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金雯
《語文課程標準》指出:“閱讀教學是學生、教師、文本之間的對話,閱讀是學生的個性化行為,不應以教師的分析來代替學生的閱讀實踐,要珍視學生獨特的感受、體驗和理解?!闭Z文教學不是單純地停留在教給學生知識這個層面上,更重要的是,在教育知識的同時傳授學習的方法,引導學生進行自主閱讀實踐,培養(yǎng)自主學習的意識、習慣、能力和創(chuàng)新的精神,使語文學習的過程貫穿于終身。那么,教師如何在課堂上引導學生有效開展自主閱讀呢?
文本是主干,教學形式、教學活動是枝葉。一篇課文究竟應該怎么上,什么方法最好,什么形式行之有效,我們很難有一般的標準去加以衡量,只有此時此地最有效。然而,就語文閱讀教學來說,立足文本卻是不容忽視的一個前提,語文教學的核心任務就是有效地完成文本的學習,語文教材的主體就是一篇篇精選出來的文章,無論你打開哪一篇課文,就好像進入了一段特殊的歷史環(huán)境,進入了一所“精神家園”,進入了一座民族與世界、古代與現(xiàn)代思想文化的寶庫。教師只有引導學生走進文本,與文本進行對話,喚起學生學習的情感,才能為學生的自主閱讀提供可能。
首先,教師要激發(fā)學生閱讀的興趣。通過創(chuàng)設教學情境、開展競賽、巧設問題、電教手段的使用等等,讓學生積極地走進文本,去獲得情感體驗。
例如,2012 年的千課萬人活動中,楊中原老師在執(zhí)教《圓明園的毀滅》一課時,在課前談話的時候讓學生填寫歌詞。
最高的山峰( ) 最高的高原( )
最長的河流( ) 最長的城墻( )
然后老師通過投影展現(xiàn)了中國的偉大建筑又深情演唱了這首《大中國》,從而帶領學生進入了文本。學生通過對這首歌的填空、聆聽,已在心中燃起了強烈的民族自豪感,這樣也就更容易投入文本的閱讀。
孔子說:“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有了興趣,學習內(nèi)驅(qū)力被極大地激發(fā)起來,產(chǎn)生極強的學習動機。在這種情況下,學生能夠表現(xiàn)出超常的勇氣、毅力和智慧。
其次,教師要引導學生讀進課文,通過讀來挖掘文本中豐富的資源。語文大師呂叔湘曾把閱讀教學概括為三個階段,即讀得進、悟得出、記得住。我很欣賞這樣的劃分,教師要還給學生讀書的權(quán)力,保證學生讀書的時間,要把“書聲瑯瑯”作為評價一節(jié)語文課成功與否的重要標準。
王崧舟老師在2012 年11 月19 日“千課萬人”活動上執(zhí)教《去年的樹》一課時,在第一自然段的學習過程中,通過學生自由朗讀、指名朗讀、引讀、情境朗讀等形式反復誦讀,達到了熟記于心的目的,更重要的是學生對字里行間滲透出的情感也在多次的朗讀中感悟于心了。這不禁讓我想起一位教學經(jīng)驗豐富的老教師說過,語文教學就是要變著法子讓學生讀書,通過教師的范讀、領讀、伴讀、引讀,學生的朗讀、默讀、齊讀、自由讀、分組輪讀、分角色表情朗讀等形式,根據(jù)教學的需要“因材施讀”,引導學生在“讀”中探究,讀熟、讀通、讀懂課文。語文學習以“讀進去”為基礎,才會有更大的發(fā)展。
明確的學習任務對于學生進行自主閱讀有著指導性的作用,學生只有明確了學習要求、任務,做到心中有數(shù),學習起來才會有效而且感到自然輕松。
教師在布置學習任務時要注意講究方法,為了讓學生在每次學習時有所側(cè)重,除了一些常規(guī)要求項目以外,還要根據(jù)不同課文,不同重點訓練項目提出具體要求。
2012 年紹興北海小學沈耀老師在教學《長城》一課時,給學生的初學課文時的要求除了常規(guī)的讀準字音、讀通句子之外,還讓學生想一想文章從哪兩個角度向我們介紹了長城?
