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日韩欧美一区二区三区三州_亚洲少妇熟女av_久久久久亚洲av国产精品_波多野结衣网站一区二区_亚洲欧美色片在线91_国产亚洲精品精品国产优播av_日本一区二区三区波多野结衣 _久久国产av不卡

?

從《宋論》看王夫之眼中的明君、賢臣——兼及宋代滅亡的原因

2014-08-15 00:51:59王成芳
關(guān)鍵詞:明君賢臣趙普

王成芳

(青海師范大學(xué) 人文學(xué)院,青海 西寧810008)

《宋論》是王夫之一部重要的史論性著作,與前期創(chuàng)作《讀通鑒論》相比,《宋論》的創(chuàng)作則顯得更加自由,因而對君主、國家制度、臣僚等的批判也就更加的犀利,其好惡展現(xiàn)的較為明顯。

舒士彥在《宋論》點校例言中指出:“船山史論兩種,成于最晚之歲,概讀史有感,隨事觸發(fā),初無意于為文,故每篇皆不立題目;而于上下古今興亡得失之故,制作輕重之原,均有論列?!盵1]2《宋論》共15卷,每卷以帝號為別,沒有標(biāo)題。每卷中根據(jù)論述的內(nèi)容標(biāo)以序號,整部書看似各不相干,實則又有內(nèi)在的邏輯可尋:即以帝號為次序,加以論述各個朝代主要的弊端,一以貫之的是整個宋王朝逐漸走向滅亡的一個漸進發(fā)展過程。這一過程涉及君主、大臣、人才、政治、經(jīng)濟、教育、科舉、軍事、邊防等各個方面的問題??傮w而言,在王夫之眼中,“無人”是導(dǎo)致宋代滅亡的最主要原因?!端握摗分杏胁簧佟盁o人”的感慨,越到后面其體現(xiàn)出作者的憤恨之情就越強烈。然而,就我們所熟知的歷史而言,宋代也有不少賢臣、名將,何來“無人”之說?通過對王夫之眼中明君、賢相的分析我們便可知曉一二,同時也能一探宋代滅亡在君臣責(zé)任、人才選用層面的原因。

一、王夫之眼中的明君

《宋論》當(dāng)中幾乎對宋代的每一個帝王都做了評價,雖然各有不同,但是這些評價與要求形成了王夫之眼中一代明君的標(biāo)準(zhǔn)。

1.持志于中,防患于未然之心

在《宋論》第一卷中,王夫之對宋代何以無德無功卻能夠授天下的原因做了分析,并將宋王朝統(tǒng)治能夠長久的原因歸之為一個“懼”字,認(rèn)為宋太祖是“以懼一天下”。

在《太祖一》中王夫之寫道:

“懼者,惻悱不容自寧之心,勃然而猝興,怵然而不昧,乃上天不測之神震動于幽隱,莫之喻而不可解者也?!?/p>

“然,彼亦有以勝之矣,無赫奕之功而能不自廢也,無積累之仁而能不自暴也;故承天之佑,戰(zhàn)戰(zhàn)栗栗,持志于中而不自溢?!盵1]3

正是由于“持志于中而不自溢”,宋王朝才能在“無積累之仁,無亂撥之績”的情況下君臨天下而得以長久。雖然不能和商周之德、漢唐之功相抗衡,但是就一個國家的發(fā)展而言已經(jīng)是足夠了的。“無赫奕之功而能不自廢也,無積累之仁而能不自暴也”,這里的“懼”不僅僅是害怕,而是亦步亦趨的堅守初衷:“懼以生慎,慎以生儉,儉以生慈,慈以生和,和以生文。”即使,沒有先天良好的積累,在得到天下之后也不會樂而忘憂,不會任憑不良的習(xí)慣蔓延發(fā)展下去?!俺种居谥小备嗟氖且环N憂患心態(tài),防患于未然,不驕不躁。

