艱苦奮斗,地質人精神永流傳
□陳琳(三等獎)
媽媽告訴我說,我的姥爺是咱們國家第一代的地質找礦人,他就是這樣背著自己的行囊,一手拿錘子,一手拿著羅盤,一路上敲敲打打,足跡遍布了整座桐柏山。
遙想當年,所有的地質工作者們,為了找礦都是這樣辛苦,他們用雙腳當做交通工具,走遍國家的每一寸土地;用雙手拿著地質錘,一路敲打獲得一塊塊礦石樣本;用雙肩扛起地質包,把沉甸甸的標本送回營地化驗。他們風餐露宿,冒著野外隨時會出現(xiàn)的危險,一路向前,就是為了給國家發(fā)現(xiàn)更多的礦產(chǎn)資源。地質隊員攜帶著羅盤、放大鏡、地質錘“三件寶”,走到哪里就在哪里安家。他們挎著背包、帶著干糧,吃咸菜、飲山泉,風餐露宿,披星戴月,以天為被,以地為床,以實際行動堅守著精神高地。
現(xiàn)如今,我們的地質工作有了飛躍性的進展,各種精密儀器、搶險車輛一應俱全。我們用電腦替代了手工制圖,用三維激光掃描儀精確監(jiān)測災害點,用GPS系統(tǒng)確定我們的方位,用越野車上山下鄉(xiāng)拉設備,甚至利用無人飛機監(jiān)測我們無法靠近的環(huán)境。比著老一輩們,我們用腦力勞動更多地代替了體力勞動。
雖然工作條件在逐步改善,但是艱苦奮斗的精神卻是我們不能舍棄的,雖然不像前輩們那么艱辛,但是必要的現(xiàn)場地質工作還是要我們親力親為的。正如我們單位的測量隊,最近他們正在做一項關于滑坡三維激光掃描和變形觀測方面的工作。在車輛無法進入的時候,他們需要自己搬著沉重的儀器深入田間地頭,甚至是陡坡斷崖、危險四伏的災害區(qū)。烈日驕陽,他們的汗水化成衣服上一朵朵的云彩;灌木叢生,他們的衣服被樹枝刮破、皮膚被荊棘劃傷;披荊斬棘,他們開辟道路尋找監(jiān)測地點。他們說:面對翠綠的山林,姹紫嫣紅的山花,心胸無比地開闊敞亮,遠離了世俗的塵囂,忘卻了跋涉的辛勞,貪婪地吮吸著清新的空氣,盡情地擁抱每一個燦爛黎明,享受每一個靜謐的夜晚,憧憬著地質事業(yè)的輝煌前景,腳底便增添了無窮的力量。
我在地質災害防治所工作了兩年多,出野外的機會不多,基本上是在辦公室里處理一些簡單的圖片,沒有經(jīng)受過老同志們的那些辛苦。作為地質工作者,我的貢獻是微小的,但是很多專業(yè)技術更強的同志們的力量卻是偉大的。在單位里,“我”的作用微小到可以忽略不計,但由若干個“我”組成的地質組則能夠作出更大的貢獻,若干個地質組組成的專業(yè)所,便構成了我院地質技術工作的主力軍。
我的父母也都在地質系統(tǒng)奮斗工作了三十多年,我的爸爸更是在山區(qū)的鉆機上奉獻了他的青春,他們的一生都獻給了我們的地質事業(yè)。做為第三代地質工作者,我感到驕傲、自豪!老同志們的事跡感染著我、激勵著我,我雖然做不到專業(yè)的地質勘查,但是我也在盡自己的一份力為地質工作做著微小的貢獻。我會認真學習地質“三光榮”精神,“以獻身地質事業(yè)為榮、以找礦立功為榮、以艱苦奮斗為榮”。作為地質工作的新一代接班人,我們都需要在自己的崗位上奮斗、付出,星火燎原,讓我們認真踐行“三光榮”精神,為地質事業(yè)奮斗終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