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簡介:朱麗沙(1987-),女,河北邯鄲人,漢族,河北經(jīng)貿(mào)大學金融學院保險碩士,保險。
摘要:當保險事故發(fā)生時,被保險人的積極施救行為能夠有效的防止或減少保險標的損失擴大,保護保險人權益和被保險人的利益。我國《保險法》規(guī)定了被保險人的施救義務,并對其合理施救費用予以補償。本文通過對我國《保險法》有關施救義務的履行主體、施救費用額度及違反施救義務的不利后果等方面的分析,討論了我國《保險法》在有關施救義務的相關規(guī)定中存在的不足,進而提出了相應的完善建議。
關鍵詞:保險事故;施救義務;保險法
我國《保險法》第57條規(guī)定:“保險事故發(fā)生時,被保險人應當盡力采取必要的措施,防止或者減少損失。保險事故發(fā)生后,被保險人為防止或者減少保險標的的損失所支付的必要的、合理的費用,由保險人承擔;保險人所承擔的費用數(shù)額在保險標的損失賠償金額以外另行計算,最高不超過保險金額的數(shù)額①?!边@是我國《保險法》有關被保險人施救義務的相關規(guī)定,但仍存在不足之處。本文就被保險人施救義務涉及到的幾個問題進行了初步探討,以期促進我國保險法的進一步完善。
一、被保險人履行施救義務中存在的問題
(一)施救義務履行主體存在缺陷
最大誠信原則是保險合同的四大基本原則之一,而施救義務是最大誠信原則的具體體現(xiàn),保險法規(guī)定施救義務的目的是為了防止或減少保險標的進一步損失.然而,在很多情況下,被保險人直接控制著保險標的.其能夠及時知曉保險事故的發(fā)生,并在第一時間內(nèi)采取有效的施救措施。因此,我國《保險法》規(guī)定了被保險人為施救義務的履行主體。但當被保險人與投保人不是同一人的情況,那么投保人是否具有施救義務呢?我國《保險法》并未對此規(guī)定。如果保險標的的擴大損失是由于投保人不采取施救行為造成的,那么保險人對于這一擴大的損失是否承擔賠償責任呢?這一施救義務主體的缺陷,難免會引起一些保險糾紛。因此,保險公司為了防止投保人與被保險人不是同一人的情況,在財產(chǎn)保險承保時往往要求兩者為同一人。
(二)施救義務履行方式較原則,缺乏可操作性
我國《保險法》規(guī)定被保險人的積極主動履行施救模式,這一主動施救義務是不以保險人做出指示為前提。但在一般情況下,被保險人為普通公眾,并不具備施救方面的專業(yè)知識,采取的施救行為可能并不是最有效的。針對這一主動的缺陷,我國《海商法》第236條規(guī)定:“被保險人收到保險人發(fā)出的有關采取防止或者減少損失的合理措施的特別通知的,應該按照保險人通知的要求處理②。”但《海商法》卻沒有涉及當保險人為兩個以上的情況,若發(fā)生保險事故時,被保險人及時的履行通知義務,然而該數(shù)個保險人的相互指示發(fā)生沖突,被保險人又該如何采取行動呢?另一方面,也有學者提出當有多個被保險人與一個保險人時,發(fā)生保險事故時,該多個被保險人的施救措施產(chǎn)生分歧時,又該如何規(guī)則?以上這些問題都需要法律的回應。
(三)施救費用額度限定,欠缺合理性原則
國內(nèi)學者對于是否應該限制施救費用額度存在分歧。有肯定說、否定說和折衷說。肯定說認為施救費用的額度需要法律或合同約定等方式加以限制。以免造成保險人的責任過大,不利于保險公司的發(fā)展。我國采用的就是這種方式。但也有學者認為,規(guī)定施救費用的最高額度有不合理指之處。因為這樣違施救義務的初衷。折衷說則認為應該綜合看待施救費用限定。如果該施救行為是在保險人的指示下進行的,那么其施救費用是沒有限制的,否則是有限制的。
本文贊成否定說。法律規(guī)定補償被保險人的合理施救費用,意在給施救義務人一種正的激勵作用,使其更夠更好的發(fā)揮施救義務,挽回不必要的損失。在保險實務中,也往往會出現(xiàn)比例費用的賠償。例如某保險公司《企業(yè)財產(chǎn)險-財產(chǎn)保險綜合險》第14條:若受損保險標的按比例賠償時,則該項費用也按與財產(chǎn)損失賠款相同的比例賠償。施救費用的比例賠償可能會使得施救義務人在進行施救義務時躊躇不前,不利于施救義務人對保險標的的及時施救。
(四)違反施救義務法律后果的缺失
