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洪梅
庖丁解牛,需“依乎天理,批大郤,導大窾,因其固然”,方可游刃有余。同理,課文教學,教師也要找準一個最佳的角度切入,尋求牽一發(fā)而動全身的突破口,驅動和調控學生的心理,最大限度地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主動性,從而迅速高效地完成教學任務,切實提高學生閱讀效率。
一、從題目切入,把握內容中心
題目是文章的眼睛,俗稱“題眼”。它往往是一篇文章主要內容或中心的體現。抓住了它就能提綱挈領地把握全文。例如,教學《把我的心臟帶回祖國》一文,我緊緊抓住課題引導學生體會文章的主要內容。板書課題后,我問:“從課題中,你看出了什么?”學生脫口而出:“‘我不在祖國,但十分思念熱愛祖國。”在感情朗讀課題時,學生的內心產生更多的疑團:“我”是誰?怎么會離開祖國的?為什么不能回到自己的祖國?而這些問題的答案恰恰就是本文的主要內容。學生帶著這些問題閱讀課文,很快就理解了文章的內容,與主人公肖邦產生了情感共鳴。
二、從中心句切入,體會道理情感
有很多文章,其中的某一個部分往往起到點明中心的作用。它可能是總述句、過渡句,或是中心句等。在課堂上,抓住它們?yōu)榍腥朦c,就可將這個句子的理解與文章的中心有機地糅合在一起教學,化繁為簡,使學生一開始就對文章中心有一定的了解。例如,教學《珍珠鳥》一課,我直奔文章中心句:“信賴,往往創(chuàng)造出美好的境界?!币I學生學習:信賴是什么意思?信賴是怎樣創(chuàng)造出美好境界的?那美好的境界是怎樣的境界?由此展開教學全文,并不斷地強化中心,促進學生的情感體驗。
三、從關鍵詞句切入,突破重點難點
一篇文章的重難點往往也是我們教學的重難點。教學時,我們教師往往絞盡腦汁,想出各種辦法讓學生讀懂它,突破它,但有時學生還是難以理解。其實,我們只要深入研究教材,善于發(fā)現體現文章中心、人格中心、作者獨特感受的關鍵詞句,將它拎出來,就可起到牽一發(fā)而動全身的作用。如,《金子》一文的教學難點是對彼得獲得真金的理解。我是這樣突破的:先讓學生邊讀書邊思考下面問題:彼得在土地里收獲了什么?他為什么能收獲鮮花?請在文中找出兩個表現彼得付出努力才有收獲的詞語。然后,交流兩個詞語:“若有所悟”什么意思?他想到了什么?從彼得的“若有所悟”中你有什么“若有所悟”? “全部精力”是多少精力,想象彼得是怎樣付出“全部精力”。經過對這兩個關鍵詞的理解,文章的難點“彼得收獲的是什么”就迎刃而解了。
四、從結構切入,理清脈絡條理
每篇文章的結構都有一定的規(guī)律。幫助學生理清文章思路,以線串珠,抽絲剝繭是我們常用的方法。經過研究,小學階段的文章結構大致如下:按照一定的時間排列,按照一定的地點排列,按照事情發(fā)展的順序排列,按照事物的幾個方面排列……我們在教學時根據每篇文章不同的結構特點,順藤摸瓜,很快就能理清思路,掌握文章的內容了。例如,教學《黃果樹瀑布》《趵突泉》這樣的游記散文時,我們可以先要求學生畫出文中表示地點的詞語,然后再去那里領略美麗的景色。學生很快就掌握了移步換景的相關內容。這樣就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五、從共同點切入,加強知識整合
語文新課標指出:“教師是學習活動的引導者和組織者,應創(chuàng)造性地理解和使用教材。”在學生選擇學習內容不夠到位的時候,教師要引導學生處理好點與面的關系。在平時的教學中,我們要善于發(fā)現各知識間內在的聯系,并根據各知識點共同的地方將教學內容進行整合。例如,蘇教版第五冊的單元練習六的“讀讀背背”部分,要求學生背誦成語:“忍辱負重,發(fā)憤圖強,救亡圖存,報仇雪恨……”這些成語與本單元《臥薪嘗膽》課文有著密切的聯系。我教學完《臥薪嘗膽》后,就要求學生用練習中的成語評價勾踐。這樣處理既理解運用了成語,又升華了越王勾踐的人格魅力。再如,《石頭書》《軍神》中人物對話非常多,人物語言表現形式豐富。我由此切入,教給學生理解描寫語言的幾種不同表現形式,如提示語在前的,提示語在中間的,提示語在后的,提示語省略的;同時,要求學生在口語交際《小小展銷會》中練習運用。這樣經過長期的整合訓練,學生會對某一個點、面的知識理解透徹,掌握牢固,學得輕松快樂。
教學有法,教無定法,貴在得法。具體課文如何找準切入點,還有許多妙法,如從實物切入、從插圖切入等,不能一一去說??傊?,打破單一的老套的教學模式,創(chuàng)造性地進行探索,找準切入口,直奔重點難點,可使課堂教學思路清晰,不蔓不枝,有效地完成教學任務,大大地提高我們閱讀教學的有效性。
(責編 韋 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