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黃海琚
媒體形態(tài)的革新和發(fā)展,歸根結底,無外乎是兩種力量共同作用影響所產生的結果??陀^上,科學技術的進步為新媒體的出現提供了最基礎的原動力,從而為全新媒體形態(tài)的出現提供了物質基礎;主觀上,則是人們思維意識的轉換和進步,從而進一步促成了媒體的發(fā)展,也因之成為媒體形態(tài)革新和發(fā)展的根本推動力。
需要認識到的是,這兩股力量始終處于一個不斷發(fā)展延續(xù)的狀態(tài)中,科學技術和思維意識的進步相輔相成且從未停歇。也正是因為如此,在這兩股永動力的影響和作用下,媒體形態(tài)也始終處于不斷革新和發(fā)展的狀態(tài)之中。
因而,當我們今天所提出的這個新媒體概念,從嚴格意義上來講,只是一個相對的定義,并不絕對;今天被我們所認為的舊媒體(或稱“傳統(tǒng)媒體”),其實也曾經在歷史的某一階段,肩負著新媒體這一稱謂。但是隨著科學技術和思維意識的進一步發(fā)展和推動,這些曾經的“新媒體”最終被更新的“新媒體”所推入了傳統(tǒng)媒體的范疇。
在談及新媒體之前,我們首先必須先對當下的五大媒體進行一個大體的總結和歸類:第一媒體,報紙雜志;第二媒體,廣播;第三媒體,電視;第四媒體,互聯網;第五媒體,移動網絡的無線增值服務。
那我們現階段的新媒體究竟是什么,筆者在此暫且將網絡上對于新媒體的定義摘抄如下:新媒體是新的技術支撐體系下出現的媒體形態(tài),如數字雜志、數字報紙、數字廣播、手機短信、移動電視、網絡、桌面視窗、數字電視、數字電影、觸摸媒體等。相對于報刊、廣播、電視、互聯網四大傳統(tǒng)意義上的媒體,新媒體被形象地稱為“第五媒體”。
正如上面所提到的,新媒體是一個相對的概念,與其說是新媒體被形象地稱為“第五媒體”,反不如講是第五媒體在現階段被暫稱為是新媒體。
我們繼續(xù)用之前所講到的兩股作用力來具體分析新媒體“第五媒體”產生的原因,客觀因素即物質因素無疑是互聯網技術的出現和發(fā)展;主觀因素則是人們由于當下生活方式的改變所誘發(fā)的關于思維模式和行為方式的改變。
可以說,新媒體的出現直接受益于一系列既有模式的革新,同時也促成了一系列既有模式的轉型。
之所以要首先強調這一點,無外乎是因為閱讀模式的革新對于新媒體的傳播形態(tài)起到了決定性的影響。我們會發(fā)現,新媒體在傳播內容上越來越趨向于“量小質高”這一形態(tài)。從之前的微博、微電影到微小說和微新聞,一切都在強調一個“微”字,這并非因為新媒體為了降低成本而在偷工減料,也不是簡單地歸結于新媒體傳播平臺的限制,而是由于當今社會下,廣大受眾閱讀模式的革新:從曾經的“時間段閱讀”向如今的“碎片化閱讀”發(fā)展。
新媒體的主要受眾是以中青年為主的這一批當今社會的中流砥柱,他們時刻處于一個“快節(jié)奏”的狀態(tài)下??梢哉f,這是一個浮躁的社會,在生活和工作雙重壓力下,已經越來越少人會抽出大量的時間去閱讀和吸取相關的社會訊息了。更多的時候,人們更偏向于在生活的短暫空隙中,碎片化地吸取相應的訊息,而且開始更加的注重于這些訊息的實用性。
可以說,碎片化閱讀已經成為當下社會的主流閱讀模式,在生活節(jié)奏極快,信息量極大的當今社會,保證信息的及時更新,對大量信息源進行嚴格刪選,最終以最小的篇幅呈現最大的內容,從而契合“碎片化閱讀”這一全新社會閱讀模式,已經成為新媒體成型和發(fā)展階段必須考慮的基礎性問題。
就微博而言,內容碎片化、場景碎片化及訪問時間碎片化這些都是其吸引受眾的特征。據統(tǒng)計,目前全國共有約11000家媒體在新浪微博上開通了官方微博,媒體人的個人新浪官微數就達到約67000個,顯示出媒體對創(chuàng)建微博宣傳自身品牌的重視程度越來越高。而媒體不辭辛勞開拓微博陣地的原因就在于其可滿足于碎片化現代生活的需要。
