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軍
“已聽寫三遍”“已背誦”“已預習”……自從孩子上了小學,家長每日在孩子作業(yè)本上例行“簽字”已經(jīng)成為一種常態(tài)。然而近日北京市的昌平城關小學、朝陽白家莊小學、農(nóng)科院附小、北京小學豐臺萬年花城分校等部分小學卻開始實行家庭作業(yè)“家長免簽”。校方管理者稱,此舉旨在減輕家長負擔,增強學生自主管理能力,但一部分家長和老師對此存有異議。(3月23日《北京青年報》)
長期以來,“讓家長簽字”已經(jīng)成為一種“教育慣性”。不單是家庭作業(yè),平時的測試卷、成績單、社會實踐表等,一般都設置有“家長簽字”一環(huán)。從家校合作的角度來說,“家長簽字”的方式對于督促孩子學習具有積極的意義。但是,這樣的方式也存在一些弊端。
一是會弱化孩子獨立自主學習的能力。以簽字的形式督促孩子學習,其實帶著濃厚的壓制意味,實際上是對孩子不尊重、不信任的表現(xiàn),是典型的“嚴于管教、疏于引導”,很容易給孩子造成“爸媽要我學”的潛意識。這樣的意識一旦變成了習慣,孩子在沒有家長監(jiān)管的情況下,往往就容易偷懶、敷衍,甚至為逃避作業(yè)而模仿家長簽字。如此一來,反而走上了對抗學習、弄虛作假的彎路。
二是簽字容易流于形式。讓家長簽字,本意是家長在認真督促、指導孩子完成作業(yè),或者是在認真檢查了孩子作業(yè)后進行的一種認定,而不僅僅是簽上一個名字這么簡單。但如今社會工作壓力大,家長常常力不從心,尤其是對于許多農(nóng)民工家庭,督促孩子學習無疑會成為一種負擔,既然很多時候學校只要一個“簽名”,家長也難免有偷懶的心理,久之而久之,簽字也漸漸成為了一種形式。
三是“讓家長簽字”帶有功利主義色彩。這一點可以從某些老師和家長對此事的“反彈”中得到印證。北京市的這些小學實行“免簽”后,不少老師和家長都有較大意見,原因何在?對于教師而言,家長不督促孩子學習,孩子學習跟不上,拖了全班后腿,對教師的考評當然不利;對于家長而言,不簽字不習慣,一定要通過這種方式督促孩子學習,不能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因此,“簽字”不啻于為應試教育推波助瀾。
那么,“免簽”就能一改以上弊端了嗎?不能一概而論,還必須配之以更多的改革。
首先,“免簽”并不等于否定家校合作。相反,實行“免簽”后,還應該探索更為科學的家校合作方式,督促孩子養(yǎng)成良好的自學習慣。學校與家長必須形成共識,強調授之以“漁”,引導孩子學會自主學習。要加強老師、家長、學生的三方互動,鼓勵并引導孩子“自學自檢”,在“陪伴而非代替”的幫學、促學中發(fā)現(xiàn)不良學習習慣,及時對癥下藥,避免陋習成癖,最終幫助孩子樹立會學、好學的積極態(tài)度。
其次,大力實施減負,改變考評方式。布置過重的家庭作業(yè),有違減負精神,給學生、家長都造成了過重的壓力,從這點來說,還需大力推行素質教育,深入實施課程改革,做到作業(yè)在課堂上完成,改變考評方式,不僅以分數(shù)來考評學生。對于教師而言,學校同樣應該改變以班級分數(shù)考評教師的方式,要讓教師從分數(shù)中解放出來,以更積極的心態(tài)教育學生。
總之,作為一種教育改革嘗試,北京市的這些小學實行家庭作業(yè)“家長免簽”值得深思,也值得推廣。與其用“簽字”之類的刻板方式束縛孩子,不如持之以恒地關注孩子,探索更好的家校合作方式,共同教育引導孩子健康成長。
(責編 歐金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