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晴
【中圖分類號】G632
葉圣陶先生說過:“語文教材無非是個例子,憑這個例子要使學生能夠舉一反三,練成閱讀和作文的熟練技能……”筆者想借助蘇教版九年級上冊第六單元《綠》一課的教學具體說說如何依托“教材”這個“例子”進行學習方法的滲透的。
一、例子的“坐標系定位”特征
《綠》是朱自清的一篇美文。一位老師將《綠》定位為“名篇”,并且按照傳統(tǒng)的方法來講讀這篇課文,從對綠的導入,到作者及其作品的簡介,然后是寫作層次的梳理,再對描寫“綠”的賞析。只不過,當《綠》這篇文章選入教材的時候,已有不同。那這篇文章做什么用?這篇文章怎么教?筆者以為,本課定位于學習“批注閱讀法”的“用件”更為合理。何為批注式閱讀?
[教學片斷一]:以“用什么”為著眼點,感知“批注法”
師:我們以前都知道在讀書的時候要動筆,你說動筆是做什么呢?
生:動筆就是標出自己喜歡的句子。
師:這就是批注讀書法。我們先將《綠》這篇課文的一二小節(jié)進行批注,用自己已經(jīng)掌握的一些符號。
師:打開課文,請說說你圈畫了哪些文字句段,和課文中有什么同或不同的?
生:我和課文一樣,標出了“驚詫”這個詞,這是作者的感受。
師:好的,能將詞語、注音標劃出來的,這叫作基礎(chǔ)性批注。在預習和整體感知課文的時候,我們都可以做這樣簡單的批注工作
師:有疑問就要提出來,正所謂“疑為學之始”。這可以成為“疑問式批注”。
……
《綠》這篇文章被安置在蘇教版九年級上冊第六單元第一篇,從此處可見其“坐標系特征”。九年級上冊的各單元主題全部為“學會讀書”,第六個是讀書動筆。看九年級上冊的教材編排,編者意圖是要學生在義務(wù)教育階段的九年級,重在學會學習,掌握學習方法為主。在給出的《綠》的一二小節(jié),學生自由地對文本進行了批注閱讀,并且提出了自己的很多看法,在隨文批注并講述的過程中,老師進行引領(lǐng)分類,將批注的類型和層次逐漸滲透給學生,并使之明晰,相較于原來混沌一鍋的圈圈劃劃說說有了一定的提升??偟膩碚f,批注式閱讀,是一種研究性閱讀,是一種以主動探究為核心的閱讀實踐活動,是一個動態(tài)的思維過程。
二、例子的“典范示例”引領(lǐng)
批注閱讀是遵循閱讀是學生個性化行為,不以教師的分析代替學生的實踐。批注,是作為放手最好的活動支撐?!毒G》是一篇“讀書動筆示例”的典范。批注式閱讀要求學生在自主閱讀時,對文章的語言進行感知,對文章的思想感情、表現(xiàn)手法、重點語句,在思考、分析、比較歸納的基礎(chǔ)上,用線條、符號或簡潔的文字加以標注。
[教學片斷二]:以“怎么用”為突破點,獲悉“圈點法”
小組一:我們組尋找空心點“?!?,發(fā)現(xiàn)全文有多處,如“驚詫、綠、花花花花、踞、飛花碎玉、追捉、醉人、處女、明油”等詞語都用了這個符號。
師:你們得出什么結(jié)論了嗎?
