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珺
【摘要】化學是一門以實驗為基礎的科學。演示實驗的成敗與效果不僅影響學生對化學知識的理解掌握情況,還直接影響著學生的學習情緒及對化學的興趣,在此基礎上,對化學實驗的改進將有助于學生更明晰地掌握化學實驗的操作流程,形成更為清晰的概念和知識。。
【關鍵詞】實驗改進思考
【中圖分類號】G633.8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4)05-0178-01
化學是一門以實驗為基礎的科學。演示實驗的成敗與效果不僅影響學生對化學知識的理解掌握情況,還直接影響著學生的學習情緒及對化學的興趣。演示實驗“用時短、現(xiàn)象明顯、易于觀察”,演示實驗能否成功是本節(jié)課成功的關鍵。 “空氣中氧氣含量測定”的演示實驗在《空氣的成分》一節(jié)課中占據(jù)相當重要的地位,學生通過觀察、分析實驗現(xiàn)象知道空氣中氧氣含量。通過演示實驗使無法觀察到的、難以觸摸的空氣成分變得感性、直觀,為學生分析空氣中氧氣含量的思維過程奠定了基礎?,F(xiàn)將自己在演示實驗過程中的感受及對實驗的改進與思考同各位探討。
一、教材中演示實驗的設計思路可謂經典,但實際操作中亦有很多困惑
1.教師操作層面:實驗前,鐘罩內上升的水在鐘罩容積中所占體積分數(shù)及鐘罩的體積劃分不精確;實驗中,鐘罩口太小,手執(zhí)點燃紅磷的藥匙插入鐘罩時有一定難度;鐘罩體積太大,紅磷燃燒、完全冷卻約需10分鐘左右,除去觀察、描述、分析實驗現(xiàn)象講解實驗原理所需的時間,可能會出現(xiàn)師生無事可干的“真空”狀態(tài)。
2.學生思維層面:實驗時學生注意力集中在觀察實驗上,多數(shù)學生并不去思考產生各種實驗現(xiàn)象的原因。實驗過程中,學生只是機械的看所謂的現(xiàn)象,等老師說結論,學生很盲目。
3.實驗效能層面:該演示實驗如若失敗,學生的認知缺乏科學性;若成功,唯一的實驗結果難以排除實驗的偶然因素。整堂課學生只長眼睛和嘴巴而“剁掉了”雙手,在學生的參與度、體驗度、技能目標的達成度上令人質疑;演示實驗難以創(chuàng)造學生與學生合作的機會,無法培養(yǎng)學生團結協(xié)作的精神。
二、實驗的改進與思考
用原教材或新課程所設置的兩種實驗裝置演示探索空氣成分,由于反應容器過大,空氣量多,燃燒時間長,產生熱量多,系統(tǒng)不易冷卻,既費藥品又費時間;另外,水面上升高度也不理想。若將實驗改在玻璃管中進行,并利用投影輔助教學,便能收到良好的效果。
1.實驗失敗原因分析
①紅磷的量少,裝置中氧氣沒有耗盡;
②未等裝置冷卻就打開止水夾;
③裝置漏氣。
④燃燒匙進入裝置過程中裝置內部分空氣受熱逸出。
2.反思和改進
此實驗有兩個明顯的缺陷:
①燃燒過程沒有始終在密閉裝置中完成,從點燃紅磷到插入集氣瓶過程中會有裝置內空氣受熱逸出;
②紅磷要達到200℃才能燃燒,實驗中燃燒結束,往往不是因為氧氣耗盡,而是因為氧氣的濃度低到不足以支持紅磷燃燒。
據(jù)以上兩點,我們可以對此實驗做出以下改進:
如圖所示,把一只塞緊塞子的氣
密性良好的試管的容積分成5等份并標
好刻度。向試管中裝入適量白磷,蓋緊
塞子,把試管在熱水加熱,使白磷燃燒,
等白磷熄滅并冷卻至室溫后,將試管倒
置放入裝有水的水槽中,然后在水面下
去掉塞子,就會看到,試管中水面上升一
個刻度。同時利用投影輔助觀察。由此可以得出空氣中氧氣的體積約占五分之一。
三、改進后實驗的優(yōu)點
1.教師操作層面:教師從實驗的操作者轉化為課堂的引導著、組織者、規(guī)范者,將課堂的主動權還給學生,充分體現(xiàn)學生的主體性;使整個課堂比較緊湊,避免出現(xiàn)師生無事可干的等待狀態(tài)。
2.學生思維層面:理性思考與學生實驗的分步深入使學生在兩方面都能專注,從而提升教學效果;通過學生自身的先體驗后思考破除學生實驗中的思維障礙,降低了教學過程中的思維梯度,從而化解了實驗中的難點。
3.實驗效能層面:演示實驗轉化為學生實驗,符合學生的學習心理預期,激發(fā)了學生學習的興趣,充分利用了學生這一最重要的資源,增強了實驗的可視性和學生的體驗性,課堂效率有明顯提升;既避免了失敗性演示實驗結果引起的“零”課堂效率,也再次激發(fā)學生想知道科學事實真相的想法。學生自主實驗的引入讓每位同學參與進來實現(xiàn)“我參與,我體驗,我成功,我快樂”的教學模式,培養(yǎng)了學生科學觀察、描述實驗現(xiàn)象、基本的實驗操作技能。
四、改進后實驗教學過程的整體感知
改進后的實驗教學以問題驅動,充分開發(fā)學生資源,給學生動口、動手、動腦的機會。整個實驗教學過程中學生的心境是愉悅的、參與是主動的、自主支配的時間是充分的、認知狀態(tài)水平是較高的;通過實驗增強了學生的體驗度,培養(yǎng)了學生的團結合作能力;通過交流、探討、質疑提升了學生的思辨能力;整個過程體現(xiàn)了以學生為主體的新課程理念。
參考文獻:
[1]蘇曉明:《初中生周報》2010-10-8
[2]王國崢:《化學教學》2009年0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