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維杰
家風是一種復雜的社會現(xiàn)象,折射著復雜的社會心理。
一些官員的家風不正,原因往往是多方面的,既有官員本人權力觀、人生觀、價值觀、家庭觀、幸福觀扭曲的內(nèi)源性因素,也有官員家人在日常生活中施加各種負面影響的刺激性因素,還有制度缺失、監(jiān)管空置、懲戒不力等體制性因素,以及社會心理支配下的外源性因素。就社會心理而言,比較常見的有三種情形——
榜樣的示范效應,源于美國心理學家班杜拉提出的社會觀察學習理論。班杜拉認為,人們的許多行為,都是通過觀察他人的行為及其結果而習得的。就榜樣的示范意義而言,與身份較低的榜樣相比,那些地位高、收入多、能力強的人更能引起其他人做出與其相似的行為。
這一原理,揭示了官員群體的家風狀況對社會大眾所具有的示范效應。而有研究結論表明,官員之間行為的相互效法,已成為影響官員行為的一個重要因素。當官員把官場的某些不良行為帶入家庭,就會自覺不自覺地影響到家風。
幾年前,浙江省杭州市江心島中學為了對學生進行“公”與“私”的界限教育,讓每個學生從家里帶一個紙杯。校方在學生帶來的540個紙杯中發(fā)現(xiàn),印著各單位名稱的“公杯”有207個,占38.3%。而學生們對此大多不以為然。有評論認為,一個紙杯的價值并不大,但也能在無意間折射出一個家庭的家風細節(jié)。
毫無疑問,對于官員而言,其一言一行對家庭成員都具有言傳身教的意義。對于官員群體而言,其家庭成員在社會活動中的言行,則具有榜樣的示范作用。
社會心理學研究表明,一個人在明知一件事情屬于違法行為的時候,一般不會貿(mào)然去做,但如果一群人中有人做了,并且當時只能看到得益而沒有產(chǎn)生相應的后果,從眾心理就會使人們做出非理性選擇。這在心理學上叫“越軌的集群行為”。
毋庸諱言,當下一些官場的政治生態(tài)失衡。在惡劣的政治生態(tài)下,“潛規(guī)則”往往大行其道,官員的從眾心理也往往表現(xiàn)得比較突出。中國農(nóng)業(yè)發(fā)展銀行原副行長于大路,因犯受賄罪、挪用公款罪、行賄罪被判處無期徒刑。他在悔過書中坦言:“20世紀90年代,因為市場規(guī)則不完善,不法官商相互勾結發(fā)不義之財。我覺得自己作為金融企業(yè)掌管財政部門的負責人,為黨工作了近30年,上有老,下有小,家庭經(jīng)濟狀況也不厚實,心理逐漸失去平衡。日子長了,由以往憤恨官商變?yōu)榱w慕官商。特別是見到有錢的領導為自己下海經(jīng)商的子女鋪墊,通過為所謂朋友介紹生意而一下子闊綽起來,真是眼熱心動。” “當我第一次收受別人的賄賂時,思想上也有過‘收還是‘不收的斗爭,心里也在自問:這是犯罪嗎?其實答案是肯定的,可我偏要做否定——你幫我忙,我領你情,人情往來在所難免……”
政治生態(tài)是一個地方或一個部門黨風、政風和社會風氣的集中體現(xiàn),直接決定著從政環(huán)境的好壞。政治生態(tài)污濁,從政環(huán)境就惡劣;政治生態(tài)清明,從政環(huán)境就干凈。不可忽視的是,從政環(huán)境會直接影響到官員的家風取向。
法國社會學家G·勒邦提出一個觀點,在某些情況下,人們會喪失其個體性而融合于群體當中,以非典型、反規(guī)范的方式行動。在去個性化事件中,法不責眾、隨波逐流、曲意逢迎等心態(tài)表現(xiàn)得最為突出。
不可否認,在當今官場確實存在一些“腐敗圈子”,甚至形成一種“集體腐敗力量”。近一階段被中紀委查處的一些腐敗串案、窩案,充分說明“腐敗圈子”問題的嚴重性。這種“集體腐敗力量”的可怕之處在于,圈子當中官員自控的個性消失,自覺不自覺地參與到腐敗行動當中。而隨著官員人生觀、價值觀和權力觀等態(tài)度發(fā)生扭曲,必然在家庭生活中反映出來,進而影響到家風狀況。
據(jù)媒體報道,前不久,廣州一名叫王寶林的城管隊隊長因犯有受賄罪、巨額財產(chǎn)來源不明罪被追究刑事責任。庭審過程中,王寶林辯稱,行賄人都是通過中間人來行賄,這些中間人有權有勢,如果不收得罪不起?!安回澥芘艛D”“不敢不收下”,指向的都是惡劣的官場生態(tài)。
(作者為黑龍江大學教育學院文化與教育心理學創(chuàng)新團隊負責人,心理學博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