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春香
(東莞行政學院,廣東東莞 523083)
漢語史上,表總括的范圍副詞有三十多個,在整個副詞系統(tǒng)中是數(shù)量最多的一個小類。它們的意義和功能相同或相近,使用時常常因節(jié)律或語用等方面的要求組成連用形式。據(jù)武振玉的統(tǒng)計,魏晉南北朝漢譯佛經(jīng)中總括范圍副詞的同義連用形式 (包括三個詞的同義連用)就多達73種[1]。
以往對范圍副詞的研究注重從單個詞語入手,其中又以對“都”的研究為常見,如張誼生[2],董秀芳[3],李寶倫、張蕾、潘海華[4]等。也有學者,如湯建軍[5]、張志達[6]、武振玉[1]等對總括范圍副詞的同義連用形式作過描寫,但研究得不是很深入。本文首先對漢語史上使用頻率最高的總括范圍副詞的同義連用形式作一個歷時的描寫,然后重點討論近代漢語時期“盡皆、盡都、全都”等形式在句法和語義上的特點。
中古時期出現(xiàn)了大量總括范圍副詞的同義連用形式。據(jù)武振玉的研究,魏晉南北朝漢譯佛經(jīng)中,使用頻率最高的是“皆悉”,其次為“悉皆、皆共”,而同期的本土文獻出現(xiàn)頻率最高的是“并皆”,其次為 “一皆”[1]。
考察唐以后的文獻,發(fā)現(xiàn)唐宋時期,“悉皆”成為使用頻率最高的詞,其次為“盡皆”,而到了元代,“盡皆”取代“悉皆”,成為元明時期使用頻率最高的詞。元明以后,隨著“都”的發(fā)展,又出現(xiàn)了“盡都”、“全都”形式。表1、表2列出幾種形式在文獻中的使用情況:
表1 “皆悉、悉皆、盡皆”先秦至宋元的使用情況①魏晉南北朝時期本土文獻與漢譯佛經(jīng)中使用頻率最高的同義連用形式不同,但考慮到佛經(jīng)在中古時期的重要地位,因此表1只列舉佛經(jīng)中的用例。
表2 “盡皆、盡都、全都”元明清時期的使用情況②元代選取的四部文獻為:《全元南戲》、《全元雜劇》、《全元散曲》、《全相平話五種》。明代選取的九部文獻為:《三國演義》、《水滸傳》、《西游記》、《金瓶梅》、《喻世明言》、《警世通言》、《醒世恒言》、《初刻拍案驚奇》、《二刻拍案驚奇》。清代選取的十部文獻:《鏡花緣》、《醒世姻緣傳》、《紅樓夢》、《七俠五義》、《小五義》、《大八義》、《彭公案》、《施公案》、《孽?;ā贰ⅰ抖昴慷弥脂F(xiàn)狀》。
從表1、表2可以看出,在所考察的五種形式中,“盡皆”的使用時間最長?!氨M皆”最早見于戰(zhàn)國時期的《呂氏春秋》①《呂氏春秋·愛類篇》:“昔上古龍門未開,呂梁未發(fā),河出孟門,大溢逆流,無有丘陵,沃衍,平原,高阜,盡皆滅之,名曰鴻水。”,魏晉南北朝時期的本土文獻也有少量用例。但在魏晉南北朝時期,無論是本土文獻還是漢譯佛經(jīng),“盡皆”的使用頻率都不高。唐宋以后,“盡皆”用例開始增多,在《敦煌變文集》和《古尊宿語錄》等口語性較強的文獻中,“盡皆”的使用頻率已經(jīng)很高。元明時期,“盡皆”成為主要的同義連用形式。
“盡都”始見于元代,元明時期用例較多。“全都”見于明代,但直到清末才開始大量使用??偫ǚ秶痹~同義連用形式經(jīng)歷了這樣一個歷時的發(fā)展替換過程,即“皆悉→悉皆→盡皆→全都”,而“盡都”是“盡皆”、“全都”替換過程中的中間過渡形式。
從以上數(shù)據(jù)統(tǒng)計可以知道,唐宋以后“盡皆、盡都、全都”逐漸成為主要的同義連用形式。為了更清楚地理清這幾種形式在近代漢語中的更替情況,我們有必要對“盡、皆、全、都”的發(fā)展演變作一個大致的了解。
