫理、教育、法律、宗教等問題,也都涉及人性這個本質問題。這是社會核心價值觀之一,共識越多,爭論和分歧就越少。因為,多數社會問題追根溯源,都是因為對人性認識模糊或存在分歧。
儒家十分關注人性問題,歷代都有探討。對人性問題談得最少的,倒是孔子。子貢曾感嘆:“夫子之言性與天道,不可得而聞也?!薄墩撜Z》中孔子談人性,只有一句“性相近也,習相遠也”,未說人性的善惡,只說人性的遠近。結合孔子對仁的觀點,能發(fā)現(xiàn)孔子認為人性只要經過良好的人文教化,就會變得良善。
孟子是儒家最早大量談論人性的,現(xiàn)在說孟子認為“人性本善”,這里有一點誤解 。告子把人性比作杞柳樹與湍急的河水,認為人性本來并沒有善惡。孟子不這么看,他說:人性的趨善,就好像水向低處流。人性沒有不趨善的,水沒有不向下流的。水拍打就能飛濺起來,使它高過人的額頭;堵截住讓它倒流,就能把水引向高山。這難道是水的本性?是形勢讓水這樣。人可以讓他做壞事,他本性的改變,也和這個道理一樣。
孟子說:“人性之善也,猶水之就下。”意思是人性是趨向善的。這從他和公都子的對話可以看出,當公都子認為孟子說的就是“人性本善”時,孟子并沒有肯定他的說法,而是說:“乃若其情,則可以為善矣,乃所謂善也。若夫不為善,非才之罪也。”即從人的天生性情看,是可以使他善良的,這就是人性善良的涵義。至于有人不行善事,那不是天生資質的原因。
孟子認為人性有一種自然趨向,就是趨善?!摆吷啤焙汀靶陨啤庇泻艽蟛煌?。孟子更強調人性平等,對人天生性善或天生性惡的觀點堅決不認同。在他看來,善是人的一種價值取向,人性天生是平等的,都有趨善的本能,只要經過合理引導,就能使人性得到提升。正是孟子認為人性是趨善的,為人在天地間樹立起高大而鮮明的形象,高揚了人性的尊嚴和價值。孟子對人性趨善的認知,使人的尊嚴在傳統(tǒng)社會得以確立,同時使人們自覺地有了一種價值認知。這樣,個體生命的尊嚴才可能制衡政治威權帶來的損害。
孟子曾引用《詩經》中的話表達他對人性的愿望:“天生蒸民,有物有則,民之秉彝,好是懿德?!币饧瓷咸焐巳祟?,每樣事物都有其本質規(guī)律,人們掌握了這些規(guī)律,就會尊崇美好德行。這與康德在《世界公民觀點之下的普遍歷史觀念》一文中的觀點何其相像,都認為大自然會讓人類憑借自己的理性,獲得所要的幸?;蛎罎M。而人的異化,往往是因為忘記了人性的目的就是追求自由、獨立與理性,這些才是真正的人性之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