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昌才
楓橋三絕(其一)
孫 覿
白首重來一夢中,青山不改舊時容。
烏啼月落橋邊寺,倚枕猶聞半夜鐘。
知人論世,切情切境,是詩歌鑒賞的一種方法;就詩論詩,隨文興感,也是一種鑒賞詩歌的方法。宋代詩人孫覿的這首《楓橋三絕》(其一),我覺得用后一種方法去品鑒,更有意味,更具神韻。
楓橋是千古名勝,美麗不在風(fēng)景,而在風(fēng)景流變的故事和風(fēng)景后面的心情,還有風(fēng)景涉及的相關(guān)人物。歷朝歷代,文人墨客的游覽詠唱都給楓橋涂上瑰麗的色彩,于是,每一個中國人心中都有一座楓橋、幾聲烏啼和幾聲鐘響。孫覿這首詩以楓橋風(fēng)光為題材,融匯詩人的人生感受,再現(xiàn)一段曠古不變的情結(jié),也為楓橋增添了一道滄桑的風(fēng)景。
詩人應(yīng)該有兩次游覽楓橋的經(jīng)歷,第一次到來,應(yīng)是青春年少、意氣風(fēng)發(fā)之時,而后一次已是滿頭白發(fā),人生暮秋,歲月流逝,恍如驚夢,令人無限感慨。夢是虛無縹緲的,同樣縹緲的還有短促易逝的歲月,詩人何以有如此感受?是人生不順,屢遭挫折,還是時局動蕩,民生凋敝?是功名落空,事業(yè)無成,還是親朋離散?凡此種種,不需要明言,也無須交代,似乎是在暗示讀者,人生就是那么變動不居,世事難料,幾十年的光景,眨眼間就過去了,不管何人,不論賤貴,誰也逃脫不了歲月的羅網(wǎng)。詩中“一”字更強化了這種虛無變幻的感受,幾十年的歲月,不過就是一場夢而已!痛苦、蒼涼,彌漫全詩。
青山悠悠,綠水長流;烏啼聲聲,遺響千年;月升月落,亙古如斯;夜半鐘聲,永恒不變。什么都沒有改變,月亮還是那月亮,鐘聲還是那鐘聲,改變的是人,是垂垂白發(fā)、步履蹣跚的老詩人!改變的是心情,是凄清冷寂,無限惆悵的心情。青山一脈,水天相接,風(fēng)光宜人,永遠不變,可是看風(fēng)景的人,早已不是滿頭青絲、滿懷抱負(fù)的青年,而是蒼老憔悴、心力不濟的衰弱老頭,心情也不是當(dāng)年飽覽山河的心花怒放,而是歷盡滄桑的無限凄涼。再看看那個夜晚,烏鴉啼叫,依然叫人毛骨悚然,心生悲涼,依然聲聲刺痛耳膜,敲碎心魂。月升月落,光明時仍舊光明,暗淡處仍舊暗淡。楓橋靜默,無語千年,古寺悠悠,斑駁歲月,詩人的心中有烏啼的傷痛,有月落的凄涼,還有古寺沉默的孤寂。風(fēng)景都沒有變,涂抹在風(fēng)景上的色彩也沒有變,凝聚在風(fēng)景中的心情也沒有變,詩人的傷心之情像一條河,流向后世,流進每一個文人的心田。不祥的烏啼像一首悲歌,響徹夜晚,也響徹每一個文人的心間。還有那輪明月,帶著暗淡的憂傷,伴著無聲的哭泣,傷透了詩人的心,也傷透了每一個文人的心。詩人身在楓橋,心卻停在歷史的深處。
可是,凄清蒼涼也是一道風(fēng)景,深深烙在詩人的心上,令人憂愁也令人歡喜。故地重游,青山相伴,明月相照,綠水相隨,楓橋相映,說有多美就有多美,永遠是一抹點亮詩人心靈的詩意畫卷,難怪詩人凝眸久視青山一脈峰巒秀麗,容光煥發(fā),難怪詩人夜深人靜倚枕臥聽鐘聲悠悠,也難怪詩人舉目長天昂首秋夜,領(lǐng)略秋的清靜與凄涼。不過,往深處細處一想一品,又不難發(fā)現(xiàn),這份欣賞和歡喜是表面的,短暫的,詩人骨子深處一派凄涼。月落之處,鐘響之時,有一位詩人不眠。他胸懷千年,情牽今昔。他睡在一只小船上,船泊在水上,水流在心底,無眠的詩人靜聽鐘聲,靜聽烏啼,他聽到了什么?除了自己跳動的心,不寧的心,還有千年的創(chuàng)痛和莫名的憂傷。不要問他的憂傷從哪里來,青山隱隱作答,烏啼聲聲作答,殘月彎彎作答,鐘聲悠悠作答。
時間永遠在流逝,歷史永遠在變遷,人生百年不過曇花一現(xiàn),不過白駒過隙,可是這種詩意的楓橋感受,這種深沉的憂患傷感,會隨著詩文,定格于歷史,定格于千秋萬代的讀者心中。endprint
作文評點報·中考版2014年19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