“全”的本義是純玉,由此引申出事物的“完備、齊全”義,為形容詞。進一步引申則為動詞,義為“使完備”或“保全”。 “全”用為總括副詞始見于漢代,但用例很少,魏晉以后才逐漸增多,如:
(1)故性比于禾,善比于米;米出禾中,而禾未可全為米也;善出性中,而性未可全為善也。
(《春秋繁露》卷十)
(2)常談曰“世治則禮詳,世亂則禮簡”,全在斟酌之間耳。(《三國志·魏書·袁渙列傳》)
“全”還可用作表“完全、全然”義的語氣副詞,如:
(3)問臣意:“診病決死生,能全無失乎?”(《史記·倉公列傳》)
“都”本為名詞,指有宗廟的地方,由此引申出人口聚集、居住的地方,即大城市。進一步引申則為動詞,表示聚集。當動詞“都”經(jīng)常處于狀語位置時,它就很可能發(fā)展為總括副詞。
楊榮祥認為總括副詞“都”最先出現(xiàn)在漢譯佛經(jīng)中,可能到唐代才出現(xiàn)于中土文獻,之前認為是總括副詞的“都”都是表“完全”義的語氣副詞[7]。張誼生則認為中古時期的范圍副詞“都”主要表示類同義,與現(xiàn)代漢語的范圍副詞“都”不完全相同,而用于否定句中的“都”則為加強否定的語氣副詞,這種強化否定的用法一直延續(xù)到兩宋時期[8]。對于早期“都”的性質(zhì)的確比較難判斷。慎重起見,中古時期我們只采用漢譯佛經(jīng)中的用例。
總括副詞“都”開始迅速發(fā)展是在宋以后,不僅使用頻率增多,而且語法功能也更加全面。
“盡”《說文》釋為“器中空也”。先秦可作動詞和形容詞,表示終盡、完了或程度之極等義。當“盡”用于動詞或形容詞前時,可表“完全、全部”義,如:
(4)盡信《書》,則不如無《書》。(《孟子·盡心下》)
(5)人其盡死,而我獨存乎!(《莊子·在宥第十一》)
表“完全”義的“盡”可看作表強調(diào)的語氣副詞,如例 (4)。表“全部”義的“盡”為范圍副詞,如上例 (5)。在這一點上, “全、都、盡”三者有共同之處。
“皆”甲骨文中就用為表總括的范圍副詞,如:
(6)豚暨羊皆用?(《甲骨文合集》31182)
從《周易》到宋代的《朱子語類》,在諸多總括范圍副詞中,“皆”一直處于絕對的統(tǒng)治地位。但隨著“都”在宋元時期的迅速發(fā)展,元以后,“皆”逐漸被“都”取代。據(jù)李宗江[9]、車淑亞[10]等的研究,元明時期“皆”的使用頻率已降至第二,大大少于“都”的使用頻率。
綜上所述,范圍副詞“皆”出現(xiàn)得最早,其次是“盡”,“盡”先秦就可用為范圍副詞。“全”則始見于東漢,唐以后開始多見。范圍副詞“都”也在東漢出現(xiàn),漢譯佛經(jīng)中已有較多用例。
此外,除“皆”外,“盡、全、都”還可用作語氣副詞,但四者的同義連用形式卻無一例可作“完全、全然”解,它們只可用作范圍副詞。漢語史上出現(xiàn)的大量總括范圍副詞,為它們的同義連用提供了基礎,而其他類副詞,如語氣副詞、程度副詞,它們中具有相同語法語義特征并且可以互相替換的詞不多,因此這些副詞同義連用就不能成為一種大趨勢。
“全、都、盡、皆”四者的連用形式有很多種,如“都皆、皆都、都全、都盡”等,這些形式在文獻中都能找到用例,但只有“盡皆、盡都、全都”三種形式發(fā)生了詞匯化,其它同義連用形式都還只能看成短語?!氨M皆、盡都、全都”的詞匯化是由它們的使用頻率決定的,但使用頻率則與各自的詞性和語義特點密切相關。
