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調查分析了國家二級重點保護珍稀植物格木在漳州市云霄縣的資源分布現(xiàn)狀,總結了現(xiàn)有格木資源的分布規(guī)律和分布特征。結果表明,人為毀林、缺乏有序保護和格木天然更新困難等因素是造成格木瀕危的主要原因。最終有針對性地提出了云霄縣格木保護的對策建議。
關鍵詞:格木;資源分布;保護現(xiàn)狀;保護對策;云霄縣
中圖分類號 S76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7-7731(2014)12-105-03
Abstract:Investigated and analysised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the national key protected rare plants Erythrophleum fordii in Yunxiao county of Zhangzhou city,and summarized the existing Erythrophleum fordii resources distribution.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human deforestation,lack of protection and Erythrophleum fordii natural regeneration factors were the mian cause of Erythrophleum fordii endangered. Finally,the researcher put forward the targeted concrete measures for the protection of the Erythrophleum fordii in Yunxiao county.
Key words:Erythrophleum fordii;Resource distribution;Conservation status;Protection countermeasure;Yuxiao county
格木又名赤葉木、斗登風,俗稱“鐵木”,屬豆科格木屬常綠喬木。格木屬在全世界約有15種,分布于亞洲東部、大洋洲北部和非洲的熱帶及亞熱帶地區(qū),我國僅有格木1種[1],主要分布于廣西、廣東、福建、臺灣等地[2],是我國二級重點保護的珍稀瀕危物種。格木的木材紋理直,干燥后不易收縮變形,耐腐蝕,是造船、橋梁、建筑、機械工業(yè)等行業(yè)的特等上好用材,可用于制造美觀、耐用的高級家俬;此處,其樹冠寬闊,樹形優(yōu)美,四季常青,為優(yōu)良的園林觀賞樹種。.
1 形態(tài)特征及生長習性
格木為常綠喬木,通常高約可達10m,有時可達30m[3]。喜溫暖、濕潤的氣候環(huán)境,一般分布于年平均氣溫21℃以上,年積溫7 500℃以上,年降雨量為1 500~2 000mm的地區(qū),多分布于海拔800m以下的丘陵地帶。幼苗幼樹不耐寒,常因霜凍而枯梢、甚至凍死,大樹耐寒性強。屬較喜光樹種,幼齡期對光照要求不高,中齡期生長需充足光照,否則生長不良。喜酸性、疏松肥沃的沖積壤土或輕粘土,對土壤及水肥條件的要求較為苛刻,在低山丘陵土壤濕潤、深厚、肥沃的山坡下部、山谷、溪邊,生長迅速;而在土壤干旱、瘦脊的山腰中上部生長不良。其生長中年較快,隨樹齡的增大漸趨緩慢。
2 云霄自然環(huán)境及格木資源情況
2.1 自然地理環(huán)境概況 云霄縣地理坐標為東經117°07′~117°31′,北緯23°45′~24°14′。境內有大小河流近20條,以漳江和官洋溪為主要河流,兩大河流境內流域面積達905.8km2。屬南亞熱帶海洋性季風氣候,年平均氣溫21.2℃,極端最高溫38.1℃,極端最低溫0.2℃;年均降雨量為1 863.1mm,年均日照時數(shù)為2 125.1h,年平均相對濕度為79%[4]。云霄的自然環(huán)境適合格木生長。