生:關(guān)鍵性的詞語就需要運用“?!眮順俗?,這樣顯得很分明,也與“______”做區(qū)別。
小組二:我們組發(fā)現(xiàn)“我驚詫于梅雨潭的綠了?!薄吧n鷹展著翼翅浮在天宇”“我們開始追捉她那離合的神光”,對于這類表示總括或者十分重要的句子,就用“______”劃出來。
“批注式閱讀”是有源頭可循的,正所謂“不動筆墨不讀書”,也可以稱之為“圈點批注法”。毛主席每閱讀一本書,一篇文章,都在重要的地方劃上圈、杠、點等符號,在書眉和空白的地方寫上許多批語。還把書、文中精當?shù)牡胤秸浵聛黼S時寫下讀書筆記或心得。毛主席所藏的書中,朱墨紛呈,批語、圈點、勾畫滿書,直線、曲線、雙直線、三直絲、雙圈、三圈、叉等符號比比皆是。譬如“~~~”浪線(也叫曲線)劃在文章精辟和重要的語句下面,“○○○○”圈,標在文章的難詞下面,“——”直線,標在文章中需要著重領(lǐng)會加深記憶、理解的語句下面,“?”疑問號,用在有疑問的語句末尾,“‖”“/”分開號,用來劃分段落與層次。
《綠》也做了極好的典范示例,可帶領(lǐng)孩子一起學習其標記方法。閱讀時在文中空白處對文章進行批評和注解,可幫助自己掌握書中的內(nèi)容??偟膩碚f,批注是我國文學鑒賞和批評的重要形式和傳統(tǒng)的讀書方法,它直入文本、少有迂回,多是些切中肯綮的短詞斷句,是閱讀者自身感受的筆錄,體現(xiàn)著閱讀者別樣的眼光和情懷。總而言之,這是我們需要進一步了解并使用的。
三、例子的立體深入思考
《綠》作為一個“例子”,如果僅僅只是范例符號那就太可惜了。如前一位老師,將其處理為定篇一樣,《綠》這篇文章句句可值得咀嚼。值得我們思考的是,為什么會在以上這些地方用不同符號表達出賞析者的觀點呢?其符號中又有著怎樣的“密碼”可解?讀書動筆并不僅僅是動了筆,其實還動了腦,動了心,有了更深入更立體的思考。我們還可以通過本文的引導,讓學生在符號學習中認識批注思維的表達方法,進而深入地體會到了潛心會本的重要意義,進而潛移默化地提升自己“讀書動筆”的能力。
[教學片斷三]:以“為何這樣用”為質(zhì)疑點,提升“讀書動筆法”
師:咱們以“?”為切入口,可以提出你的疑問。
生1:為什么解讀者會在“據(jù)說”這個詞旁邊打上一個“?”呢?
生2:讀文的人可能覺得可以去掉吧。
師:你覺得“據(jù)說”這個詞可以去掉嗎?
生:我覺得不能去,因為作者不確定梅雨潭是因為落花像梅花而得名的。所以,只能用“據(jù)說”,顯得比較科學。
師:看來你已經(jīng)完全能理解作者的意圖了,并且你也能回答這篇文章的批注者了。同樣,在這篇文章中還有好幾處是打了“?”的,你可以繼續(xù)批注嗎?
生1:我也會在“女兒綠”這兒打一個“?”,為什么“叫你女兒綠”呢?
批注閱讀其實是思維的書面表達。在這個過程中,學生可以根據(jù)閱讀的主題,結(jié)合自身的特點,主動地運用已有的生活經(jīng)驗和知識儲備,設(shè)身處地地與文本進行廣泛的、深入的、全方位的直接對話,從各個方面對文本進行理解、感悟、闡釋、發(fā)現(xiàn)和點評,并直接在文章中圈點勾畫。批注就是注明自己思維的軌跡,打上自己認識的烙印,表達自己的實現(xiàn)感情,從而獲得自我發(fā)展的過程。
“教材無非是個例子”,在教學中,作為教師我們應(yīng)該要有將文本正確“定位”的意識。尤其是像《綠》這樣一篇經(jīng)典文本,立在教材中的位置如同一個坐標系,編者賦予它一定的價值和意義。教者應(yīng)當引導學生把注意力放到體察、領(lǐng)悟“例子”的個性特征,吸納“例子”的最大效用,以“例子”為橋梁實行遷移和變通,讓教材這個“例子”成為提高學生讀書能力的橋梁?!毒G》就不僅僅是一篇經(jīng)典文本,更是本單元“讀書動筆”的典型范例,引導學生提升批注式閱讀的習慣,可以使閱讀由被動閱讀變?yōu)橹鲃娱喿x,成為一種有思考的閱讀,有深度的閱讀,有個性的閱讀,更是一種快樂的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