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俊鵬, 楊涵, 陳家林, 周利民, 崔浩, 陳立橋
(1.昆明貴金屬研究所 稀貴金屬綜合利用新技術國家重點實驗室,云南 昆明 650106;2.湖北文理學院 低維光電材料與器件湖北省重點實驗室,湖北 襄陽 441053)
丹參素是唇形科植物丹參(SalviamiltiorrhizaBge)中的主要藥用成分,具有廣泛的生理藥理學活性,臨床上應用于擴張冠狀動脈、抑制血小板聚集和心肌細胞凋亡、抗血栓和防止動脈粥樣硬化、保肝護肝、抗炎和增強機體免疫等等[1].目前,丹參素主要是從中藥丹參中提取.丹參素的化學性質不穩(wěn)定,一是分離、合成過程中易消旋、易氧化,給分離、純化造成困難;二是生物體內代謝的脂溶性差、體內代謝不穩(wěn)定,大鼠體內的生物利用度為14.18%,而SD大鼠口服生物利用度僅為9.53%;因此,開發(fā)具有適當脂溶性、物化性質穩(wěn)定及體內代謝時間較長的丹參素衍生物是丹參素類藥物研發(fā)的重點.
目前,大量研究致力于分離提取工藝,提高了其分離的產率和效率,但僅僅依靠從中藥中分離獲得丹參素還遠不能滿足需要[2].近年來,利用細胞工程、基因工程等現代生物技術對丹參作了應用性研究,但存在代謝產物繁多、分離提取步驟復雜、干擾因素眾多及產率較低等諸多問題,難以實現工業(yè)化應用.而利用化學方法合成是獲得丹參素的重要途徑之一.本文就丹參素衍生物的合成方法進行了歸納和總結.
圖1 丹參素及部分丹參素類藥物的結構
圖1給出了丹參素及部分丹參素類藥物的結構[3].丹參素的結構包括三個部分.第一部分是左邊的兒茶酚結構,第二部分是右邊的疏水酯基部分,第三部分是中間的(R)-羥基.目前,對丹參素結構的改造,主要是從這三個方面入手,同時,這三部分對丹參素的藥理、藥效以及藥代學的影響也是不同的.
兒茶酚(即3,4-二羥基苯基)結構是丹參素體內外抗氧化及抗自由基損傷的活性藥效團[4].大量研究表明,具有兒茶酚結構的化合物,如咖啡酸、咖啡酸苯乙酯、腎素等等,都具有清除自由基的能力.雖然目前其具體作用機制尚未明確,但是可以肯定的是,兒茶酚結構是丹參素抗心肌缺血再灌注作用的主要藥效基團.不過,令人困擾的是,該類結構的物化性質不太穩(wěn)定,溶液中易被氧化為醌式結構,降低其生理活性.對策之一是將這兩個羥基用不同的官能團保護,進入體內后,在到達藥物作用靶點前,在生理環(huán)境中脫去保護基,從而增加了其化學穩(wěn)定性以及體內代謝穩(wěn)定性,有利于制備、制劑及給藥形式的開發(fā).第二部分疏水酯基的變化是丹參素類藥物多樣性開發(fā)的重點,如處于臨床2期研究的丹參素異丙酯主要用于抗高原反應[5],丹參素降冰片酯用于抗腦缺血[6]等(結構見圖1).丹參素類藥物與其作用靶點結合時,受體可能會有一個疏水腔,通過疏水作用與藥物結合,從而啟動下游通路[7].第三部分是藥物化學研究的難點,原因有二:一是易消除,生成咖啡酸的結構,二是易消旋,生成外消旋化合物.因此,如何簡單、高效的構建該手性羥基是藥物化學和有機化學研究的重點內容之一.
丹參素的外消旋體,即(±)-丹參素特殊的結構很早就引起了有機化學家的關注,具體的合成路線較多,基本策略是從α-羰基羧酸(酯)的還原得到丹參素或其衍生物.因此,從關鍵中間體α-羰基羧酸(酯)的制備入手,可歸納為兩類較成熟的合成路線:
1992年,黃乃正發(fā)展了乳酸衍生物的合成(圖2)[8].該路線以3,4-二羥基苯甲醛為原料,與乙酰甘氨酸的Knoevenagel縮合反應得到噁唑酮衍生物,并探討了Knoevenagel縮合后由烯胺制備α-羥基羧酸酯的合成條件,開環(huán)后經烯胺中間體合成關鍵中間體α-羰基酸衍生物;隨后通過各種方法還原羰基得到丹參素(或其衍生物).
