漠北
我們農村有個習慣,誰家有什么大事,如媳婦生兒子、孩子考大學、老人生病等,就要在神前許愿,以求得神靈的保佑。愿望實現,就得還愿。愿可以不許,但許下了不能不還。所許的愿,通常是演一場電影。因此,那時鄉(xiāng)村演電影主要是給神看的,人不過是沾了神的光才得以一飽眼福。
演電影大都在冬天,天雖冷,人卻閑。場地就是村里較寬闊的街道,因為沒有專門的場所。黃昏時分,放映員把電影片子從鄉(xiāng)影院帶回來,消息馬上傳開,一傳十,十傳百,不一會兒,大街小巷就沸騰起來。大人們關心議論的,是誰家演電影、為什么事演電影;而孩子關心打探的,是演什么片子、幾點開演。然后,就是孩子們焦急的等待,夜幕卻遲遲不降臨,媽媽做飯也似乎特別慢。尤其是聽到鞭炮聲(那是主家在放映前的祭祀,也是電影開演的標志),各家的小孩子恨不得馬上就飛奔而去。這時,孩子媽媽就會又安慰又呵斥,一定要讓孩子吃了飯再去,說天冷,不吃飯會凍掉耳朵。
真到了放映地點,電影卻還沒開始。放映機映著雪白的銀幕,銀幕下擠滿了高高低低的小板凳——那是占位子,人卻不多,只有一群心急的小孩子,銀幕上是他們此起彼伏的小拳頭、小巴掌。
不一會兒,人就多起來,電影也終于在大家的期盼中開始了。
一般,一晚上演兩部片子:第一部是戲劇片,像《抬花轎》、《徐九經升官記》、《倒霉大叔的婚事》等,這些片子符合上年紀人的胃口,年輕人、小孩子卻提不起興趣。第二部通常是年輕人和孩子盼的武打片或槍戰(zhàn)片。放映員一換片子,場子里會立刻響起一陣歡呼聲。隨著鏡頭的出現,四周變得鴉雀無聲,人們沉浸在緊張激烈的情節(jié)之中。
這時,誰要是恰巧以前看過這部片子,不免心里癢癢,會自覺地為別人承擔起解說員的義務,預報情節(jié)、評判人物,感覺十分自豪。而我,那時最神往的是電影里一桌子的美味佳肴,想想都流口水。
此時,誰要是貓腰從銀幕前走過擋住了鏡頭,就會招來一片噓聲或口哨聲。如果過來一輛拖拉機,無論多么不情愿,人們還是不得不站起來,讓出一條狹窄的小路,催促司機快過去。但這時司機卻不急著過去,生怕軋住人,開得很慢,小心得很。最糟的是天公不作美,演到半中間下起雨了。如果雨下得小,人們根本不理會,繼續(xù)仰著頭往銀幕上瞅。如果雨越下越大,人們也要堅持到雨下得很大了再離開。
演電影時下雨的時候很少,一般都是演完了,人們還意猶未盡?;丶业穆飞希u價人物好壞、探討武功高低,就成了人們爭執(zhí)不休的話題。小孩子甚至第二天上學,還會把疑問帶到學校,跟伙伴們再津津樂道一番。
在那個物質世界和精神世界雙重匱乏的年代,電影是我們鄉(xiāng)下孩子最重要的一道美餐。是電影伴著我們,度過了貧困但快樂的兒童時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