2.選賢任能,放權(quán)于選用之人

毋庸置疑,人才的選用關(guān)系著一個國家的長治久安和繁榮昌盛。魏征在他的《諫太宗十思疏》里說:“簡能而任之,擇善而從之……文武并用,垂拱而治。”[2]277強調(diào)了選賢任能在國家治理方面的重要性?!端握摗分卸嗵幪峒叭瞬诺倪x用。我們常說“用人不疑,疑人不用”,如果用這句話來概括王夫之的用人觀念也未嘗不妥。

關(guān)于“得士”《宋論》當(dāng)中有如下論述:

語有之曰:“得士者昌?!薄暗谩痹普?,非上(心)[必]自得之以為己(德)[得]也。下得士而貢之于上,固上之得也;下得士而自用之以效于國,亦上之得也。[1]5

在王夫之看來,帝王選拔人才,不需要時時處處都親歷親為,他所需要選擇和監(jiān)督的是職權(quán)僅次于他的朝中大臣,其中“信任”二字尤為重要。人才由一層層地選拔和推薦,并逐級管理:

“人主之職,簡大臣而大臣忠,擇師儒而師儒正,選長吏而長吏賢。[1]8

這種選拔和任用人才的方式,在今天依然有著重要的意義。但是實行起來,往往又是很困難的,在宋代表現(xiàn)的尤為明顯。

“故人君之病,莫大乎與臣爭士。與臣爭士,而臣亦與君爭士;臣爭士,而士亦與士爭其類;天下之心乃離散而不可收?!盵1]8

宋代形成固定的殿試制度,經(jīng)過殿試錄取的考生成為天子門生。但是成為天子門生,為江山社稷出力并不是大多數(shù)仕人心中的實質(zhì)追求,他們所追求的不過是榮華富貴、功名利祿而已。宋代的選官制度是統(tǒng)治者對下層官員不信任的一種體現(xiàn),它助長了仕子們做官只為功名的利益心。而這些看似制度層面的因素,究其根源還是因為人。選賢任能是件難事兒,使權(quán)力得到合理的分配也不簡單。宋代忌大臣持全,人事變動之快使得“志未伸,行未果,謀未定,而位已離矣?!盵1]44最終,難成大事。

3.求之于己,垂拱而治理天下

“垂拱而治”一詞最早出自 《尚書·武成》:“諄信明義,崇德報功,垂拱而天下治?!盵3]448是中國古代統(tǒng)治者治理國家的最高境界。意思是統(tǒng)治者無需費力就可以使天下和順、長治久安。魏征在論述“垂拱而治”的時候強調(diào)的是人才的選拔與任用。王夫之在《宋論》中則強調(diào)“求之于己”。這種“求之于己”的思想強調(diào)的是對帝王道德方面的要求,而在理論根源上更偏向于道家的“無為而治”,雖然在《宋論》的后半部分也不乏對道家學(xué)說的批判。

《宋論》中多次指出治國的方法要求“簡”,可以看到在求“簡”的過程注重的是德政,德政的實施之方就要“求之于己”?!暗轮⒄撸笾T己而已,舍己而求諸人,名愈正,義愈伸,令愈繁,刑將愈起;如彼者,不謂之涼德也不能?!盵1]8在王夫之看來,所有的制度、法令都是求諸于人的,都不是解決問題的根本方法,他認(rèn)為應(yīng)該一切求簡,這種觀點過于偏執(zhí)和保守,缺乏一定的可行性,我們暫且不論其是非,就《宋論》而言,這種觀點卻是貫穿始終的。要求統(tǒng)治者嚴(yán)于律己,提高自己的道德修養(yǎng),認(rèn)為這是實現(xiàn)“垂拱而治”的根本方法。

二、王夫之眼中的賢臣

1.德才兼?zhèn)?,有才而德行于?/h3>

德才兼?zhèn)鋺?yīng)該說是各朝各代對士人的普遍要求,王夫之則強調(diào)德行在先:“君子與其不貞而勝也,寧不勝而必固保其貞?!盵1]140多才而缺德和德裕而才短相比,后者更為可取。當(dāng)然金無足赤,人無完人,這是客觀事實,對于這一點,王夫之也毫不避諱:“雖仁如舜,智如禹,不能不有所缺陷以留人之指摘。”[1]96在人才的選用上,要求在注重德行的前提下,各取所長,不必過于苛求。