在“全、都、盡、皆”四個詞中,“皆”的詞性最單一,從甲骨文開始就只用作總括范圍副詞?!叭⒈M、都”除總括范圍副詞外,還可作語氣副詞。但“全、盡”還保留了動詞和形容詞的用法,并且這兩種用法一直到現(xiàn)代漢語中都還很常見。而副詞“都”雖然經(jīng)歷了由名詞到動詞再到副詞的演變,但除名詞外,“都”的動詞用法早已衰亡,也就是說中古以后,“都”的主要功能就是用作副詞,而又以總括范圍副詞為主。
因此,在這四者中,“皆”和“都”的總括范圍副詞性質(zhì)要強于“全”和“盡”,加上“全、盡”一直都保留了形容詞的用法,而形容詞一般處于所修飾詞的前面,這些因素使得“盡皆、盡都、全都”語序成為使用頻率最高的同義連用形式。
1.前指主語,如:
(1)自古圣人,盡皆如此。(《五燈會元》卷九)
(2)兩家男女四十多人,盡都落水。(《醒世恒言·一文錢小隙造奇冤》)
前指主語還有一種情況,如:
(3)一霎時,四面八方,盡皆是火;又值風大,火勢愈猛。(《三國演義》第三十九回)
(4)一遭人馬盡都是黃旗,黃袍銅甲,黃馬黃纓。(《水滸傳》第七十六回)
這種句式大多為描寫句或解釋句, “盡皆、盡都”等在表總括的同時還帶有強調(diào)的意味。其實,與單用相比,同義連用本身就含有強調(diào)色彩,只是在“是”字描寫句或解釋句中,這種強調(diào)色彩更濃一些。
單用的“盡、皆、全、都”也以前指主語為常。
2.前指兼語,如:
(5)朕聞諸葛丞相歸天,每日流涕,令官僚盡皆掛孝。(《三國演義》第一百五回)
(6)叫那捕快公人,全都帶了軍器。(《施公案》第一百七十二回)
所指對象一般都是使令類或見聞類動詞的兼語,如“令、叫、教、見”等。
3.后指復指賓語“之”,如:
(7)昔上古龍門未開,呂梁未發(fā),河出孟門,大溢逆流,無有丘陵沃衍、平原高阜,盡皆滅之,名曰“鴻水”。(《呂氏春秋·開春論》)
(8)曹操親自引甲兵五百人圍住,盡皆斬之。(《三國演義》第六十八回)
這種情況只有“盡皆”才有。用“之”復指是先秦很常見的一種語法現(xiàn)象,“盡皆”早在戰(zhàn)國時期就出現(xiàn)了,與這種用法具有共時性。而“盡都”、“全都”分別出現(xiàn)于元代和明代,此時用“之”復指主語已是一種仿古的用法了。
4.指向介詞“將、把”和“連”的賓語,如:
(9)孫大圣才同天王等眾打入洞里,把那百十個小妖盡皆打死。(《西游記》第五十二回)
(10)教左右喚進民壯快手人等,將寺中僧眾,盡都綁縛。(《醒世恒言·汪大尹火焚寶蓮寺》)
(11)一者為擋人,二則也免得湖里漂來東西,連大魚全都擋住。(《小五義》第一百五十二回)
總括范圍副詞指向處置介詞“將”、“把”的賓語最早出現(xiàn)在唐代,但用例不多,如: “圖把一春皆占斷,固留三月始教開?!?(唐·秦韜玉《牡丹》詩)宋以后,這種句式開始多見。《朱子語類》中,“把…都”句式已有9例之多。明以后,不管是單用還是連用,總括范圍副詞與“把、將”的搭配都很普遍,直到現(xiàn)代漢語中,這種句式仍很強勢。
總括范圍副詞與介詞“連”搭配始見于宋代,如《朱子語類》卷三十六:“只是前面‘體’字說得來較闊,連本末精粗都包在里面?!钡卧獣r期“連”字句還比較少見,到了明代這種搭配便普遍起來,并逐漸發(fā)展為一種表極性強調(diào)的句式。相應的,在“連…都”句式中,“都”逐漸發(fā)展為一個表極性強調(diào)的語氣副詞[8]。但在“連…全都∕盡都”句式中,“全都、盡都”仍為總括范圍副詞,句式所具有的極性強調(diào)義主要由“連”字承擔。如:
(12)原來飛熊從清境林逃跑,又到了準提寺,這廟中有一位凈修老和尚,鄧飛熊把老和尚殺死,連火工道人盡都喪命,他就為了廟主。(《小五義》第一百六十五回)
(13)自己心中一想這么大的一座酒樓,怎么連字號全都沒有呢。(《大八義》第七回)