我國《保險法》規(guī)定了被保險人的施救義務,但卻沒用規(guī)定被保險人違反這一義務是否應該承擔責任,應該承擔何種責任?這一法律后果的缺失,難以引起被保險人的重視,使施救義務不能被很好的履行。同時也會導致保險人的賠償或給付支出增加,利潤下降。如果保險人想要維持利潤不變,則必會提高保險費,保險費的提高會使低風險消費者的效用下降。由于高風險者造成的外部不經(jīng)濟,會使得保險市場上出現(xiàn)逆向選擇。但與此同時高風險者的福利卻沒有得到改善。因此,為促使保險市場的更好發(fā)展,迫需填補這一法律后果的缺失。
二、完善被保險人履行施救義務的建議
(一)完善施救義務的履行主體
將投保人與被保險人均規(guī)定為履行施救義務的主體,以免在現(xiàn)實生活中投保人與被保險人分離的狀態(tài),引起一些不必要的糾紛。我國臺灣地區(qū)《保險法》第96條規(guī)定:“要保人或被保險人,對于保險標的物未盡保護責任所致的損失,保險人不負賠償之責③?!庇纱宋覀兛芍覈_灣地區(qū)將投保人與被保險人均規(guī)定為施救義務的履行主體。因此,我國《保險法》在未來修訂或司法解釋中也應考慮這一點。
(二)采用混合模式,完善施救義務的履行方式
保險事故發(fā)生時及時的施救行為固然重要,但如果缺少專業(yè)性指示,施救行為未必會有成效。我國《海商法》的混合施救模式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彌補主動施救的不足。因此建議我國《保險法》在未來修訂時考慮這種混合施救模式。
當保險人并非一人時,我們可以借鑒國外立法經(jīng)驗來完善我國保險法。例如《德國保險契約法》第62條規(guī)定:若涉及兩個以上的保險人,且該數(shù)保險人之指示相互沖突時,被保險人應依照合乎其義務的判斷行事。我國保險法可以參照德國保險契約法的規(guī)定解決當多個保險人指示相互對立時,被保險人該如何采取施救行為的問題。至于當多個被保險人時,也可以參照多個保險人的情況進行相關規(guī)定。
(三)取消施救費用補償額度的限定
保險事故發(fā)生時,被保險人的積極救助行為,能夠在一定程度上防止或減少保險標的損失擴大,從而使保險人受益,但被保險人救助行為會造成費用的支出。按照“誰受益,誰補償”原則的要求,保險人應補償被保險人的費用支出。但我國《保險法》一方面規(guī)定施救義務為被保險人的法定義務,而另一方面又限制其補償范圍,這對被保險人是極其不利的。因此,建議取消對施救費用的補償額度的限定,(且不應該出現(xiàn)比例補償施救費用情況)。
(四)補充規(guī)定違反施救義務的法律后果
保險法規(guī)定了被保險人的施救義務,也應明確規(guī)定不履行該義務的法律后果。我國《海商法》第236條規(guī)定:“對于被保險人違反前款規(guī)定造成的擴大損失,保險人不負賠償責任④?!蔽覈_灣《保險法》也有類似的規(guī)定。因此,我國《保險法》也應借鑒上述法律的相關規(guī)定,填補這一法律后果的缺失。
參考文獻:
[1]丁國斌.《對被保險人違反施救義務責任的探討》[J]中國保險 2013(5)
[2]樊啟榮.《保險法》[M]北京大學出版社2011年 第89—93頁
[3]江朝國.《保險法基礎理論》[M]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2002年 第277頁
[4]劉建勛.《被保險人的施救義務》[J]江蘇保險2013(1)
[5]奇瑞宗,肖志立.《美國保險法律與事務》[M].法律出版社 2005年 第185頁
[6]王峰.《論保險法第五十七條之不足與完善》[J]法律與社會2011(9)
[7]王峰.《論保險人之施救費用補償義務》[J]經(jīng)濟與法 2011(5)
[8]伍堅.《被保險人施救義務比較研究》[J]法律雜志2012(4)
[9]約翰.F道賓.《保險法》[M] 法律出版社 1999年
注解
①《中華人民共和國保險法》[M]中國法制出版社2010年 第53頁
②《中華人民共和國海商法》
③陳文輝《臺灣保險市場研究》[M]人民日報出版社2012年 第225頁
④《中華人民共和國海商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