《宋論》當(dāng)中,多有對馮道、趙普等人的批判。對趙普的批判尤其之多,其著眼點也大多落在德行上面。趙普作為北宋的開國功臣,官至臣相之職?!端问贰樊?dāng)中對他的評價頗高:“普為謀國元臣,乃能矜式往哲,蓍龜圣模,宋之為治,氣象醇正,茲豈無助乎?!盵4]但是王夫之卻認(rèn)為他是“不仁之不可掩,已久矣。”“不仁者,不可與托國?!盵1]15王夫之多次提到對于趙普的任命是宋太祖所犯的一個重大錯誤,在一定程度上直接影響著宋王朝的命運。趙普有才,但是“不仁”是他最大的一個缺陷,在王夫之看來,這個缺陷直接影響著他在朝堂之上的作為,從而對宋王朝的發(fā)展造成了諸多不利的影響,并不無夸張地說:“壞千萬世中夏之大閑者,趙普也。”[1]173

《宋論》中對于“有才無德”之人的評價,趙普是一個典型。其他如蔡京、童貫、秦檜等也多有批判。德才兼?zhèn)?,若不能兼得,德高才疏,這是王夫之對于賢臣的一個重要標(biāo)準(zhǔn)。

2.有勇有謀,更有錚錚傲骨

王夫之欣賞的是有勇有謀之人,這從他對宋朝外交方面的評價當(dāng)中可以看出。不論是澶淵之盟還是靖康之恥,甚至是關(guān)于燕云二州的收復(fù)問題,對于宋王朝的軟弱,王夫之始終都是嗤之以鼻的。這是文人政治的一大弱點,歸根結(jié)底是宋代君臣的一大缺陷,這一缺陷始終無法避免而最終不可收拾,導(dǎo)致了宋王朝的滅亡。

關(guān)于外交的評論當(dāng)中,不難看出,王夫之渴望出現(xiàn)有勇有謀之人,然而,終宋之朝,唯有岳飛一人讓王夫之有所贊嘆?!端握摗分袑Υ蠖鄶?shù)人是尖銳的批判態(tài)度,但是對抗金名將岳飛則是極力贊賞的,飽含著作者對于岳飛這樣一個英雄人物的無限敬意和同情:“岳侯之死,天下后世胥為扼腕,而稱道之弗絕者,良繇是也。唯然,而君子惜之,惜其處功名之際,進無以效成勞于國,而退不自保其身?!盵1]15宋王朝雖然多奸佞小人,但是也不乏忠臣烈士,但是王夫之卻對岳飛情有獨鐘,對比與他對各個階段主張議和之人的批判,不難看出,有勇有謀有傲骨是王夫之對于賢臣、名將的區(qū)分標(biāo)準(zhǔn)之一。

3.有必不為,無必為之事

中國文人作品當(dāng)中自古就不乏對君子人格的探討,在《宋論》中也多處提到君子應(yīng)具備的品格,其中提出君子有必不為,無必為一條,這也是王夫之對君臣的一條要求。王夫之稱王安石為小人,其中一個原因便是他有必為之事。

故王安石之允為小人,無可辭也。安石之所必為者,以桑弘羊、劉晏自任,而文之曰周官之法,堯、舜之道;則固自以為是,斥之為非而不服。若夫必不可為者,即令其反己自攻,固莫之能遁也。[1]116

對于王安石,歷史上大多是負(fù)面評價,王夫之甚至將宋代逐漸走向滅亡的原因歸之于“熙寧變法”,歸之于王安石,多處稱王安石為小人。有必為之事也就成為認(rèn)定他是小人的一個原因。

王夫之認(rèn)為:“君子之道,有必不為,無必為。小人之道,有必為,無必不為。……必為者,強物從我,求諸人者也。”[1]116必為是君子小人的區(qū)別,同時也違背了“求諸己”的要求。至于所說的事父、事君,看似是必為之事,而事實上是不違“禮”的一種體現(xiàn)。

