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31日的傍晚,在阿富汗伯格達爾,美國大兵鮑·伯格達爾登上了直升飛機。他有些急迫又有些小心翼翼,當他確認飛機上的人是美國特種部隊后,他再也控制不住自己,哭了起來。
這一天,美國用關押在關塔那摩監(jiān)獄的5名塔利班要員換回了被俘5年的伯格達爾—唯一一名被阿富汗塔利班俘虜?shù)拿绹勘?/p>
在5月31日的白宮發(fā)布會上,我們看到他的父親老伯格達爾為已經(jīng)完全無法流利使用英語的兒子而蓄起了長須,且努力學習普什圖語。老伯格達爾說了一番感謝的話,然后,和妻子以及奧巴馬彼此搭著肩膀走下了講臺。
這像是一個真實的《拯救大兵瑞恩》的故事,不過美國為此付出的代價并非流血,而是犧牲原則。不跟恐怖組織談判一直是美國宣稱的一項重要原則。許多人擔心,此例一開,后患無窮。起碼塔利班方面確實將這次的戰(zhàn)俘交換視做一場勝利。同時有國會議員指責奧巴馬在沒有通知國會的情況下采取行動,違反了美國的相關法律。
不過,目前身處阿富汗的美國國防部長哈格爾迅速否認上述質疑,稱軍方此舉是要盡快搶救伯格達爾的生命,他還強調(diào)了這不是談判,而是交換戰(zhàn)俘。
但無論如何,外界確實出現(xiàn)了認為美國開始示弱的聲音。不過同時,還有另一種聲音稱,解決戰(zhàn)俘問題其實可以看做是美國打算撤出阿富汗的鋪墊。
當然,更重要的是,對伯格達爾周圍的人來說,這個28歲的小伙子終于有了回家的希望,雖然他還需要被送往德國進行康復治療。
伯格達爾被俘后,他曾居住的那個僅7000人的小鎮(zhèn)的居民每年6月底都會組織集會呼吁政府盡快施展營救。今年,集會終于可以變成盛大的慶祝儀式。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