2.2 格木資源分布情況 格木屬云霄鄉(xiāng)土樹種,遍布云霄縣各個鄉(xiāng)鎮(zhèn),常與常綠闊葉樹種混生組成混交林或純林[5],但由于20世紀下半葉曾遭受大量砍伐,已近枯竭。近年來,在云霄縣政府、縣林業(yè)部門的大力保護下,現(xiàn)已發(fā)展有一定的數(shù)量,主要分布于海拔150m以下的丘陵地帶,而且多分布在山體中、下部,地形平緩開闊,光照充足,通風和排水條件好,土層厚的酸性壤土上?,F(xiàn)有天然林3hm2,分布在火田鎮(zhèn)高田村與圓峰村,為天然更新的格木純林(是我國南方地區(qū)較為罕見的天然格木純林);有人工種植林8.2hm2,主要分布于馬鋪鄉(xiāng)和下河鄉(xiāng);另有300多株的格木古樹及由多株格木組成的古樹群,分布在各個鄉(xiāng)鎮(zhèn)(表1、表2)。
2 存在問題
2.1 缺乏有序保護
2.1.1 人為砍伐加劇,使其母樹急劇減少 近年來,格木被列為國家二級保護植物,大規(guī)模破壞相對減少,但隨著我國對珍貴木材需求的增長,格木木材價格也增長較快,濫砍、濫伐現(xiàn)象逐漸嚴重。不僅伐取木材,而且將殘留根樁挖走作為雕刻工藝品之用,這嚴重影響到格木現(xiàn)存種群大小、后代的遺傳多樣性以及更新和生境的保護。
2.1.2 生境被破壞,使其天然分布區(qū)逐漸縮小 格木利用歷史較長,20世紀下半葉,格木天然林被大規(guī)模破壞,主要用于取柴燒炭、建筑和修路等。土地利用方式的改變對格木天然林破壞最為典型,使得格木賴以生存和更新的生境徹底破壞,恢復極為困難。調查發(fā)現(xiàn)有部分格木天然林地被開墾發(fā)展其他種植業(yè),至20世紀末,其天然分布區(qū)已消失20%。
2.2 自然原因使其難以更新
2.2.1 種子難以萌芽,使天然更新困難 格木種子外層裹有堅硬的膠狀物,吸水透氣能力差,未經處理的種子萌芽率很低,在野外天然情況下,能萌發(fā)的種子很少,導致難以天然更新。
2.2.2 易遭病蟲害危害,使幼苗難以生長 格木種子在自然條件下受到動物取食、腐爛等影響,能天然萌芽的種子不多。格木樹種一般天然分布的生境均較好,具有特殊的小生境條件要求,一旦生境被破壞后,種子的散布和存活率波動較大,導致種子更新困難。而能夠萌芽的種子由于生境條件的改變使幼苗的生長發(fā)育受到影響,格木樹種的苗期適應性較差,競爭能力不強,在環(huán)境條件變化較大的情況下,生長困難。格木苗期的主要病害為猝倒病,初期多在根莖部出現(xiàn)黃色水漬狀病斑,以后逐漸擴大直至整株壞死,壞死處有白色菌絲體,病株略有臭味[6]。主要害蟲是格木蛀梢蛾。危害幼樹,郁閉成林后則少受害。主要在牙梢產卵,孵化后幼蟲從葉腋蛀入幼芽髓心,上下蛀食,蛀口流出樹液和樹膠,被害枝梢上部干枯,致使幼樹難以長成大樹。endprint
2.2.3 對生境要求的特殊性,使其生長、生存困難 格木幼苗、幼樹不耐寒,常因霜凍而枯梢,甚至凍死,到大樹才較耐寒。格木是喜光的樹種,幼齡時期要耐陰遮,中齡期以后又需要充足的光照才能生長茂盛。喜低山丘陵土壤濕潤、深厚、肥沃的山坡下部、山谷、溪邊,對于土壤干旱、瘦脊的山腰中上部生長不良。格木對生境的特殊要求,導致其生長、生存困難。
3 對策建議
3.1 營建母樹林,保護資源 母樹承載著遺傳信息,即在世代之間進行傳遞,并不斷產生新的變異以適應環(huán)境壓力的變化,促進物種的進化。保護好多數(shù)母樹可避免格木種群因小種群近交而導致種群衰退,從而影響物種遺傳多樣性,導致物種適應能力下降,在未來面臨滅絕的危險。因此,應嚴禁砍伐母樹,營建母樹林,以保護該物種最大的自然基因庫。
3.2 營建繁育基地,多手段繁育種苗
3.2.1 建立采種基地,積極采集種子 采用新技術、新成果、新材料和先進設備建設科學化、集約化、規(guī)?;母衲静煞N基地,對于擴大本縣格木種質資源,快速發(fā)展速生鄉(xiāng)土格木樹種基地建設,可以有效解決云霄縣及周邊地區(qū)格木造林良種化的供需矛盾。云霄縣格木良種資源較為豐富,火田鎮(zhèn)高田村與圓峰村現(xiàn)有天然更新的格木中齡林純林2片,人工種植超過20hm2的格木林有8.2hm2,以及近300多株的格木古樹及由多株格木組成古樹群落。格木采種基地建設必須經過嚴格的人工選擇,要選擇遺傳品質較好的格木母樹,從而保證所生產的種子具有優(yōu)良的遺傳物質和較高的經濟價值;同時,采種基地的建設要具有一定的規(guī)模,面積要相對集中以便于集約管理,而且種子要產量高而且穩(wěn)定。
