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娜
摘 要:由于社會立場、利益和所處歷史環(huán)境的不同,人們的價值觀自覺或不自覺地影響著他們對社會的觀察和認識。對于同一歷史人物的不同評價、對同一歷史的不同描述反映了人們在客觀事實基礎上的價值判斷。不同的歷史主線觀反映了不同時期人們以不同視角對歷史事實評價的價值向度的轉變。人類社會的客觀性和價值性是融合在一起的,要達到對歷史現(xiàn)象的深刻的正確把握,需要將研究的科學性和價值性結合起來,這對于獲得和確認國家、民族在今天的核心價值具有重大意義。
關鍵詞:歷史評價 價值向度 歷史主線觀 科學性 價值性
中圖分類號:C0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4914(2014)06-042-02
習近平同志《在紀念毛澤東同志誕辰120周年座談會上的講話》中談到:“歷史總是向前發(fā)展的,我們總結和吸取歷史教訓,目的是以史為鑒、更好前進?!眥1}隨著歷史的發(fā)展,人們對歷史的評價也在發(fā)生著變化,“以史為鑒、更好前進”的前提則是我們對歷史的正確評價。評價是研究者對研究對象價值屬性的判斷,即分辨并評判對象的好壞、善惡、美丑及其程度。確定合理的價值向度是社會評價的任務。歷史主線觀則是以某一價值向度對歷史的敘述與評價。不同的敘述與評價背后是歷史與現(xiàn)實的復雜性,對于復雜問題價值評價的差異性在于“人的尺度”或“人的目的的尺度”。重述歷史的價值在于重新獲得和確認國家、民族在今天的核心價值,這需要對歷史進行深刻正確的把握,需要將歷史研究的科學性和價值性結合起來。
一、歷史人物的臉譜化與人性化
歷史人物是歷史評價系統(tǒng)中的重要價值向度。“對歷史人物的評價,應該放在其所處時代和社會的歷史條件下去分析,不能離開歷史條件、歷史過程的全面認識和對歷史規(guī)律的科學把握,不能忽略歷史必然性和歷史偶然性的規(guī)律?!眥2}隨著歷史研究的全面與深入,對歷史人物的再認識影響著歷史的重塑與解讀。從動機與效果中考察歷史人物的臉譜化與人性化。在特定的歷史條件下,歷史人物所從事的活動出于特定的主觀動機并產生一定的客觀效果。當客觀效果達到主觀預期時,對于歷史人物的評價更容易被人們所理解并接受。但由于實踐活動的復雜性,當由主觀動機出發(fā)進行的實踐活動沒有達到預期效果時,對歷史人物的評價,效果往往比動機更具有實質性意義,客觀效果成為評價歷史人物最直接有力的依據(jù),“以成敗論英雄”就是最突出的例子。在以結果為標準的價值向度下評價歷史人物,他們很容易被臉譜化并以僵化單一的形象出現(xiàn)。評價歷史人物涉及到分析歷史人物的主觀動機和客觀效果。觀察、分析、評價歷史人物在注重效果之外,也要注重其主觀動機特別是心理活動的研究。在動機與效果結合下解讀歷史人物,以特定人文色彩身處于他們的時代去認識社會、評價人物,才能使歷史人物更加豐滿更具人性化。
從辯證的階級分析中考察歷史人物的臉譜化與人性化。歷史人物生活在特定的社會環(huán)境中,代表特定的社會階級與利益。因此,歷史人物的“個人活動也可以歸結為階級的活動”{3},以階級劃分的價值向度來分析歷史人物特別是剝削階級的歷史人物時,容易簡單地把每個剝削階級人物都貼上階級標簽,使歷史人物的評價出現(xiàn)涇渭分明的“臉色”。歷史人物的評價既要將歷史人物置于一定的階級關系中,又要在此基礎上全面具體地分析評價。全面地分析他們對人民、民族、文化發(fā)展的貢獻,而不只局限于階級情感抽象地評價剝削階級的罪惡;具體地分析他們的行為、思想、心理,而不是簡單地貼上階級標簽;發(fā)展地分析在歷史中他們所進行的推動生產力發(fā)展的一系列措施,而不是單純地看到他們在某一階段的倒退。全面、具體、發(fā)展地分析歷史人物,才能使歷史人物越來越清晰,越來越人性化,而不是停留在單一僵化的臉譜形象上。