我在教學《草船借箭》一課布置學生進行預習時,為學生設計了這樣的問題:看到這個題目,你會提出什么問題?諸葛亮神機妙算,那么他要想取得草船借箭的成功首先要神機妙算到什么?還要神機妙算到什么?諸葛亮為什么能做到神機妙算?
北海小學馮秀麗老師執(zhí)教《青山處處埋忠骨》時,讓學生自由朗讀課文,探究感受到“毛主席喪子悲痛”的句子打上五角星。
這樣,學生帶著明確的問題去讀書,在讀的過程中去思去想、去琢磨,就不至于漫無邊際,而且久而久之,他們便會從中領悟到讀書并非盤子喝水,而是要抓重點去讀,抓要點去理解。明確的任務驅(qū)動讓學生的自主閱讀更加有效。
正所謂“有一千個讀者,就有一千個哈姆雷特”。閱讀應尊重多元性,張揚讀者個性。閱讀活動的最高境界就是讓學生在閱讀過程中發(fā)現(xiàn)問題,引發(fā)自我思考。作為教師——閱讀引導者,需設法讓學生邊讀邊思,產(chǎn)生疑問,鼓勵學生對文本中自己特別喜歡的部分作出反應,確認自己認為特別重要的問題,作出富有想象力的反應甚至是“突發(fā)奇想”。當然,學生創(chuàng)造性閱讀得出的結(jié)論有時難免有不大成熟或不夠完善的地方,甚至包含錯誤,但畢竟比那些老生常談、人云亦云的觀點要好得多。堅持訓練,學生就能逐漸學會提問題,學會自主探究,這也是自主閱讀的深入。
例如我在教《老人與海鷗》時,為了讓學生深入地體驗老人與海鷗之間親人般的情感,我讓學生找出自己認為的情感表達十分強烈的語句,有感情地朗讀出來,并且采用小組交流的方式,讓每一位學生都能表達自己的看法。當學生在課堂上發(fā)言時,氣氛異?;钴S,他們各抒己見,暢所欲言。同樣一個詞語不同的學生想的感受到的也不一樣,雖然有的表述并不是很精確,但是敢于思考,敢于發(fā)表獨特見解,也享受到了自主學習的樂趣。
中高年級教材中,每篇課文都是文質(zhì)兼美的文章,對提高學生的閱讀理解和語言表達能力都是很有幫助的。閱讀教學中,我們要善于挖掘文本的語言訓練點,抓住描寫形象、闡述意義、表達情感的典型句式、精彩片段,著重引導學生品讀理解,仿寫運用,讓學生動動筆墨。
宋春囡老師在執(zhí)教《伯牙絕弦》一課時,在開始時進行了詞語積累:
出示白雪圖,誰能用白雪( ) ABCC 式詞語來說說;
出示楊柳圖,楊柳( ),( ) 楊柳;接著是同樣的詞語形式來說說( ) 清風、( ) 滄海、( ) 清泉、( ) 青煙、( ) 春雨、( ) 流水。
在積累詞匯的同時為下文理解課文內(nèi)容做了鋪墊。在學習了課文之后,宋老師又通過仿寫練習:“志在清風,曰:“善哉”,徐徐兮若( )!……”經(jīng)過了課前的詞語積累,課上的理解,在課末讓學生學以致用時,學生基本都能掌握,這個語言上的訓練點因此成功地完成了。
我認為,“自主閱讀”這一教學思想的精髓不在于學生悟到了多少,而在于學生是否去讀去悟,只要在課堂中堅持有效引導,這一學習模式才會將教師從繁鎖的講解中解放出來,將學生從被動的、麻木的聽講中拯救出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