圖2 Knoevenagel縮合路線
2005年,鄧喜玲等采用該路線,以5步、31%產率得到了丹參素的外消旋體;其中,第四步采用的Clemmenson還原條件,還原α-酮酸為α-羥基酸,產率為66%,該路線將烯胺的水解和還原反應分開,總反應產率穩(wěn)定[9].
同年,馮淑華小組也采用該路線,但是還原α-酮酸時所用的試劑是KBH4,反應條件相對溫和,同時將兩個酚羥基用乙?;Wo,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丹參素的穩(wěn)定性[10].
2008年,鄭曉輝小組采用該路線,合成了丹參素的外消旋體,同時也合成了丹參素的酰胺衍生物,隨后從孿藥的思路出發(fā),用傳統(tǒng)的合成方法將丹參素與非天然氨基酸縮合得到了丹參素酰胺衍生物[11].
2011年,張群正小組針對Knoevenagel縮合及開環(huán)反應的時間較長,產率較低的問題,采用微波輔助催化技術,將反應時間從5 h和4 h分別降低到15 min和8 min,同時產率略有增加[12].由此可見,新的合成技術和方法對丹參素的合成是十分有幫助的.
該合成路線也是以3,4-二羥基苯甲醛為起始原料,經關鍵步驟Darzens縮合[13]反應合成苯基環(huán)氧乙烯酯衍生物,再選擇性開環(huán),得到α-羥基酸衍生物,這路線雖然增加了保護/脫保護兩步,但是總產率與前一路線基本接近.
圖3 Darzens縮合路線
2007年吳松小組采用該路線,以3,4-二羥基苯甲醛為起始原料,經六步反應,以48.4%產率得到了丹參素的外消旋體.其中Darzens縮合反應是一步構建碳-碳鍵及環(huán)氧鍵的關鍵反應.該小組通過將催化劑四丁基硫酸氫銨改為芐基三乙基氯化銨(TEBAC) ,使反應時間由原來的5 d縮短為1 d[14].
2009年,張群正小組采用類似路線合成了丹參素的降冰片酯,總產率為29%[15].第二步的縮合反應中,當采用疏水的、大體積的降冰片酯時,產率較低,這可能與空間效應和電子效應都有關系.值得注意的是,作者討論了氯乙酸酯中酯基對Darzens縮合反應影響,同時,也通過該反應引入丹參素衍生物所需的具有適當空間大小和疏水性質的酯基.
2010年,顧軍小組研究了芳環(huán)上不同取代基對Darzens縮合反應的影響,結果顯示Darzens反應能容忍大部分保護基,其中雙芐基保護的3,4-二羥基苯甲醛的產率較低[16].
2010年后,有機化學家開始關注第三、四步的反應,并試圖將開環(huán)和還原反應合二為一,即從環(huán)氧化合物一步得到α-羥基酸衍生物,當然該步反應需要溫和的還原性條件以及合適的選擇性,目前來看似乎效果不理想.
以上這些合成方法只針對(±)-丹參素的合成,都無法獲得光學純的(R)-丹參素.大量研究表明,化學合成的(±)-丹參素與天然的(R)-丹參素在藥理、藥效以及藥代方面明顯不同,甚至表現出相反的活性[17-19].同時,根據新藥申報的標準,要求區(qū)分化合物的不同異構體(包括對映異構體和非對映異構體)為不同的化學實體.因此,光學純丹參素的合成也是藥物化學關注的重點之一.
圖4 酶拆分光學純丹參素的路線
2005年,Findrik小組成功地利用了來源于細菌Lactobacillusleishmannii的D-乳酸脫氫酶立體選擇性的還原α-羰基酸衍生物(圖4),從而得到了(R)-丹參素[20].該方法可以獲得幾乎100%光學純的(R)-丹參素,但是缺點是該酶的分離、純化比較困難,且反應過程中需要NADH/NAD+氧化還原體系的參與,拆分條件不易控制.
圖5 借助原料中手性氨基的路線
從結構特點上來看,丹參素是α-羥基-β-苯基的羧酸衍生物,與酪氨酸的α-氨基-β-苯基羧酸的結構類似,中心碳原子的絕對構型相同,主要的不同是:α-位的官能團,一個是氨基,一個是羥基.基于此,Bogucki小組用(S)-酪氨酸為原料通過傅克?;氐磻?,Dakin反應,合成了(S)-丹參素,即為天然丹參素的對映異構體[21].于沛小組從(R)-酪氨酸出發(fā),經相似步驟合成了(R)-丹參素(圖5)[22-23].該合成路線充分利用了原料中的手性碳原子,降低了不對稱合成的成本.合成中需要注意的是在傅克?;^程中,較強的酸性條件容易使得原料中的手性氨基消旋化,因此對于反應條件的要求是比較苛刻的.