5.單用與連用的對比
連用與單用的主要區(qū)別是單用時還可指向名詞性賓語,如:
(14)公問之,對曰:“小人有母,皆嘗小人之食矣,未嘗君之羹,請以遺之?!?《春秋左傳·隱公元年》)
(15)乃令史官盡燒《五經(jīng)》,有敢藏諸詩書百家語者刑。(《論衡·正說篇》)
(16)吾等巨海唯斯三珠為吾榮華。道士悉得,吾等何榮?寧都亡諸寶不失斯珠。(《六度集經(jīng)》)
總括范圍副詞指向賓語的情況主要出現(xiàn)在中古以前,又以“盡”為多見。此后隨著動補結(jié)構(gòu)的興起以及不少受事賓語作主語的轉(zhuǎn)化,這種用法逐漸消亡。如上例 (15)可變換為“燒盡”,則此時的“盡”為形容詞,作補語。而例 (14)和例 (16)則可變換為“小人之食皆嘗”、“珠寶都亡”,此時的“皆”和“都”指向前面的主語。
連用時不指向賓語跟連用與單用時語義上的不同有關①“盡皆”雖然可以指向代詞賓語“之”,但中古以后就已經(jīng)是仿古用法了。。如“盡”,作為總括副詞,有時仍帶有很強的動詞或形容詞性質(zhì),有“使…完了、終結(jié)”等意思,如上例 (15)?!氨M”指向賓語大多屬于這種情況,而在“盡皆”等連用形式中,“盡”的動詞性質(zhì)基本消失,成為純粹的總括副詞。
馬真曾對“都”與“全”所指對象的不同作了比較,她指出,“都”能用于任指的句子,總括任指的范圍, “全”似不能用于任指的句子,“都”可以總括主體、動作行為的對象、時間、處所和條件等,“全”雖然可以總括主體和動作行為的對象,但一般不能總括動作行為發(fā)生的時間、處所和條件[11]。周韌從認知出發(fā),對“全”的上述特點作了解釋[12]。以下我們將借鑒現(xiàn)代漢語的這些研究成果來考察古漢語中總括范圍副詞的搭配特點。
古漢語中,“全”用于任指的情況也很罕見,但其他如“悉、皆、盡”等卻常??膳c“人人、各自、紛紛”等表任指的詞語同現(xiàn),如:
(17)諸吳姻親,就人間征求,無復紀極,百姓嗷然,人人悉苦。(《宋書·吳喜列傳》)
(18)又如孔子設教,從游者甚眾,孔子豈不欲人人至於圣賢之極!而人人亦各自皆有病痛。(《朱子語類》卷三十三)
(19)各處鳴金收軍而回,鞍上將都敲金鐙,步下卒齊唱凱歌,紛紛盡入梁山泊,個個同回宛子城。(《水滸傳》第七十七回)
(20)人惟有私意,圣賢所以留千言萬語,以掃滌人私意,使人人全得惻隱、羞惡之心。(《朱子語類》卷十一)
但它們的連用形式,除“盡皆”有少量用例外,“盡都、全都”等都很少用于任指。
(21)爾若念貧道四句乘除語,則人人盡皆為敵手矣。(《紺珠集》)
(22)一者,喻若春楊 (陽)既動,萬草皆生,不論淺谷深谷,處處盡皆也發(fā)。(《敦煌變文集·廬山遠公話》)
但同樣表任指的“所有”卻可以同“悉皆、盡皆、全都”等形式連用,如:
(23)若犯四禁及五逆罪,若為邪鬼毒惡所持,聞是經(jīng)曲,所有諸惡悉皆消滅。(《華嚴經(jīng)疏》卷二十八
(24)分付宅)中,所有原賜之物,盡皆留下,分毫不可帶去。(《三國演義》第二十六回)
考察這些用例,“所有”所修飾的NP絕大多數(shù)是作后面VP的受事。在現(xiàn)代漢語里,雖然施事受事都能同“全都”連用,但相比較施事的“所有NP”,受事仍顯得更加自然,如:
(25)所有不合格的產(chǎn)品全都被召回。
(26)所有公民全都要遵守交通規(guī)則。