“有必不為,無必為”君子為我的底線,也是王安石對于賢臣的要求,從某種意義上說,對于人才的選拔,選擇的就是君子。因此,作為朝廷選拔的人才,他們應(yīng)該是也有必不為,無必為之事,唯有如此,才能堅守崇高的德行。

4.言行合一,善行勝過多言

《宋論》當(dāng)中對“上書陳利病”者進行了詳細(xì)的分類,并認(rèn)為他們是:“以要主聽,希行之者,其情不一,其不足聽則均也?!盵1]57對上書諫言之人全盤否定,有失偏頗,但是也不難看出王夫之對于那些居心叵測上言人的深惡痛絕。

除此之外,對于打著堯舜的旗號,宣揚自己變法思想的人,王夫之也給予了尖銳的批判。言愈高者(趨)[志]愈下,情愈虛者氣愈驕。言及此,而韓、富、司馬諸公亦且末如之何矣![1]116

他所崇尚的是言行合一,與其有過多的言論,不如付諸于行動。在他看來,越是趾高氣揚的言論,其能實現(xiàn)的可能性就越小。作為臣子,他們的責(zé)任更多的是為江山社稷做一些實事,而不是空談。

三、宋代滅亡的原因——“宋無人”

對于宋朝滅亡原因的探討是貫穿《宋論》始終的,作者在第一卷中,便提出了宋代逐漸衰落的一個發(fā)展過程:

宋有求己之道三焉,軼漢、唐而幾于商、周,傳世百年,歷五帝而天下以安,太祖之心為之也。逮慶歷而議論始興,逮熙寧而法制始密,舍己以求人,而后太祖之德意漸以泯。[1]5

這和后面的:“熙、豐以降,施及五百年,而天下日趨于澆刻。宋初之風(fēng)邈矣!不可追矣!”[1]67

“元 之政,抑有難于覆理者焉。紹圣之所為,反元

而實效之也。則元 之所為,矯熙、豐而抑未嘗不效之,且啟紹圣而使可效者也。嗚呼!宋之不亂以危亡者幾何哉?”[1]141

“宋之不靖也,自景 而一變矣。熙寧而再變,元而三變,紹圣而四變,至是而五變矣?!盵1]147

“宋之亡,亡于屈而已。澶淵一屈矣,東京再屈矣,秦檜請和而三屈矣。至于此,而屈至于無可屈。以哀鳴望瓦全,弗救于亡,而徒為萬世羞?!盵1]260

遙相呼應(yīng),構(gòu)成整部書的框架。宋王朝由一個中原大國,逐漸的走向滅亡,并不是一朝一夕的敗落,而是長期以來各種弊端的積累造成的?!盁o人”是其中最為重要的一個原因。

在《宋論》中,王夫之再三的強調(diào)“宋無人”,這里的“無人”可以從三個方面來理解:首先,宋代的缺乏王夫之眼中的明君賢臣。其次,宋代人才選拔制度選不出真正的人才。第三,即使選拔出來了有用之才,君主在任命人才的時候也不能做到人盡其用。

“夫宋之所以財窮于薦賄,國危于坐困者,無他,無人而已矣?!盵1]120“然則宋之亡也,非法也,人也。無人者,無大臣也。李太初、王子明而存焉,豈至此乎?”[1]131“有財而不知所施,有兵而不知所用。無他,唯不知人而任之,而宋之亡,無往而不亡矣?!盵1]151

這是王夫之對于“宋無人”這一事實的揭露,更是一種控訴。就王夫之看來,宋代仕子們參加科考的最終目的不是江山社稷,而是“名位”。

“宋之盛也,其大臣之表見者,風(fēng)采煥然,施于后世,繁有人矣;而責(zé)以大臣之道,咸有歉焉。非其是非之不明也,非其效忠之不摯也,非其學(xué)術(shù)之不正也,非其操行之不潔也,而恒若有一物焉,系于心而不能舍。故小人起從而蠱之,巳從而玩之,終從而制之;人主亦陽敬禮而陰菲薄之。無他,名位而巳矣?!盵1]63