圖6 不對稱催化氫化的合成路線
該路線利用雙鍵的不對稱催化氫化來構建手性碳原子,即先合成苯乙烯衍生物,然后不對稱還原得到手性碳,再通過官能團轉化合成丹參素衍生物.王洋小組即采用這一路線(圖6)[24].以3,4-二羥基苯甲醛為原料先合成α-羰基酸衍生物,進而用酯基保護烯醇化后的α-醇羥基得到關鍵中間體α,α-酯基-β-苯基烯烴的衍生物,隨后在[Rh(cod)2]BF4和手性配體的催化下加氫,得到了一系列不同保護基和酯基的丹參素衍生物,最高產率89%,對映選擇性92%.同時,該小組對該類衍生物的藥效團和藥動團進行了初步的篩選.該合成路線充分利用了較為成熟的不對稱催化氫化技術,有多種催化體系,為以后的工業(yè)化操作提供方便.值得一提的是該催化氫化底物不是很穩(wěn)定,易生成α-酮酸或共軛烯烴結構,雖然可以使用保護基,但無疑會增加合成步驟.
圖7 Sharpless環(huán)氧化的合成路線
該路線從醛出發(fā),先合成苯乙烯衍生物,然后通過Sharpless環(huán)氧化引入手性中心,選擇性開環(huán)后得到手性α-羥基酸(圖7).樓亞平、邵以德小組即采用這一路線,即先合成具有酯基苯乙烯結構的E-肉桂醇,隨后利用sharpless不對稱環(huán)氧化得到絕對構型確定的、酯基取代的環(huán)氧苯乙烯,催化氫化開環(huán)后得到所需的丹參素衍生物.該合成路線的優(yōu)點是雙鍵的不對稱環(huán)氧化有多種催化體系,而這些催化體系有工業(yè)化應用的成功案例.不足之處可能是在環(huán)氧原料的制備上.它需要通過多步反應才能得到苯乙烯衍生物,而后進行不對稱環(huán)氧化.隨后,該小組從苯環(huán)的代謝穩(wěn)定性出發(fā),用氟替代苯環(huán)對位上的氫,采用類似的方法合成了對氟苯基乳酸及其衍生物[25].同樣為了提高丹參素的代謝穩(wěn)定性,特別是I相代謝穩(wěn)定性,朱依諄等人在苯環(huán)的鄰位引入硝基,效果明顯[26].
圖8 Sharpless雙羥化的合成路線
2011年,姜茹等采用Sharplass不對稱雙羥化合成了丹參素的冰片酯.該路線也是從兒茶酚醛出發(fā),保護后合成苯乙烯衍生物,通過Sharpless雙羥化引入兩個手性羥基,隨后在三乙基硅氫條件下,脫除芐位的羥基,保留手性α-羥基結構(圖8)[27].該路線得到的丹參素冰片酯的光學純度非常高(大于99.9%).
丹參素及其衍生物獨特的結構和廣泛的生理藥理活性是吸引化學工作者的關鍵.因此,新的合成方法及丹參素(及其衍生物)結構與生理藥理活性間的關系是今后關注的焦點.
1)新的合成方法
新的合成方法,特別是關于手性α-羥基的構建方法是丹參素衍生物合成的關鍵.如何簡單有效、高選擇性的構建手性羥基是不對稱催化合成所關注的重點.
2)新的構效關系
迄今為止,丹參素結構與藥理活性的構效關系尚無系統(tǒng)的研究報道.當然這需要合成大量的衍生物,以及基于不同體內外模型,篩選的活性數據,建立其構效關系.另外,在分子水平認識丹參素衍生物的作用靶點及其可能的作用方式是丹參素類藥物研發(fā)的重點.
參 考 文 獻:
[1] 許本洪,崔慶彬,朱華,等.新型丹參素衍生物的合成與初步活性研究[J].中南藥學,2011,29(2):83-88.
[2] 張相宜,趙青威,張幸國.鹽酸水溶液提取丹參素的工藝[J].中國醫(yī)院藥學雜志,2010,30(15):1329-1331.
[3] 于晶晶,徐飛鶴.RP-HPLC同時測定香丹注射液中丹參素鈉、原兒茶酚和丹酚酸B的含量[J].海峽藥學,2012,24(2):45-47.