3.2.2 種子處理,精心育苗 主要用濃酸腐蝕籽外殼結合開水處理法。具體操作為:用濃度95%的硫酸拌干種子,腐蝕外殼5~10min,后用清水沖洗干凈,再用35~38℃溫水浸泡種子,將吸水膨脹的種子用清水反復沖洗,除去膠質,揀出后放在通風背光的地方催芽,當種子露出白色的胚根,即可播種。經處理并膨脹的種子,室內發(fā)芽率可達88%。
生產上選擇在3月下旬的“春分”至“清明”之間播種,這段時間寒流一次比一次減弱,氣溫漸漸回升,有利于種子萌發(fā)。一般采用營養(yǎng)袋育苗,具體操作為:采用具有質地細密疏松、富含營養(yǎng)、通透性好,具有一定保肥保水能力的營養(yǎng)土,將其裝至規(guī)格為12cm×15cm的營養(yǎng)袋中至袋口1cm處,每袋點播1粒種子,然后蓋一層營養(yǎng)土滿至袋口;播種后的營養(yǎng)袋排成約1m寬的畦狀,兩側培土,然后澆足水,大約5~10d種子出土,從出土長到10~12cm長出3~4片真葉大約40d,這階段要做好保溫(溫度保持在20~25℃),及芽苗的水、肥、光照管理工作;澆水時可用噴霧器噴水,高溫干旱天氣可澆水稍多些,陰雨天可少澆或不澆;小苗出土1個月后可薄施復合肥混合尿水,一般在下午4∶00時之后進行,并要噴少量清水清洗幼苗葉面,防治肥害燒苗;芽苗期要逐步延長光照時間,以提高苗木抗性和增加木質化;待苗高40~50cm即可種植。
3.3 適地種植,營建示范林 造林地宜選擇海拔600m以下低山、丘陵的中下坡和山谷地帶,也可在村邊零星地,以及土層深厚、肥沃、濕潤的酸性砂壤土或輕黏土,以生長五節(jié)芒、纖毛鴨嘴草為優(yōu)勢的草本群落的立地為好。為提高造林成活率和早期生長量,提倡用容器苗上山造林。在坡度平緩(20°以下)的地方可用全墾整地,在坡度較大的地方可帶墾或穴墾,穴墾規(guī)格50cm×50cm×35cm。造林初植的密度宜大,以培育通直的干材,可栽植2 500~3 000株/hm2,幼林郁閉后,視實際情況進行撫育間伐。格木可營造純林,也可與馬占相思、油桐、濕地松等混交,采用行間混交方法。幼樹較耐庇蔭,可選林地較肥沃的馬尾松或杉木疏林地或稀疏的闊葉樹次生林中,挖穴種植,營造異齡混交林。營造人工混交林,可相互促進生長,又能減少蛀梢螟的危害,促使格木形成良好干形,是理想的營造林方式。
3.4 加強示范林管護
3.4.1 幼林的病蟲害防治 (1)猝倒病。播種前對土壤進行消毒,用多菌靈(50%可濕性粉劑,下同)40g/m3拌土,或用40%的福爾馬林2.5g/L溶液澆淋;用多菌靈2g/L液浸種30min;用多菌靈2g/L,70%代森錳鋅1.43g/L,百菌清(70%可濕性粉劑)1.33g/L溶液噴灑苗木。每7d噴灑一次。(2)蛀梢蛾。用1g/L的氧化樂果液噴灑,每7d1次,連續(xù)噴灑4次;或者當幼蟲羽化為成蟲期間,用黑色燈誘殺成蟲;或在羽化期間俘獲一些雌蟲,關在鐵紗籠中以誘殺雄蟲。
3.4.2 建立自然保護小區(qū) 建立自然保護小區(qū)對保護云霄縣已近枯竭的格木資源是一個有效的方法。加強格木分布區(qū)的野外巡護,建立綜合檢測站,檢查哨卡,遏制盜采盜伐珍稀植物等違法行為;利用現(xiàn)代科技手段進行植物個體移植和種源繁殖;建立野生動植物管理機構,在分布區(qū)的邊界上,設立界樁、碑(牌)、圍欄、宣傳指示牌等,配足管理經費和管理人員;建立社區(qū)共管保護機制,促進全社會的共同參與,加強拯救工作,提高保護效率;在天然格木林保護小區(qū)嚴格實行封山育林,改善立地條件,促進格木生存生長環(huán)境的恢復;擴大云霄縣格木數(shù)量,增加格木群落面積,達到保護、拯救的目的。
參考文獻
[1]鄭萬鈞.中國樹木志[M].北京:中國林業(yè)出版社,1985:1 207-1 209.
