閆亞東
我從事小學信息技術教學工作多年,總結了一些關于如何在“小學進行有效的信息技術課堂教學”的成熟的做法,在此和同仁一起探討。
1.課前精心準備課件
小學信息技術的課程內(nèi)容以Windows畫圖、Office辦公軟件為主,這些內(nèi)容基本操作不難,學生易于掌握,興趣濃厚,但如果教材內(nèi)容組織不好,就容易引起課堂秩序混亂,影響學生對信息技術課的興趣。老師課前要仔細研讀課文,最好精心制作實用的課件。
以Windows畫圖教學為例:畫圖程序的主要內(nèi)容包括十幾個繪圖工具的使用方法,菜單中的一些命令,如果只是向學生演示這些工具的基本操作,一般一兩節(jié)課學生就學會了,但要讓他們運用到實踐中,卻往往創(chuàng)作不出好的作品。課上學生會打開畫圖亂畫幾下,就做別的事,面對五六十個學生,教師看在眼里,急在心頭。我在畫圖教學中,先選擇幾幅優(yōu)美的畫圖作品讓學生欣賞,再選擇一幅講解,讓學生以此創(chuàng)作,每節(jié)涉及兩三個知識點。部分學生能完成學習內(nèi)容,我仔細思考:為什么其他學生不能完成呢?教師講解完一幅作品時,學生看在眼里,但能全部記在腦中嗎?我積累平時所學,制作了一個軟件,此軟件可以顯示一幅Windows畫圖作品,不同于直接打開作品的是:用我制作的這個軟件,作品可以始終顯示在桌面頂端,不會因為學生打開了畫圖程序,而使剛才展示的作品被遮蔽。當我們每打開新的程序時,都會遮蔽先前打開的程序窗口,我的這個軟件就避免了這一點,課堂上每臺學生機都能打開此軟件,就如始終打開了一塊小黑板,可以一邊看一邊創(chuàng)作,這樣彌補了教師在教師機上利用電子教室進行屏幕廣播后學生記不住、不會操作的不足。
2.巧設“導語”
小學生好動、好奇、好玩,要讓他們愛上信息技術課,巧設“導語”是關鍵。良好的開端是奠定一節(jié)課成功的基礎,設計出能夠“經(jīng)常”引發(fā)學生好奇心和產(chǎn)生興趣的導語導入新課,可以喚起學生的學習熱情,縮短學生同教材的距離。
可以采用“亮點”導入:把一堂課中最能吸引學生的內(nèi)容作為開場白,引起學生的高度注意,激發(fā)學生往下學的興趣;可以采用“游戲”導入:游戲對充滿好奇心的孩子有很強的吸引力,讓學生在游戲中發(fā)現(xiàn)問題、提出問題,逐漸進入學習狀態(tài);可以采用“課件”導入:通過文字、聲音、視頻、動畫等多媒體技術,讓學生在視覺、聽覺上感受新鮮的刺激,激發(fā)學生的求知欲,教師就可以順水推舟,將學生帶入知識的海洋。
3.多樣“互動”
小學信息技術課是一門新學科,課上來了一位新朋友——電腦。有了這位新朋友的幫助,傳統(tǒng)課堂中單純的師生面對面互動變成了三方位互動:師生互動、人機互動、生生互動。
有了“網(wǎng)絡”這位朋友的加入,師生互動超越了時間(課內(nèi)、課外)和空間(課堂上、課堂外)的限制:學生可以在網(wǎng)絡上通過BBS論壇、E-mail、聊天室等網(wǎng)絡協(xié)作學習系統(tǒng)與教師同步或異步交流,教師也可以在網(wǎng)絡上發(fā)布信息、參與學生討論、答疑解惑、個別化輔導等。
信息技術課多樣的互動方式,有利于教師順利完成教學任務;有利于消除學生對教師的敬畏心理,增強師生交流;有利于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讓學生“學而不?!?。
4.堅持分類原則、因材施教
由于學生個體的信息技術素養(yǎng)不同,在教學中要堅持分類施教,分類輔導。我根據(jù)學生的基礎和知識水平、愛好分組,把各組學生分成A、B、C三個小組,讓基礎好的學生做組長,負責帶動和組織本小組的其他同學,這樣其他基礎差的學生在基礎較好的學生的帶領下,成了積極參與者。在上機實習時,對各小組學生提出不同要求,請A小組學生做C小組學生的小老師,做到人人有長進,個個有提高,同時減輕教師的負擔,使分類輔導成為可能。在課程安排中,注意從活動的內(nèi)容上,從一般學生和優(yōu)秀學生的培養(yǎng)上,盡力分別對待,對于優(yōu)秀學生作品及行為,教師做深化指導,提高其學習層次,對較差的學生耐心輔導,保護其學習積極性。
5.給學生提供勤動手多訓練的機會
信息技術是一門知識性與技能性相結合的工具課程。技能是最重要的,理論知識是技能的基礎,技能是理論知識的目的。只掌握知識沒有技能,就如同紙上談兵。把所學深入到自身,必須親身實踐,動手操作。我們要把培養(yǎng)信息技術的基礎操作技能作為主要任務,而動手去實踐操作是達到這一目的的基本方法。在指導學生學習的過程中,應提倡他們敢動手,勤動手。從最基本的指法到各種軟件的應用,只要能堅持練習的話,速度和質量就會有很大的提高,學生可在不斷地練習和實踐中逐漸形成技能。動手還能增強學生的自信心,這是學習過程中的巨大動力,這種動力將極大地推動學生掌握信息技術。
6.教師要進行適時評價
在教學中,可以適時對學生進行評價,不應該到了期末給學生一個總的評價結果,不分析原因,不考慮過程,只是按這個學生本學期的大概表現(xiàn)給予一個定論,這不僅不利于教師掌握學生的發(fā)展情況,對學生來說也是極不公平的。我在每課或者每一單元的信息知識檢測中,如果有同學一次沒有完成相應的任務或者做得不好,就再給他一次或者兩次機會,最后以做得最好的一次為準。當學生在制作課堂要求的作品時,沒有做好,或老師給他打的成績他不滿意,此時老師就應該再給他一次機會,根據(jù)好的一次再確定該學生的成績,這樣就可以調動學生的積極性。
例如學生作業(yè)主要指的是學生的作品,包括電腦小報、PowerPoint幻燈片制作、網(wǎng)頁制作、Flash動畫制作等,如果學生課堂上能完成,教師就應在課堂上及時對學生的作品進行指導評價,對發(fā)現(xiàn)的共性和個性問題,適時給學生進行講評和指點。在講評和指點的過程中,教師首先應對學生的思維和認識進行積極肯定,在此基礎上加以引導和點撥,讓學生感受到“我能行,但還需努力”,對優(yōu)秀作品進行及時展示。值得注意的是,教師給學生打上的“等級”應該是鼓勵性的,對學生的“錯誤”應該是“寬容”的??傊處煈搹膸椭叩慕嵌仍u價學生的作品,從鼓勵者的角度給予“評語”,讓學生覺得這既是鼓勵,更是鞭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