[4] HUANG L,DENG Y Y,ZHANG M W,et al.Comparisons between phenolic compounds and antioxidation ofMomordicacharantiaL. in different varieties[J].Agricultural Science & Technology,2012,13(6):1263-1269.
[5] 程亮星,岳云霄,王世祥,等.丹參素異丙酯對離體大鼠缺血/再灌注損傷心肌的影響[J].中國藥理學通報,2010,26(8):1045-1049.
[6] 田海林,周曉偉,陳明,等.丹參素冰片酯的不對稱合成研究[J].中國藥物化學雜志,2012,22(2):113-116.
[7] FANELLI F,DE BENEDETTI P G.Update 1 of: computational modeling approaches to structure-function analysis of G protein-coupled receptors [J].Chem.Rev.2011,111(12):PR438-PR535.
[8] Wong H NC,Xu Z L,Chang H M,et al.A modified synthesis of (±)-β-aryllactic acids[J].Synthesis,1992,1992 (8):793-797
[9] 鄧喜玲,陳學敏,江發(fā)壽,等.丹參素的合成[J].中國醫(yī)藥工業(yè)雜志,2005,36(9):523-524.
[10]張彥文,馮淑華.丹參素及其衍生物的合成[J].天津醫(yī)科大學學報,2005,11(4):522-524.
[11]李小玲,單玉慶,張群正,等.丹參素及其衍生物的合成方法[J].藥學專論,2008,17(10):17-19.
[12]張群正,賀天,熊迅宇,等.微波輔助合成丹參素[J].化學試劑,2011,33(3):259-262.
[13]DEMIR A S,EMURULLAHOGLU M,PIRKIN E,et al.Darzens reaction of acyl phosphonates with α-bromo ketones:selective synthesis of cis- and trans-epoxyphosphonates[J].J.Org.Chem.,2008,73(22):8992-8997.
[14]童元峰,郭曉赟,陳永浩,等.dl-丹參素的合成[J].中國藥物化學雜志,2007,17(2):92-94.
[15]張群正,童巖,南葉飛,等.β-(3,4-二羥基苯基)-α-羥基丙酸異丙酯/冰片酯合成研究[J].有機化學,2009,29(9):1466-1469.
[16]孫舉,顧軍,李靈芝.丹參素衍生物的合成[J].合成化學,2010,18(2):215-218.
[17]TANG Y Q,WANG M H,LE X Y,et al.Antioxidant and cardioprotective effects of Danshensu (3-(3,4-dihydroxyphenyl)-2-hydroxy-propanoic acid from Salvia miltiorrhiza) on isoproterenol-induced myocardial hypertrophy in rats[J].Phytomedicine,2011,18(12):1024-1030.
[18]袁恒杰,陳宇華,任耘,等.丹參素鈉對大鼠腦缺血再灌注損傷耐缺氧作用研究[J].中國醫(yī)院藥學雜志,2010,30(18):1545-1549.
[19]吳宗輝,戴立里,余斌斌,等.丹參素對IL-1β刺激的大鼠肝星狀細胞JNK、NF-κB信號通道的影響[J].南方醫(yī)科大學學報,2009,29(5):914-917.
[21]BOGUCKI D E,CHARLTON J L.A non-enzymatic synthes is of S-(-)-rosmarinic acid and a study of a biomimetic route to (+)-rabdosiin[J].Can.J.Chem.,1997,75(12):1783-1794.
[22]陳永紅,續(xù)倩,趙增超,等.一種新的丹參素制備方法[J].中藥材,2011,34(3):472-474.
[23]王玉強,于沛,王磊.一種丹參素的合成方法:中國,CN102153462A[P].2011-08-17.
[24]DONG C N,WANG Y,ZHU Y Z.Asymmetric synthesis and biological evaluation of Danshensu derivatives as anti-myocardial ischemia drug candidates [J].Bioorganic & Medicinal Chemistry,2009,17(9):3499-3507.
[25]周小鳴,薛芬,樓亞平,等.R-和S-β-氟苯基乳酸及其甲酯的合成[J].上海醫(yī)科大學學報,1989,16(2):135-141.
[26]朱依諄,王洋,董村南.一種丹參素衍生物及其制備方法和在藥學上的應用:中國,CN101607954A[P].2009-12-23.
[27]姜茹,鄭曉輝,李曉曄.丹參素冰片酯的不對稱合成方法:中國,CN102432468A[P].2012-05-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