[2]趙志剛.珍稀瀕危樹種格木保護生物學研究[D].北京:中國林業(yè)科學研究生所,2011.
[3]吳德鄰.中國植物志[M].北京:科學出版社,1988,39:117.
[4]陳綠青.云霄縣森林資源現(xiàn)狀及發(fā)展對策[J].林業(yè)勘察設計,2004(01):47-49.
[5]柳其文.格木母樹林建設探討[J].林業(yè)勘察設計,2005(1):158-160.
[6]李國新,何朝陽,黎穎鋒,等.格木的育苗技術[J].廣東林業(yè)科技,2003,19(2):51-52. (責編:張宏民)endprint
2.2.3 對生境要求的特殊性,使其生長、生存困難 格木幼苗、幼樹不耐寒,常因霜凍而枯梢,甚至凍死,到大樹才較耐寒。格木是喜光的樹種,幼齡時期要耐陰遮,中齡期以后又需要充足的光照才能生長茂盛。喜低山丘陵土壤濕潤、深厚、肥沃的山坡下部、山谷、溪邊,對于土壤干旱、瘦脊的山腰中上部生長不良。格木對生境的特殊要求,導致其生長、生存困難。
3 對策建議
3.1 營建母樹林,保護資源 母樹承載著遺傳信息,即在世代之間進行傳遞,并不斷產生新的變異以適應環(huán)境壓力的變化,促進物種的進化。保護好多數(shù)母樹可避免格木種群因小種群近交而導致種群衰退,從而影響物種遺傳多樣性,導致物種適應能力下降,在未來面臨滅絕的危險。因此,應嚴禁砍伐母樹,營建母樹林,以保護該物種最大的自然基因庫。
3.2 營建繁育基地,多手段繁育種苗
3.2.1 建立采種基地,積極采集種子 采用新技術、新成果、新材料和先進設備建設科學化、集約化、規(guī)?;母衲静煞N基地,對于擴大本縣格木種質資源,快速發(fā)展速生鄉(xiāng)土格木樹種基地建設,可以有效解決云霄縣及周邊地區(qū)格木造林良種化的供需矛盾。云霄縣格木良種資源較為豐富,火田鎮(zhèn)高田村與圓峰村現(xiàn)有天然更新的格木中齡林純林2片,人工種植超過20hm2的格木林有8.2hm2,以及近300多株的格木古樹及由多株格木組成古樹群落。格木采種基地建設必須經過嚴格的人工選擇,要選擇遺傳品質較好的格木母樹,從而保證所生產的種子具有優(yōu)良的遺傳物質和較高的經濟價值;同時,采種基地的建設要具有一定的規(guī)模,面積要相對集中以便于集約管理,而且種子要產量高而且穩(wěn)定。
3.2.2 種子處理,精心育苗 主要用濃酸腐蝕籽外殼結合開水處理法。具體操作為:用濃度95%的硫酸拌干種子,腐蝕外殼5~10min,后用清水沖洗干凈,再用35~38℃溫水浸泡種子,將吸水膨脹的種子用清水反復沖洗,除去膠質,揀出后放在通風背光的地方催芽,當種子露出白色的胚根,即可播種。經處理并膨脹的種子,室內發(fā)芽率可達88%。
