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懷念母親》是九年制義務教育教材第十一冊中一篇國學大師季羨林老先生的文章。課文以回憶的形式,介紹了作者的兩位母親——一位是親生母親,一位是祖國母親,充分表達了作者對親生母親永久的愧疚和對祖國母親不變的愛意。
這篇課文的用意,旨在緊扣“祖國在我心中”這個主題,體會關鍵詞句的同時,學會表情達意的方法。
為了讓每個學生通過學文理解教材真諦,并有刻骨銘心的體驗,我采用了多種方法,激發(fā)學生在“品詞析句”中體味真情。
表現(xiàn)是學生共有的一個特性,因此,在開課之初,我便將幾個四字詞語出示在屏幕上,“食不下咽、寢不安席、終天之恨、淚流不止、頻來入夢、思潮起伏、心潮騰涌、悵望灰天”讓學生說說詞語的意思,學生們爭先恐后地舉手發(fā)言。接著,我讓他們仔細想想,這些詞語出現(xiàn)在《懷念母親》這篇文章中,表達了作者怎樣的思想情感?想一想作者是怎樣表達對母親這份特殊情感的?他的什么愿望沒能實現(xiàn)?為何說自己失去母愛就是一個靈魂不全的人?作者抱終天之恨的原因是什么?學生通過文本的反復閱讀,紛紛表達了自己的看法。從詞語到句子,再從句子到關鍵字,學生運用自己的閱讀、思維,理解了作者對母親的濃濃愛意。我有意識激起學生表現(xiàn)欲的同時,又調(diào)動了他的學文積極性,巧妙地引導他們投入到了課文的研讀之中;同時在研讀的過程中我又引導學生從文本中“退出”,自己總結關鍵字,這就是我在把握與駕馭文本的靈活性上的一個嘗試與突破。這樣變被動為主動,變封閉為開放,變局部解讀為貫穿全文的課堂形式,大有牽一發(fā)而動全身之功效。
季羨林先生留學德國,一去十余年。在異國他鄉(xiāng),他想到在國內(nèi)的家園,想到自己的祖國母親,這種動情山水間,留戀故國友的情感,寫入文章正可謂“情動詞發(fā)”。讀這樣的文章,我們也應“披文入情”。然而,入情并非易事,對于離開故國、離開母親,學生沒有切身體會,但體貼、善良、感恩是他們所具備的美好品質。所以我便有意識地誘導學生從感悟字、詞、句所包含的情感入手,調(diào)動起他們的真摯情感。我引導學生自讀、自悟,然后指名朗讀,要求他們將感悟到的通過朗讀表達出來。之后,大家點評:哪里讀得深刻,哪里讀得還不十分到位,之后再讀。此處,我的引讀也達到了引領學生“披文入情”的效果。低沉、緩慢、漸起的語調(diào),充滿思鄉(xiāng)情結的氛圍,牽動著學生內(nèi)在的情感,就這樣,作者的文情、學生的學情、教師的教情便在無意識間逐漸融合在了一起。
不光讀能悟情,說和寫的有機結合一樣也能升華語段的精妙內(nèi)涵。理解“想起自己長眠于故鄉(xiāng)地下的母親,真想哭!我現(xiàn)在才知道,古今中外的母親都是一樣的!”這句話時,我追問孩子:古今中外的母親都是怎么樣的?此時,在你的腦海中浮現(xiàn)出怎樣的母親形象?這時,我的耳畔不由得想起了這首詩:慈母手中線……誰言寸草心,報得三春暉;媽媽,我多么想你呀,多想再和你說說知心話呀,此時,請你替作者給他的母親寫上幾句話……這三個環(huán)節(jié)的訓練,步步深入,層層推進。對一句話的理解,便涉及了:練習說句子、背誦孟郊的《游子吟》、給媽媽寫幾句話。他們在抒發(fā)情感的同時,思母情、愛國情被充分調(diào)到起來了,那份思念與熱愛也便與作者產(chǎn)了共鳴。
有情感的東西,最能打動人。我鼓勵學生將自己“幻化”為作者,入情入境地體會:
1.我現(xiàn)在還真是想家,想故國,想故國的朋友。(11月20日)2.天色陰得如黑夜。心里思潮起伏,又想到故國了。(11月28日)3.夜里夢到母親,我哭著醒來?!秾簟?.連一個清清楚楚的夢都不給我嗎?我悵望灰天,在淚光里,幻出母親的面影?!秾簟?/p>
文章向我們展示了一位愛國學者的一片真情,我們讀來倍感親切,授課結束之際,我深情地對學生們說道:是母親養(yǎng)育了作者,作者也與母親的命運息息相連。這樣一個時刻將母親裝在心中的讓人起敬的學者、作家,在自己的學術領域內(nèi),取得了崇高的地位,為祖國母親贏得了巨大的榮譽。
整堂課有字詞句段理解,有深入淺出的詮釋,有入情入境的朗讀,有情感交融的表達。動用思、讀、悟、寫等各種體驗,這樣的課堂,融教材思想與自我感受于一爐,品讀感悟與語言實踐相契合,真正達到了“入情入境”式教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