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去過彭水兩次。第一次是在去年8月,因為采訪朗溪竹板橋造紙傳人劉開勝,我和攝影師一路風塵趕往彭水,還沒到達彭水自治縣城就被沿途的大山和碧綠的烏江水所吸引。為此,我們單獨停下車,攝影師拿出相機欣喜地拍著照,而我則驚訝于碧綠的烏江水。這是我第一次看見這樣青綠的河水,綠得讓人覺得這樣的景致只存在于畫中。這就是我對彭水的第一印象。往后的許多日子,當我在稿子中用到“青山綠水”這樣的詞匯時,我都會情不自禁地想起群山之間那一汪緩緩流淌的碧綠江水。
再次來到彭水是今年的8月18日,我們整個編輯部專程去往彭水完成本期專輯的采訪,這一待就是一周。如果說第一次去彭水是淺嘗則止,那么這一次去彭水才真正稱得上是親密接觸。
乘著皮筏艇優(yōu)游于阿依河上,身邊搖櫓欸乃聲聲,河岸綠意蔥蘢,腦海里總泛出一首歌謠:“燈影漿聲里,天尤寒,水尤寒。夢中絲竹輕唱,樓外樓,山外山,樓山之外人未還。人未還,雁字回首,早過忘川,撫琴之人淚滿衫……”
在郁山古鎮(zhèn)穿行,那些脊角高翹、青磚黛瓦的老房子,讓人覺得這兒處處透著古雅,透著沉穩(wěn),沒有滿街浮躁的吆喝聲,古鎮(zhèn)人心態(tài)從容隨意,一派平和淡定的景象,讓誰看了都會發(fā)一番思古之幽情。
靜靜地徜徉在鞍子苗寨,蜿蜒的小路一直延伸進去,“庭院深深深幾許”,總讓我感到一種幽幽的久遠的神秘氣氛在里面流淌。
……
只有真正深入彭水,才發(fā)現整個彭水都是一幅真實的山水畫。陶淵明在他的《歸園田居》中寫的“戶庭無塵雜,虛室有馀閑。久在樊籠里,復得返自然”就是我們在彭水待過一周的心情寫照。游在彭水,余秋雨先生在《文化苦旅》中描述的“一見面就產生一種要在這里覓房安居的奇怪心愿”的地方,霎時便掠上心頭。
告別彭水,已是夕陽西下。烏江水波光粼粼,白色的石橋被夕陽染成了金黃色,一切都是那么主次分明動靜有序錯落有致,一切都是那么和諧柔美回旋纏繞于濃墨重彩的水墨畫之中。彭水人是不相信有天堂的,因為他們認為自己就生活在天堂之中。天堂鑲在云氣中,彭水嵌在碧水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