在傳統(tǒng)媒體的傳播模式中,每一種媒體都有屬于自己的一塊地盤,且由于受到既定的科學技術的限制,各媒體媒介都處于一種“占山為王,各自為政”的競爭狀態(tài)。以報紙為例,同樣是講新聞的報紙,各類報紙可能都會有屬于自己的側重點和擅長面,各家報紙之間也往往處于“老死不相往來”的狀態(tài),相互之間的合作幾乎為零,更不用談所謂的共贏了。在這樣的傳播模式下,每一家媒體都希望自己可以成為一個中心,并希望自己這個中心可以盡可能地輻射到夠廣的覆蓋面,擁有更多的受眾資源。在這種“中心觀”的影響下,最終所導致的往往是形成媒體的“中心寡頭制”,因為大媒體獲得了“大中心”的地位,掌握著更多的資源,因而大部分小媒體小中心無法獲得必須的生存空間,從而處在茍且甚至于走向消亡的境地。
而媒體的“中心寡頭制”也直接導致媒體內容千篇一律,進一步導致媒體內容缺乏活力和新意。而最終為這一“中心寡頭制”所帶來的危害買單的,只會是媒體自身,而非廣大受眾。
而和傳統(tǒng)媒體不同的是,新媒體借助于網絡,所形成的是一個全新的傳播模式,在這里,筆者將其定義為“無中心的環(huán)形循環(huán)性傳播”。在新媒體的傳播模式中,由于網絡的連接性,直接在各類新媒體之間形成了一個廣泛鏈接、相互促進的傳播模型。各家新媒體在這樣的傳播模型下注定只能成為一個傳播鏈中的某個節(jié)點,而無法成為整個傳播鏈的中心。這樣一個嶄新的傳播模型下,往往意味著:節(jié)點越多,整個傳播模型便越成熟,覆蓋面越廣,受眾認知程度越高。所以在這樣的傳播模型下,所有的新媒體都必須摒棄傳統(tǒng)媒體以“占山為王,各自為政”的傳播模式,而應該迅速認識到“合則俱利,分則俱傷”這一傳播現狀。
綜上所述,如果說過去的傳統(tǒng)媒體的傳播模式是一種“多中心的點狀放射性傳播”,那么,可以說,今天的新媒體的傳播模式正在逐步開創(chuàng)出一種嶄新的“無中心的環(huán)狀循環(huán)性傳播”。
在這一嶄新的傳播模型下所形成的嶄新的傳播模式,直接促成了新媒體的多元并立,進一步促成了新媒體內容的多元化,從而為新媒體贏得更為廣泛的受眾。
新媒體的主控者是誰?很多人都在思考這個問題。對于傳統(tǒng)媒體來說,媒體的主控者往往集中于那幾個極少數的“中心寡頭”,他們主導著整個媒體傳播的內容走向,從而最大限度地影響著輿論的走向。
而正如我們上文所提到的,新媒體時代,新媒體的傳播是多節(jié)點、無中心的。而且和傳統(tǒng)媒體不同,新媒體有著比傳統(tǒng)媒體更低的入門門檻,致使大眾都可以參與到新媒體的建設中來,成為整個傳播模型中的某一個節(jié)點,從而實現“生產傳播消費一體化”的現象。傳統(tǒng)媒體所筑起的媒體高墻被推倒,極少數“中心寡頭”壟斷傳播渠道資源的局面被徹底打破,新媒體所創(chuàng)造的渠道共享讓全社會的群眾直接參與到媒體內容的生產傳播消費中來。廣大群眾人人都是新媒體時代的媒體內容生產者,人人也都是新媒體時代的媒體內容傳播者,人人更都是新媒體時代的媒體內容消費者。
無中心的環(huán)狀循環(huán)性傳播模式,進一步促成了廣大群眾全程參與到媒體內容生產、傳播和接受中來。這一切直接打破了傳統(tǒng)媒體的既有主控模式,媒體鏈正逐漸從精英控制走向大眾控制。
在新媒體時代,大眾正逐步成為媒體鏈的主控者,他們主導著媒體內容的走向,從而影響著全社會的輿論走向,甚至直接影響著一個社會的風氣和氛圍。
綜上所述,筆者個人認為,新媒體最為重要的關鍵詞應該是“社會化”。首先是內容生產的社會化,以微電影為例,新媒體的出現和崛起直接為微電影的發(fā)展提供了傳播基礎,讓普羅大眾有機會參與到影視創(chuàng)作中來。類似的還有包括微博在內的諸多自媒體,大眾正在逐漸代替?zhèn)鹘y(tǒng)媒體的那些中心寡頭成為這個社會的喉舌。其次是內容傳播的社會化,原本被少數中心寡頭、少數精英所掌握的傳播渠道正在被社會所共享,群眾擁有了更為廣泛和全面的渠道可以表達自己的聲音。所以說,新媒體的崛起與其說是互聯網時代的產物,反不如說是媒體社會化的產物。
由部分“中心寡頭”控制、影響媒體內容走向的傳統(tǒng)媒體時代正在因為新媒體的崛起而危機重重。一系列既有模式的革新和轉型,既是為了進一步適應新媒體時代的到來,同時也在反向地作用于新媒體,促成新媒體的全面崛起。
[1]姚鵬.從第一媒體到第五媒體[J].中國傳媒科技,2005(12).
[2]廖祥忠.何為新媒體[J].現代傳播,2008(5).
[3]栗華.淺析新媒體對新聞傳播的影響[J].新聞傳播,201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