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麗娟
對于飄蕩在外地的德國人來說,面包不僅僅是一種好吃的食物,更蘊藏著一種思鄉(xiāng)情結。每一位曾經(jīng)到地中海、中東或者美洲拜訪過朋友或親屬的德國人都知道,這些人最希望帶給他們的小禮物,是一個新鮮的全谷類面包。著名的德國戲劇家貝托爾特1941年流亡美國時曾在自己的日記中哀嘆道:“美國沒有真正的面包,我喜歡吃家鄉(xiāng)的面包?!?/p>
德國位于歐洲的心臟位置,也是小麥和黑麥種植地的交匯處。這種得天獨厚的地理優(yōu)勢造就了德國面包的多樣性。按照不同的小麥和黑麥面粉配比,就可以衍生出豐富的面包品種,再加上面包中的配料、烘烤面包的時間和方式,可以衍生出三百多種豐富的面包品類。如果算上小面包大約有1200種。德國面包分兩大類:面包和小面包。平時所說的面包是我們概念中的大面包,比如吐司。小面包到底有多小并沒有限制,但不能超過半斤,凡是超過半斤的都列入面包的范疇。
德國的面包外皮松脆,內里深色或者呈淺色,抑或呈顆粒狀。無論是質量,還是數(shù)量,都在世界上數(shù)一數(shù)二,當之無愧于“德國面包是世界之王”的稱號。德國人平均每年要吃掉172斤的面包,也就是一天要吃一片面包和四個小面包。面包房也是德國的一道亮麗風景,每條街道、每個地區(qū)都有面包房,想要尋到面包房,空氣中彌漫的面包香氣便是最好的指示牌。
“沒有耐心,就沒有好面包”,這是德國古老的烘培規(guī)則。用足夠的耐心給面包以時間,將混合好的面團放置至少一小時,最好是一夜,美味就漸漸滲透了出來,這就是德國面包美味的秘訣。當然,面包烘培時所要求的溫度和濕度也不能忽視。
由于德國人吃面包已經(jīng)有幾個世紀的歷史了,所以德國的面包文化也歷久彌香。德國面包文化博物館是世界上第一家面包博物館,這座建立在烏爾姆的場館距今已經(jīng)有60年的歷史,面積為1150平方米,收集了約1.8萬件展品。它致力于收集、保存、展示一切有關于德國面包的歷史紀錄,《從谷物到面包》和《人與面包》是它長期展覽的兩個內容,講述了面包的故事,從農耕時期到谷物農業(yè)生產,以及介紹了面包對人類的重要性。
迄今為止,聯(lián)合國教科文組織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上還沒有德國的產品。但德國很快將推出自己的候選項目,而德國面包有幸擔當了這個重任。2014年4月,德國烘焙行業(yè)協(xié)會正在積極準備讓面包進入聯(lián)合國教科文組織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如果成功的話,預計德國面包將最早在2017年被列入,而且將成為該名錄上的首個德國條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