在不同的歷史向度中,對于歷史人物的評價不盡相同,然而歷史是復雜的,單純的臉譜化評價不僅使歷史人物固化,還使人們難以還原歷史原貌。歷史評價中價值向度從臉譜化向人性化的轉變,以更加人性的角度觀察、分析、評價歷史人物,有利于全面客觀地了解歷史人物,了解歷史。
二、歷史敘述的單一性與多元性
歷史敘述是歷史評價系統(tǒng)中的主要價值向度。歷史敘述不僅有通史、斷代史、國別史、人物史等縱向敘述,還涉及不同的歷史主體和復雜的歷史環(huán)境等橫向敘述,從不同敘述角度出發(fā)形成了不同的歷史主線觀。
從歷史主體與歷史環(huán)境分析歷史敘述的單一性與多元性。歷史是人類群體的記憶和回憶。個人、階級、民族、國家是歷史敘述的主體,歷史不僅是對個人與集體、上層統(tǒng)治者與下層人民的敘述,也是對民族、國家之間關系的敘述。歷史在特定的環(huán)境中發(fā)展,歷史敘述同樣需要將環(huán)境因素納入其中,它包括歷史發(fā)展的人文環(huán)境、物質環(huán)境和生態(tài)環(huán)境。歷史的主體是多樣的,歷史的環(huán)境是復雜的,它們錯綜復雜相互影響的同時也影響著歷史的發(fā)展與走向。單一地敘述某一人物或某一階級,單一地分析經濟環(huán)境或階級環(huán)境,雖然可以凸顯歷史發(fā)展中起主要作用的因素,并使歷史敘述清晰連貫富有邏輯,但卻忽視了其他非直接參與者的作用與影響,也忽視了環(huán)境的復雜性。單一的歷史主體和環(huán)境敘述,容易簡單化地歸功或歸咎,使歷史片面化并難以了解歷史的復雜性,這需要多元性的歷史敘述,注重多樣的歷史主體和復雜的歷史環(huán)境。
從不同的歷史主線觀分析歷史敘述的單一性與多元性。以不同的敘述向度對同一歷史進行敘述,產生了不同的歷史主線觀。在同一時期或不同時期,人們對歷史的評價見仁見智、莫衷一是。從傳統(tǒng)的正統(tǒng)論、統(tǒng)分論、成王敗寇論到現(xiàn)代的階級論、生產力論、正義論等則是以不同角度不同標準對歷史的敘述與評價。20世紀中國史學重視以階級分析方法研究歷史,將歷史敘述放置于單一的階級劃分中并以此來判斷歷史人物、歷史事件的進步與反動,使歷史簡單化、政治化。同樣,以生產力作為標準的近代化現(xiàn)代化歷史觀在重視生產力發(fā)展的同時卻忽略了社會分配等問題,“如果社會分配不公,生產力進步并不能帶來全社會成員生活的普遍改善”{4}??梢姡瑔我坏臍v史主線觀容易產生簡單片面的歷史認知,在此指導下的社會實踐也會出現(xiàn)問題。不同的歷史主線觀不僅是人們對歷史的不同解讀,也是人們對歷史的不斷反思。多元性的歷史敘述能夠讓人們更多角度地了解歷史并克服單一歷史觀指導下的缺陷。endprint
歷史敘述需要單線式的敘述,它可以為歷史找出主線,架起框架,使歷史清晰連貫富有邏輯。同時,歷史敘述更需要價值向度由單一性向多元性轉變的歷史觀,只有不斷地反思歷史特別是反思前人敘述歷史的缺陷,我們才能更加深刻地了解歷史、指導實踐。
三、歷史評價的核心價值與現(xiàn)實價值
中國史學界重視價值判斷,“哪怕是微言大義,總要對歷史上的人物事件作出評價,他要明辨是非曲直,善惡好惡,作出肯定否定的褒貶結論”{5}。日本史學則注重對歷史過程的研究,弄清歷史事實并認為評價是不必要的,從而也從不背歷史包袱。這讓人思考:歷史是否需要評價,歷史評價的價值是什么,又是什么使歷史評價不斷地變化?