根據(jù)周韌對“全”的解釋,“所有公民全要遵守交通規(guī)則”這句話之所以不成立,是因為“全”要求事件是已然的、具有高確定性的[12]?!叭钡倪@個特點同樣也作用于“全都”。一般來說,受事的可控性、確定性要強于施事,可控就意味著受事參與的事件實現(xiàn)的可能性更大,因此它更容易同“全”以及“全都”搭配。將以上例(25)中的“全都”變換成“全”或“全部”,句子依然成立。
對于總括動作行為發(fā)生的時間、處所和條件,“盡皆、盡都、全都”同“全”一樣,也受到限制。周韌對“全”這種特點的解釋是,“全”有一種照相而非攝像上的“取景”功能,具有總括掃描的性質(zhì),而時間、處所和條件常常不能同時“取景”,但如果空間距離相隔不遠,仍可能同時被“一張照片”取景總括[12]。連用同“全”所具有的相似性 (包括上面所說不能用于任指的情況),可以說明連用形式在強調(diào)總括的同時,也注重事件的整體性。
以上在前人研究的基礎上,對總括范圍副詞主要連用形式的發(fā)展演變及語法特點作了探討,總結(jié)如下:
(1)漢語史上,使用頻率最高的總括范圍副詞的同義連用形式經(jīng)歷了一個歷時的更替過程,即由中古時期的“皆悉”到唐宋時期的“悉皆”,再到元明時期的“盡皆”,以及清中葉以后的“全都”。“盡、皆、全、都”詞性和語義上的特點,使得它們常用的連用語序具有可解釋性。
(2)語義指向上,“盡皆、盡都、全都”等可以前指主語、兼語以及介詞“將、把”和“連”的賓語,“盡皆”還可后指代詞賓語“之”。
(3)“盡都、全都”與表任指的“人人、各自、紛紛”等詞語不能同現(xiàn),但可與“所有NP”搭配,其中的“NP”以作后面謂語動詞的受事為常。同時,“盡皆、盡都、全都”等同“全”一樣,一般不能總括動作行為發(fā)生的時間、地點和條件。
此外,語用上同義連用具有突出強調(diào)的作用,而總括范圍副詞的強調(diào)色彩更加明顯。事物的全量在某種程度上也屬于一種極端,因此在對全量進行客觀描寫的同時,人們常常會加入自己的主觀情感色彩??偫ǚ秶痹~的同義連用,一方面可以使全量的表達更加清楚,另一方面則可以滿足說話者的這種突出強調(diào)的心理需求。
[1]武振玉.魏晉六朝漢譯佛經(jīng)中的同義連用總括范圍副詞初論[J].吉林大學社會科學學報,2002(4):123-128.
[2]張誼生.范圍副詞“都”的選擇限制[J].中國語文,2003(5):392-398.
[3]董秀芳.“都”與其他成分的語序及相關問題[J].世界漢語教學,2003(1):40-47.
[4]李寶倫,張蕾,潘海華.漢語全稱量化副詞/分配算子的共現(xiàn)和語義分工[J].漢語學報,2009(3):59-70.
[5]湯建軍.古漢語的“皆”類詞[J].古漢語研究,1991(2):29-33.
[6]張志達.“皆”類詞同義連用舉隅[J].古漢語研究,1992(4):67-70.
[7]楊榮祥.近代漢語副詞研究[M].北京:商務印書館,2007:100-103.
[8]張誼生.現(xiàn)代漢語副詞探索[M].上海:學林出版社,2004:118-137.
[9]李宗江.漢語常用詞演變研究[M].北京:漢語大詞典出版社,1999:190-191.
[10]車淑婭.“全都”類單音總括范圍副詞歷時發(fā)展研究[J].山西師大學報:社會科學版,2009(1):114-120.
[11]馬真.現(xiàn)代漢語虛詞研究方法論[M].北京:商務印書館,2004:106-107.
[12]周韌.“全”的整體性語義特征及其句法后果[J].中國語文,2011(2):133-1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