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峰
灸法是利用艾絨,以火點燃后在人體的相應部位或輸穴上進行孺灼,使熱力透入肌膚,從而發(fā)揮溫通經(jīng)絡、行氣活血、逐寒散結(jié)、回陽救逆等作用。灸法不僅能治療多種疾病,而且對中老年的防病保健具有特殊功效,據(jù)大量臨床觀察表明,常灸足三里、關元、腎俞、膏肓等穴,可以明顯提高免疫、泌尿、內(nèi)分泌、心血管等系統(tǒng)功能,對防治各種疼痛,增強體質(zhì),改善衰老癥狀都有良好作用。
灸法操作簡便、經(jīng)濟安全,許多穴位和部位都可以自療,是中老年人進行身體保健的一種行之有效的好方法。
灸法的材料
灸的主要材料是艾。艾屬菊科植物,性溫,味辛,氣味芳香。《本草正》說:“艾葉,能通十二經(jīng)……善于溫中,逐冷,行血中之氣,氣中之滯?!?/p>
艾葉有芳香氣味,在夏季采摘,將其干燥后搗研除去根莖,撕去葉絡使其柔軟如絨,故又稱艾絨。艾絨以存放陳久者為佳,《孟子》說:“七年之病,求三年之艾?!钡谫A藏期間,必須保持干燥,防止蟲蛀、霉爛變質(zhì)等。
艾條的制法是:取艾絨約24克,平鋪在26厘米長、20厘米寬,質(zhì)地柔軟而又易燃的薄紙上,將其卷成直徑約1.5厘米的圓柱體,越緊越好,卷緊后用膠水封口而成。
灸法的作用
由于艾葉是作灸的原料,能通行十二經(jīng),溫中逐寒,調(diào)和氣血,故可治療以下之證:
(1)溫經(jīng)通絡:可治療風寒濕疼痛、麻木、無力等。
(2)消淤散結(jié):可治療氣血瘀阻之半身不遂、乳癰、經(jīng)閉及瘰疬(淋巴結(jié)結(jié)核)、疔瘡、凍瘡(初起)等證。
(3)溫補氣血:可治療病后或老年體虛,氣血不足之貧血、乏力、眩暈肢麻等證。
(4)升陽益氣:可治療陽氣不固或下陷之脫證、亡陽證或四肢厥冷、久泄久痢、脫肛、臟腑下垂、虛喘氣促、畏寒肢冷、或陽痿遺精等證。
(5)防病保健:選擇有補益作用的輸穴施灸,有調(diào)整陰陽、補氣和血、固腎、健脾、強心、益胃等功效,經(jīng)常堅持可強身健體、防病祛病并有抗老防衰、延年益壽作用。
常用保健穴位
關元
位置:腹部,前正中線上,臍下3寸(約4橫指)。
功效:培腎固本,調(diào)氣回陽,通調(diào)沖任,溫補氣血。
適應證:遺尿、遺精、陽痿早泄、小便頻數(shù)、腰腹冷痛、疝氣、月經(jīng)不調(diào)、帶下量多、中風脫證、急慢性腎炎等。
時間:灸10~15分鐘。
氣海
本穴有強壯作用,為保健要穴。
位置:腹部,前正中線上,臍下1.5寸(約2橫指)。
功效:調(diào)理氣機,補虛固本。
適應證:小腹或脹或痛、遺尿、遺精、疝氣、瀉痢、月經(jīng)不調(diào)、中風脫證、胃脘痛、腹脹滿、繞臍絞痛、小便不利、虛羸喘促等。
時間:灸10~30分鐘。
下脘
位置:前正中線,臍上2寸(約3橫指)。
功效:健脾和胃,消食化滯。
適應證:腸鳴、腹痛、飲食不化、脾胃虛弱、嘔吐反胃、痞塊等。
時間:灸10~30分鐘。
命門
位置:第二腰椎棘突下(兩側(cè)肋弓下緣連線之中點)。
功效:培元補腎、固精壯陽,強利腰脊。
適應證:腰痛、陽痿、遺精、泄瀉、帶下、頭痛、耳鳴、神經(jīng)衰弱等。
時間:灸10~30分鐘。
百會
位置:頭頂,發(fā)際兩側(cè)耳廓尖連線之中點。
功效:滑熱開竅,健腦寧神,回阻固脫。
適應證:頭痛目眩、鼻塞、耳鳴、中風、失語、脫肛、陰挺、子宮脫垂、夜尿頻多等。
時間:灸5~10分鐘。
足三里
本穴為全身性強壯穴位。
位置:膝下約3寸(4橫指),距脛骨前緣外側(cè)1橫指處取穴,脛骨前肌上。
功效:健脾和胃,調(diào)補氣血,防病祛邪,扶正培元。
適應證:胃痛、腹痛、腹泄等消化系統(tǒng)疾病及貧血、下肢癱瘓、膝關節(jié)疾病、神經(jīng)衰弱等。
時間:灸15~20分鐘。
風門
灸此穴可預防傷風感冒。
位置:背上部,當?shù)诙?、三胸椎棘突之間凹陷處外側(cè)1.5寸(2橫指)。坐位取穴。
功效:宣肺解表,清熱和營,祛風通絡。
適應證:傷風咳嗽、頭痛項強、腰背痛、痹證、哮喘等。
時間:灸10~30分鐘。
腎俞
位置:背部第二腰椎棘突下,旁開1.5寸(平命門穴旁開2橫指處取穴)。
功效:強腰補腎,祛寒利水,醒腦明目。
適應證:遺精、陽痿、遺尿、月經(jīng)不調(diào),白帶過多、腰痛、目昏、耳鳴、耳聾,虛勞、水腫、腳膝拘急、冷痹不伸等。
時間:灸10~30分鐘。
膏肓
位置:在背上部,第四胸椎棘突下,旁開3寸(4橫指)。
功效:益氣補虛,宣肺健脾,調(diào)和營衛(wèi)。
適應證:脾胃虛弱、四肢倦怠、氣喘咳嗽、遺精健忘、噎嗝反胃、夜間多夢、胸背發(fā)涼等。
時間:灸10~15分鐘。
風市
位置:大腿外側(cè)中央,直立垂手時,中指尖所指處定穴。
功效:通經(jīng)活絡,強壯筋骨,祛風散寒。
適應證:腰腿酸痛、下肢痿痹、中風癱瘓、麻木、癤腫等。
時間:灸10~20分鐘。
>>相關鏈接
施灸的注意事項
1.操作時可用手指輕輕搔揉施灸部的皮膚,以測知局部受熱程度,同時應防止身體擺動,事先安排好體位,以免引起灼傷。
2.操作順序一般宜先上后下,先背后腹。
3.凡過饑、過飽、酒醉之時不宜施灸。
4.顏面及五官區(qū)域,大血管及黏膜附近不宜施灸。
5.灸法主要適用陰、寒、里、虛諸證,凡實證、熱證或陰虛內(nèi)熱,或脈見弦大或洪數(shù)者如各種急性熱病、高血壓、肺結(jié)核等均不宜施灸。
6.如施灸時不慎致使皮膚灼出小泡,可不必刺破,只需用龍膽紫藥水涂抹,待其自行吸收。如水泡過大,經(jīng)局部消毒后用注射器刺入水泡根部,將泡內(nèi)液體抽出,外敷燙傷膏,并蓋上消毒紗布,以防感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