生產上選擇在3月下旬的“春分”至“清明”之間播種,這段時間寒流一次比一次減弱,氣溫漸漸回升,有利于種子萌發(fā)。一般采用營養(yǎng)袋育苗,具體操作為:采用具有質地細密疏松、富含營養(yǎng)、通透性好,具有一定保肥保水能力的營養(yǎng)土,將其裝至規(guī)格為12cm×15cm的營養(yǎng)袋中至袋口1cm處,每袋點播1粒種子,然后蓋一層營養(yǎng)土滿至袋口;播種后的營養(yǎng)袋排成約1m寬的畦狀,兩側培土,然后澆足水,大約5~10d種子出土,從出土長到10~12cm長出3~4片真葉大約40d,這階段要做好保溫(溫度保持在20~25℃),及芽苗的水、肥、光照管理工作;澆水時可用噴霧器噴水,高溫干旱天氣可澆水稍多些,陰雨天可少澆或不澆;小苗出土1個月后可薄施復合肥混合尿水,一般在下午4∶00時之后進行,并要噴少量清水清洗幼苗葉面,防治肥害燒苗;芽苗期要逐步延長光照時間,以提高苗木抗性和增加木質化;待苗高40~50cm即可種植。
3.3 適地種植,營建示范林 造林地宜選擇海拔600m以下低山、丘陵的中下坡和山谷地帶,也可在村邊零星地,以及土層深厚、肥沃、濕潤的酸性砂壤土或輕黏土,以生長五節(jié)芒、纖毛鴨嘴草為優(yōu)勢的草本群落的立地為好。為提高造林成活率和早期生長量,提倡用容器苗上山造林。在坡度平緩(20°以下)的地方可用全墾整地,在坡度較大的地方可帶墾或穴墾,穴墾規(guī)格50cm×50cm×35cm。造林初植的密度宜大,以培育通直的干材,可栽植2 500~3 000株/hm2,幼林郁閉后,視實際情況進行撫育間伐。格木可營造純林,也可與馬占相思、油桐、濕地松等混交,采用行間混交方法。幼樹較耐庇蔭,可選林地較肥沃的馬尾松或杉木疏林地或稀疏的闊葉樹次生林中,挖穴種植,營造異齡混交林。營造人工混交林,可相互促進生長,又能減少蛀梢螟的危害,促使格木形成良好干形,是理想的營造林方式。
3.4 加強示范林管護
3.4.1 幼林的病蟲害防治 (1)猝倒病。播種前對土壤進行消毒,用多菌靈(50%可濕性粉劑,下同)40g/m3拌土,或用40%的福爾馬林2.5g/L溶液澆淋;用多菌靈2g/L液浸種30min;用多菌靈2g/L,70%代森錳鋅1.43g/L,百菌清(70%可濕性粉劑)1.33g/L溶液噴灑苗木。每7d噴灑一次。(2)蛀梢蛾。用1g/L的氧化樂果液噴灑,每7d1次,連續(xù)噴灑4次;或者當幼蟲羽化為成蟲期間,用黑色燈誘殺成蟲;或在羽化期間俘獲一些雌蟲,關在鐵紗籠中以誘殺雄蟲。
3.4.2 建立自然保護小區(qū) 建立自然保護小區(qū)對保護云霄縣已近枯竭的格木資源是一個有效的方法。加強格木分布區(qū)的野外巡護,建立綜合檢測站,檢查哨卡,遏制盜采盜伐珍稀植物等違法行為;利用現(xiàn)代科技手段進行植物個體移植和種源繁殖;建立野生動植物管理機構,在分布區(qū)的邊界上,設立界樁、碑(牌)、圍欄、宣傳指示牌等,配足管理經費和管理人員;建立社區(qū)共管保護機制,促進全社會的共同參與,加強拯救工作,提高保護效率;在天然格木林保護小區(qū)嚴格實行封山育林,改善立地條件,促進格木生存生長環(huán)境的恢復;擴大云霄縣格木數(shù)量,增加格木群落面積,達到保護、拯救的目的。
參考文獻
[1]鄭萬鈞.中國樹木志[M].北京:中國林業(yè)出版社,1985:1 207-1 209.