由于對于名位的看重,縱使其才華橫溢,也終究會因為“名位”而不得不放棄自己的高潔操守。有用之才最終和其他奸佞小人同流合污。所有種種使得宋“無人”。當(dāng)然,不僅僅是因為沒有可用之才,在一定程度上王夫之也控訴了宋代沒有明君這一事實。沒有可用之才,一方面歸因于宋代仕子本身,另一方面也歸因于沒有明君,沒有可靠的選拔制度。

因此,就宋代而言,官員多,能用之人卻甚少。即便是可以參加國家發(fā)展策略的制定,參與國家的建設(shè),其可以施展的空間也是非常有限的。這不僅僅表現(xiàn)在文臣的任用方面,武將也依然。宋代實行將領(lǐng)三年一換,出現(xiàn)“將不知兵,兵不知將”的局面,就其根源都是信任問題。一個國家沒有了可用之才,不懂的知人善任,那么它的衰落也就不遠(yuǎn)了,大宋王朝就是這樣一個朝代。

就國君而言,建國之初“持志于中”的謹(jǐn)慎心態(tài)沒有了,做不到知人善任,也做不到“求諸于己”。就大臣而言,多的是奸臣賊子,缺少賢臣勇將。這是宋王朝走向滅亡最主要的原因。

四、余論

“積貧積弱、內(nèi)憂外患、十羊九牧、異論相攪……”,這是一般人對宋王朝的普遍印象。而這所有問題產(chǎn)生的根源,最主要的就在于宋代的君臣。說起宋代滅亡的原因,我們總能說出很多,但卻很少細(xì)致入微的去思考與分析,《宋論》以王夫之的眼界帶領(lǐng)我們重新審視和思考有宋一代的各種問題,雖然,很多地方都不見得是公允的,但卻是有很大的突破價值。不僅可以開闊思路,還以一種批判的眼光給我們以示范。

當(dāng)然,宋王朝的滅亡除了“人”這一關(guān)鍵的因素之外,還有國家制度,軍隊建設(shè)、敵國外交等方面的原因,王夫之在《宋論》當(dāng)中也有相關(guān)的論述。這些論述也雖不是處處可取,但也頗有借鑒之價值,還有待我們進一步去挖掘。

[1](清)王夫之,著;舒士彥,點校.宋論[M].北京:中華書局,1964.

[2](清)吳楚材,吳調(diào)侯,選編.古文觀止[M].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1997.

[3]王世舜,王翠葉,譯注.尚書[M].北京:中華書局,2012.

[4](元)脫脫.宋史·卷二百五十六:趙普列傳[M/CD].文淵閣四庫全書電子版.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

猜你喜歡
明君賢臣趙普
“半部論語治天下”說的是誰
用人之道:請君子 治小人
遠(yuǎn)小人之難
中外文摘(2019年19期)2019-11-12 22:15:59
甘棠遺愛
論如何鼓勵自己認(rèn)真學(xué)習(xí)
賢相趙普
不可替代
孟子說仁德
論“要吃飯,不要吃……”
雜文選刊(2010年1期)2010-05-14 13:37:48
氣壞皇帝的宰相
小品文選刊(2009年9期)2009-08-11 02:09:26
安岳县| 伊金霍洛旗| 武汉市| 新邵县| 赫章县| 正阳县| 财经| 江川县| 吉水县| 云和县| 晋城| 紫金县| 宁晋县| 上饶县| 会东县| 本溪| 德保县| 聂荣县| 奉节县| 武隆县| 山丹县| 堆龙德庆县| 克东县| 甘泉县| 涟源市| 抚远县| 三亚市| 乐平市| 甘德县| 龙泉市| 阿瓦提县| 石阡县| 长春市| 哈巴河县| 安义县| 渝中区| 浑源县| 定远县| 通榆县| 天长市| 平山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