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占國
翻譯文言文,就是用現(xiàn)代漢語的詞匯和語法翻譯所文言語句,做到文通字順,簡明規(guī)范,暢達流利。為了保證試題的區(qū)分度和閱卷標準的統(tǒng)一度,命題人往往選擇那些帶有重要的語法現(xiàn)象的文言文句讓考生翻譯,并將其作為高考閱卷的采分點。這些語法現(xiàn)象可歸為兩大類:一類是積累性的——實詞方面的通假字、重要實詞、一詞多義、古今異義,以及虛詞方面的重要虛詞、固定結構;一類是規(guī)律性的——詞類活用和各類句式。
從歷年高考的作答情況看,為數(shù)不少的考生容易出現(xiàn)并且易造成失分的錯誤主要有三種:一是脫離語境,誤譯詞語;二是以今測古,替代不當;三是粗釋大意,遺漏要點。為此,考生必須將上述內容列為復習重點,注意字詞和句子的關系,并加以重點強化和靈活把握。不擅翻譯的學生更應該把“取法于課內,鞏固積累于課外”作為備考的基本原則,因為這是考生準確翻譯句子的必備條件。
翻譯句子題要堅持“三步走”:讀—譯—驗。
一、讀——聯(lián)想所學,通讀全文
首先,要讀懂讀通,能概括其主要內容或含義;其次,要正確理解句子之間、分句之間的邏輯關系;最后,要理解語句的深層含義或在文中所起的作用。
(一)閱讀時要注意句子的停斷。
如:“鄒忌諷/齊王納諫”,不能讀作“鄒忌諷齊王/納諫”。
(二)要留意句中的專用名詞,細心體會。
如稱謂、地名、國名、典章制度等,不要錯讀導致誤解。
(三)要注意古今異義現(xiàn)象,勿將兩個單音詞誤作一雙音節(jié)詞理解。
如“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其/實漢賊也”等。
(四)要體會古今語言的語法差別。
特別是文言文的特殊句式和詞類活用,如倒裝句、被動句及使動、意動用法等。
平時復習,遇到不懂的字詞,要養(yǎng)成查工具書的習慣。查閱工具書時,要注意詞的義項選擇。
二、譯——直譯為主,意譯為輔
文言文翻譯要考慮采分點的問題,就必須堅持直譯為主、意譯為輔的翻譯原則,“大智若愚,大巧若拙”。這樣,原文字字有落實,譯文字字有根據(jù),得分必高。
(一)直譯。
1.直譯的原則:嚴格按照原文字句進行,盡量保持原文用詞造句的特點,力求表達方式和原文一致。
2.直譯的方法:“對、留、換、刪、補、調”。
(1)“對”,字字落實。嚴格按照原文的詞義、詞序和句式,逐字逐句,把文言句翻譯成現(xiàn)代白話句,盡量把原文的單音詞對應譯為現(xiàn)代漢語的雙音詞。例如:“家居,非事未嘗入州城。語及時事,輒顰蹙不答”(2013年高考全國卷新課標卷Ⅰ《馬文升傳》),可譯為“在家閑居,無事從不到州城去。說到當時政事,總是皺著眉頭不回答”。對譯時多選用與文言實詞相對應的、有共同語素的雙音節(jié)詞。
(2)“補”,補足成分。我們要翻譯的句子會有此處省略N字的情況,必須增補省略句中被省略、而今天又不應省略的部分。例如:“一鼓作氣,再而衰,三而竭”(《曹劌論戰(zhàn)》)可譯為“(第)一(次)擊鼓,(士兵們)鼓足勇氣,(第)二(次)擊鼓,(士兵們的勇氣)就衰減了,(第)三(次)擊鼓,(士兵們的勇氣)就竭盡了”。
(3)“換”,以白換文。用現(xiàn)代漢語相應的詞句替換原文詞句。主要是替換那些不宜用對譯法翻譯的文言詞語。例如:“(盧)循晨造南津,命三軍入城乃食”(2013年高考全國大綱卷《杜慧度傳》)中的“造、乃、食”就不便對譯,就用替換法譯為“盧循清晨到達南津,命令三軍攻入城中才能吃飯”。
(4)“留”,保留名號。就是要保留原文某些不必翻譯的詞。某些專用名詞,如人名、地名、官名、物名、國號、年號等,可以保留不譯。
(5)“刪”,省去不譯。對于在句子中只起協(xié)調音節(jié)作用的詞語(如發(fā)語詞、音節(jié)助詞、語氣詞等),和只有語法功能而無實際含義的詞語(如結構助詞、某些連詞等),在翻譯時就應刪去。另外,偏義復詞在翻譯時也應把不表意的一個詞刪掉,如“所以遣將守關者,備他盜之出入與非常也”中的“出”應在翻譯時刪掉。
(6)“調”,調順語序。文言倒裝句的語序務必調整,如“會元遺脫脫征餉,脅王以危言”(2010年全國卷一)中,“脅王以危言”是倒裝句中的介詞結構后置句,這句應譯為“拿嚇人的話威脅梁王”。再有,古人一句兩斷的句子需要調整語序。如“館陶眾庶,合境悲泣”(2009年全國卷一),應翻譯為“館陶縣整個境內的百姓都悲哭”。
(二)意譯。
如果語句難以直譯,就遵循原文的意思予以意譯。但仍須堅持直譯為主、意譯為輔的原則,需要意譯的情況有如下幾種。
1.處理某些詞語的詞典意義或典故意義,要意譯。當詞語的詞典意義和這個詞的語境意義有相當距離時,就不能用詞典意義簡單替換,而應該意譯。例如“臣生當隕首,死當結草”(李密《陳情表》)就需要意譯為“我活著應當不惜肝腦涂地,死了也要報恩”。
2.處理一些修辭格,一般要意譯。例如:“汝爝火余燼,敢與日月爭明邪!”(2010年全國卷一)中的“爝火余燼”、“與日月爭明”是比喻,翻譯時就要意譯為“你們(元朝)就像火把將要燒完,怎么敢和太陽月亮(一樣的明朝)爭奪光明”。
3.處理一些特殊句子,要用意譯。例如:“漢之為漢,幾四十年矣”(《論積貯疏》)把“漢之為漢”譯為“漢朝成為漢朝”或“漢朝建立漢朝”都講不通,如果意譯為“漢朝建立政權以來”就通順了。
三、驗——“信”與“達”
譯文要準確、通順,就要講究規(guī)范,符合“信、達、雅”的前兩個標準。所謂“信”,就是忠實于原文,不誤譯,不漏譯,不增譯;“達”就是無語病,通順明白,符合現(xiàn)代漢語的表達要求和習慣。
具體來說,翻譯句子應對關鍵詞語提出較高要求:“字不離詞,詞不離句,句不離篇”。統(tǒng)計近幾年的考題,關鍵詞語主要是以下幾類:一是古今異義的詞語,二是有詞類活用的詞語,三是表現(xiàn)句間關系的虛詞,四是復音詞。例如,2013年高考安徽卷的翻譯句子題考查了古今異義詞“中國”,新課標卷Ⅰ考查了復音詞“耆碩”、“顰蹙”。由此可見,要準確翻譯關鍵詞語,必須帶回文本,聯(lián)系語境。
以上所講的翻譯技巧,來源于也應用于平時復習中,否則,什么妙招都是浮云。如果學生堅持“取法于課內,鞏固積累于課外”的備考原則,考試時就必能做好文言文翻譯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