[2]趙志剛.珍稀瀕危樹種格木保護生物學研究[D].北京:中國林業(yè)科學研究生所,2011.
[3]吳德鄰.中國植物志[M].北京:科學出版社,1988,39:117.
[4]陳綠青.云霄縣森林資源現(xiàn)狀及發(fā)展對策[J].林業(yè)勘察設計,2004(01):47-49.
[5]柳其文.格木母樹林建設探討[J].林業(yè)勘察設計,2005(1):158-160.
[6]李國新,何朝陽,黎穎鋒,等.格木的育苗技術[J].廣東林業(yè)科技,2003,19(2):51-52. (責編:張宏民)endprint
2.2.3 對生境要求的特殊性,使其生長、生存困難 格木幼苗、幼樹不耐寒,常因霜凍而枯梢,甚至凍死,到大樹才較耐寒。格木是喜光的樹種,幼齡時期要耐陰遮,中齡期以后又需要充足的光照才能生長茂盛。喜低山丘陵土壤濕潤、深厚、肥沃的山坡下部、山谷、溪邊,對于土壤干旱、瘦脊的山腰中上部生長不良。格木對生境的特殊要求,導致其生長、生存困難。
3 對策建議
3.1 營建母樹林,保護資源 母樹承載著遺傳信息,即在世代之間進行傳遞,并不斷產生新的變異以適應環(huán)境壓力的變化,促進物種的進化。保護好多數(shù)母樹可避免格木種群因小種群近交而導致種群衰退,從而影響物種遺傳多樣性,導致物種適應能力下降,在未來面臨滅絕的危險。因此,應嚴禁砍伐母樹,營建母樹林,以保護該物種最大的自然基因庫。
3.2 營建繁育基地,多手段繁育種苗
3.2.1 建立采種基地,積極采集種子 采用新技術、新成果、新材料和先進設備建設科學化、集約化、規(guī)模化的格木采種基地,對于擴大本縣格木種質資源,快速發(fā)展速生鄉(xiāng)土格木樹種基地建設,可以有效解決云霄縣及周邊地區(qū)格木造林良種化的供需矛盾。云霄縣格木良種資源較為豐富,火田鎮(zhèn)高田村與圓峰村現(xiàn)有天然更新的格木中齡林純林2片,人工種植超過20hm2的格木林有8.2hm2,以及近300多株的格木古樹及由多株格木組成古樹群落。格木采種基地建設必須經過嚴格的人工選擇,要選擇遺傳品質較好的格木母樹,從而保證所生產的種子具有優(yōu)良的遺傳物質和較高的經濟價值;同時,采種基地的建設要具有一定的規(guī)模,面積要相對集中以便于集約管理,而且種子要產量高而且穩(wěn)定。
3.2.2 種子處理,精心育苗 主要用濃酸腐蝕籽外殼結合開水處理法。具體操作為:用濃度95%的硫酸拌干種子,腐蝕外殼5~10min,后用清水沖洗干凈,再用35~38℃溫水浸泡種子,將吸水膨脹的種子用清水反復沖洗,除去膠質,揀出后放在通風背光的地方催芽,當種子露出白色的胚根,即可播種。經處理并膨脹的種子,室內發(fā)芽率可達88%。
生產上選擇在3月下旬的“春分”至“清明”之間播種,這段時間寒流一次比一次減弱,氣溫漸漸回升,有利于種子萌發(fā)。一般采用營養(yǎng)袋育苗,具體操作為:采用具有質地細密疏松、富含營養(yǎng)、通透性好,具有一定保肥保水能力的營養(yǎng)土,將其裝至規(guī)格為12cm×15cm的營養(yǎng)袋中至袋口1cm處,每袋點播1粒種子,然后蓋一層營養(yǎng)土滿至袋口;播種后的營養(yǎng)袋排成約1m寬的畦狀,兩側培土,然后澆足水,大約5~10d種子出土,從出土長到10~12cm長出3~4片真葉大約40d,這階段要做好保溫(溫度保持在20~25℃),及芽苗的水、肥、光照管理工作;澆水時可用噴霧器噴水,高溫干旱天氣可澆水稍多些,陰雨天可少澆或不澆;小苗出土1個月后可薄施復合肥混合尿水,一般在下午4∶00時之后進行,并要噴少量清水清洗幼苗葉面,防治肥害燒苗;芽苗期要逐步延長光照時間,以提高苗木抗性和增加木質化;待苗高40~50cm即可種植。