歷史評價的核心價值在于科學性與價值性的統(tǒng)一。歷史評價“根植于兩個客觀的基本前提:一個是歷史評價主體的需要和利益;另一個是歷史評價客體的屬性”{6}。一方面,歷史評價基于評價客體的客觀性,即歷史評價的科學性,要求客觀全面地反映歷史的內容與屬性。另一方面,歷史評價根源于歷史評價者的需要和利益,即歷史評價的價值性,任何歷史評價都是出于評價者的需要與利益,“離開了主體需要,主體也就沒有必要對客體進行評價,同時也使客體的評價失去了依據(jù)”{7}??茖W性與價值性是評價歷史的重要因素,它既要求我們拋棄主觀成見,堅持客觀的史學研究,又是我們主觀需求和利益的價值表達。因而,無論哪個歷史時期,無論何種歷史評價,它都需要做到科學性和價值性的統(tǒng)一,這才使歷史具有評價的意義。
歷史評價的現(xiàn)實價值是從歷史、人民、善惡而出發(fā)的價值。在歷史發(fā)展的不同階段,基于現(xiàn)實的需要對歷史的評價有所不同,或是是非的差異,或是程度的差異?,F(xiàn)實需求千差萬別,但無論現(xiàn)實需要是什么,對歷史評價的現(xiàn)實價值都應從歷史的、人民的、善惡的角度出發(fā)。現(xiàn)實價值關乎歷史和歷史發(fā)展,關乎是否有利于歷史的進步,是否推動了歷史的發(fā)展;現(xiàn)實價值關乎人民和人民的生活,關乎是否不斷改善人民的生活,改善人民的生存環(huán)境,讓人民生活得越來越寬松有序,追求自己目標的空間越來越大;現(xiàn)實價值關乎善惡,是順益還是違損,是合于理還是乖于理。只有從歷史、人民、善惡出發(fā)去追求現(xiàn)實價值,歷史評價才具有價值,才有不斷變化發(fā)展的意義;只有基于核心價值的歷史評價,現(xiàn)實價值才有存在的意義,才有實現(xiàn)的意義。
歷史既是客觀的,又是主觀的,歷史評價需要科學性與價值性的統(tǒng)一,歷史評價的核心價值不會隨著歷史的發(fā)展而改變。歷史評價需要符合現(xiàn)實需要,歷史評價的現(xiàn)實價值不會因為復雜的現(xiàn)實需求而違背歷史、人民、善惡的標準。
總之,認識社會歷史,不僅要了解他們“是什么”、“怎么樣”,更重要的是揭示和把握它們的各種可能性,在給出歷史“病理”判斷的同時,還要發(fā)現(xiàn)并確定其合理的價值向度,提示人們從“壞處”著想,向“好處”努力,促使社會有利于人類進步的方向變化。歷史評價系統(tǒng)中價值向度的轉變是伴隨著時代發(fā)展,與時俱進地認識歷史,甚至重塑歷史的過程,它的目的在于“以史為鑒、更好前進”,在于獲得和確認國家、民族在今天的核心價值。
注釋:
{1}{2}習近平.在紀念毛澤東同志誕辰120周年座談會上的講話http://news.xinhuanet.com/politics/2013-12/26/c_118723453.htm2013.12.26
{3}張蕾蕾.歷史人物評價的多維視野[J].探索與爭鳴,2004.
{4}{5}胡戟.論歷史評價的環(huán)境標準[J].陜西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0.
{6}{7}鄧京力.關于歷史評價標準的反思[J].黨史月刊,1999.
(作者單位:北京師范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 北京 100875)
(責編:李雪)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