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新洪
初拿到《唐詩宋詞選讀》時,學子們都是興致昂然,愿讀愿背愿欣賞。但是,隨著半個學期的詩詞內(nèi)容的教學,大家越來越覺得審美疲勞。那么,該怎么組織教學呢?
高一高二的教學,要注重打底子,打閱讀的底子,打欣賞的底子,打文學的底子。要告訴學生,“慢慢走,欣賞啊”,教師在課堂上要自信大氣從容,引領(lǐng)學生走進詩詞的天地,一路欣賞美麗風景。教師不要急功近利,不要急急忙忙地引領(lǐng)學生做高三的詩歌鑒賞題,這樣的教學應(yīng)試味道太重,學生就失去了欣賞的心情。其實,若能很好地激發(fā)學生的學習熱情,引領(lǐng)學生真正地自己能品出詩詞中的真味道來,自己去討論研究,那我們的教學就不必擔心出不來成績。
教師本身要熱愛古詩詞,要知道這些古詩詞好在哪里,要知道學習這些古詩詞對學生會有怎樣的影響。走進課堂,教師自己要沉醉在詩詞中,這樣,學生也才會受到老師的情緒感染而沉醉在課堂教學中。若教師自己都對古詩詞教學缺乏一種熱情,又如何能在課堂教學中激發(fā)學生的熱情?
2012年10月,我參加了蘇州中學黃厚江 “本色語文”研討會,黃厚江老師提出了一個觀點,語文教學要回到 “原點”,“把語文當語文教,用語文的方法教語文”。這是在提醒我們,不要把語文課上成思想政治課,也不要只注重答題技巧的練習訓練課。那么,什么是語文教學的原點?簡單概括,那就是:讀、寫、聽、說。對于這四個方面,任何一個方面都不能忽視。說起來,這道理語文教師都明白,但真在課堂中能用動情的富有感染力的朗讀來組織教學的,卻不多見,那種一節(jié)課下來卻沒有聽到讀書聲的情況反而時有發(fā)生。古代詩歌教學,一定要帶領(lǐng)學生多讀,要指導學生讀。試看北京大學附屬中學語文特級教師程翔所上的《將進酒》,一堂課,共讀了10遍文章,而且形式有別,且由淺入深,確實可稱得上是一節(jié)朗讀教學的示范課。
一節(jié)課,十遍朗讀,在學生朗讀中指導示范,學生由淺入深,逐漸知道了吟誦時要注意重音、節(jié)奏,要注意語調(diào)的起伏,要注意感情的起伏,要求學生“把李白的詩變成自己的語言,似乎李白就是你,你就是李白”,這樣的指導是高效的,學生不僅知道該怎樣吟誦,更知道了為什么這樣吟誦,而以后再讀類似的文章,學生就掌握了方法。這就是方法的指導。
多讀,讓學生自己在讀中來品味語言,而學生自己讀,聽學生讀,小組討論該怎么讀,聽老師示范讀,聽老師分析指導該怎樣讀,不僅形式多樣,而且,學生就真正成了閱讀的主人,在自己的品讀感悟中有了自己的收獲。這樣的語文課,才是真正的語文課。他上出了語文的特色,上出了“語文味”,回歸了語文課堂教學的本色。當然,并不是說,每堂課都要用朗讀法。該不該用,還得看文章本身是不是適合用朗讀法。但是,教師的體驗替代不了學生的體驗。教師嚼碎了喂給學生吃,學生是吸收不到多少營養(yǎng)的。
1.警惕話語霸權(quán) 有些教師在教學中常常有很多東西要補充給學生,但不是引導學生深刻探究以得出一個相對明確的答案,而是滔滔不絕地給學生講解從雜志上看到的研究文章,還不時提出自己的解釋。表面上看,學生似乎收獲了很多,但真正屬于他們主動思考討論所獲得的東西卻很少。對一些思考能力強的學生而言,這種教學可能會觸發(fā)其思維,從而得出一個比較明確的結(jié)論。但對于相當多數(shù)學生來說,這種教學反而會讓他們無所適從。這種“話語霸權(quán)”的現(xiàn)象,需要加以警惕。
2.切忌一步到位 有的老師,一講詩詞,就按高三詩歌鑒賞上的考點來教學,從短時間內(nèi)追求得分的情況來看,可能還略有優(yōu)勢,但,從長遠角度來看,這樣追求一步到位,學生原有的學習期待會逐漸失去,學生的學習興趣會被扼殺。
3.發(fā)揮學生主體作用 在課堂教學中,教師起主導作用,學生是學習的主體。新課程標準還特別強調(diào)“要珍視學生獨特的感受、體驗和解讀”。對話,是教學的基本形式。適合對話的教學情境的創(chuàng)設(shè),應(yīng)該是教師的一個主要任務(wù)。我們甚至可以這樣說,一堂課,如果看不到學生的思考發(fā)言討論,就不能算是一堂高質(zhì)量的課。
對于《唐詩宋詞選讀》,我在帶領(lǐng)學生一起進行了幾首詩詞的鑒賞之后,放手讓學生自由組合成小組,給他們時間準備,由學生自己選擇自己喜歡的詩詞精心準備,然后由學生來講,老師在學生教學中適當點評或提供幫助,這一嘗試,大大激發(fā)了學生的學習熱情,效果比較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