3.3 適地種植,營建示范林 造林地宜選擇海拔600m以下低山、丘陵的中下坡和山谷地帶,也可在村邊零星地,以及土層深厚、肥沃、濕潤的酸性砂壤土或輕黏土,以生長五節(jié)芒、纖毛鴨嘴草為優(yōu)勢的草本群落的立地為好。為提高造林成活率和早期生長量,提倡用容器苗上山造林。在坡度平緩(20°以下)的地方可用全墾整地,在坡度較大的地方可帶墾或穴墾,穴墾規(guī)格50cm×50cm×35cm。造林初植的密度宜大,以培育通直的干材,可栽植2 500~3 000株/hm2,幼林郁閉后,視實際情況進行撫育間伐。格木可營造純林,也可與馬占相思、油桐、濕地松等混交,采用行間混交方法。幼樹較耐庇蔭,可選林地較肥沃的馬尾松或杉木疏林地或稀疏的闊葉樹次生林中,挖穴種植,營造異齡混交林。營造人工混交林,可相互促進生長,又能減少蛀梢螟的危害,促使格木形成良好干形,是理想的營造林方式。
3.4 加強示范林管護
3.4.1 幼林的病蟲害防治 (1)猝倒病。播種前對土壤進行消毒,用多菌靈(50%可濕性粉劑,下同)40g/m3拌土,或用40%的福爾馬林2.5g/L溶液澆淋;用多菌靈2g/L液浸種30min;用多菌靈2g/L,70%代森錳鋅1.43g/L,百菌清(70%可濕性粉劑)1.33g/L溶液噴灑苗木。每7d噴灑一次。(2)蛀梢蛾。用1g/L的氧化樂果液噴灑,每7d1次,連續(xù)噴灑4次;或者當幼蟲羽化為成蟲期間,用黑色燈誘殺成蟲;或在羽化期間俘獲一些雌蟲,關在鐵紗籠中以誘殺雄蟲。
3.4.2 建立自然保護小區(qū) 建立自然保護小區(qū)對保護云霄縣已近枯竭的格木資源是一個有效的方法。加強格木分布區(qū)的野外巡護,建立綜合檢測站,檢查哨卡,遏制盜采盜伐珍稀植物等違法行為;利用現(xiàn)代科技手段進行植物個體移植和種源繁殖;建立野生動植物管理機構,在分布區(qū)的邊界上,設立界樁、碑(牌)、圍欄、宣傳指示牌等,配足管理經費和管理人員;建立社區(qū)共管保護機制,促進全社會的共同參與,加強拯救工作,提高保護效率;在天然格木林保護小區(qū)嚴格實行封山育林,改善立地條件,促進格木生存生長環(huán)境的恢復;擴大云霄縣格木數(shù)量,增加格木群落面積,達到保護、拯救的目的。
參考文獻
[1]鄭萬鈞.中國樹木志[M].北京:中國林業(yè)出版社,1985:1 207-1 209.
[2]趙志剛.珍稀瀕危樹種格木保護生物學研究[D].北京:中國林業(yè)科學研究生所,2011.
[3]吳德鄰.中國植物志[M].北京:科學出版社,1988,39:117.
[4]陳綠青.云霄縣森林資源現(xiàn)狀及發(fā)展對策[J].林業(yè)勘察設計,2004(01):47-49.
[5]柳其文.格木母樹林建設探討[J].林業(yè)勘察設計,2005(1):158-160.
[6]李國新,何朝陽,黎穎鋒,等.格木的育苗技術[J].廣東林業(yè)科技,2003,19(2):51-52. (責編:張宏民)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