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園園
摘 要:以清末民初服裝裝飾工藝為主要研究對象,按不同的工藝方法分類,分別為鑲,緄,嵌線,貼補,拼接,褶裥,分析這一時期服裝裝飾工藝的各種技法,裝飾材料的選擇運用以及它們在服裝上呈現(xiàn)的基本形式特征。
關鍵詞:清末民初;服裝裝飾工藝;裝飾材料;基本特征
清末民初時期(1840~1950)的服裝是中西合璧的產物,也是中國延續(xù)了幾千年的傳統(tǒng)服飾真正西化的轉折點,但早期大部分服裝仍保持一片式的平面結構,沒有太多的款式造型上的變化,緣邊裝飾成了這一時期女裝的靈魂,并且在清末服裝講究繁縟裝飾之時,由于緣飾復雜的結構、精湛的工藝、多重的花樣一度達到了服裝線條裝飾藝術的巔峰,大約在同治年間,緣飾據(jù)稱己有“十八鑲”之稱,大有超過衣料本身之勢,主要包括鑲,緄,嵌,貼補,拼接,褶裥等裝飾工藝。由于這一時期的服裝受裁剪方式,面料材質及幅寬等的限制,緣邊裝飾的設計手法也有一定的局限性,同時也會呈現(xiàn)出一定的規(guī)律和特征。
1 清末民初服裝裝飾工藝形態(tài)
(1)鑲邊。鑲邊是指用布條或條狀花邊鑲沿在衣服的邊緣,通常綴于領襟、衣衩、袖口等部位,利用不同的材料制鑲在衣服邊緣上達到不同的裝飾效果的工藝方法。鑲有兩種:“1)指鑲邊。2)指鑲色”鑲邊指在衣襟領口、衩邊、袖口邊、下擺等部位縫拼上另外裁剪出的一條布邊,鑲邊一般以裝飾為主,沒有太多的功能性,多數(shù)是在邊緣處理完成了以后再加上去,起到單純的裝飾作用。例如,內折以后在衣物邊緣表面飾以鑲邊。鑲色,是指運用鑲邊時與衣料的配色,有的為同色系,有的為對比色系或套色系,在清末民初時期服裝的鑲邊也是很注重鑲色的。例如,晚清女裝已經(jīng)達到了“十八鑲”的境界,用多種布料和花邊混合鑲飾在衣服邊緣,有時和緄邊交替縫制,數(shù)量之多,因此而得名。
(2)滾邊。滾邊,古稱“純”,是指用狹窄的布條邊包裹,鑲沿在衣物邊緣,以增加衣物的牢度,且滾邊的材料與顏色的多樣對衣物能起到很強裝飾作用,滾邊不同于內折和內貼的邊緣處理方式:1)衣物正反面都能看到滾條。2)由于采用斜絲綹的窄布條,所以可以適合任何弧度的造型。滾邊工藝不同于鑲邊工藝,鑲邊工藝是在處理好邊緣后直接用花邊或布條扣燙在衣服的邊緣,所以不用考慮是否包裹住衣物的邊緣,只是裝飾作用,但滾邊主要是通過這個工藝來處理邊緣散口和增加牢固度的,且在衣物的正反面我們都能看到滾邊,有一定的功能性。
(3)嵌線條。嵌就是在張合止口時或者緄邊、鑲邊時縫在兩塊布之間并成細條狀,有時得在嵌條中間夾線嵌,使之嵌條更加飽滿硬挺,有時也空著嵌,也有夾一根的有的夾兩根的,兩塊布之間夾一根嵌條的,我們稱之為單線嵌,夾兩根的稱為雙線嵌。嵌線一般用于領圈,由于晚清民國時期的領子無論高低都是立領,可以使領圍線更圓順、硬挺,所以大多用于領圈。嵌線條的工藝有時也和鑲、緄結合用于下擺兩側開衩或如意圖案的輪廓線等部位,在如意的四周邊緣用嵌線工藝,使如意輪廓更加清晰,且形狀不容易變形。
(4)貼補工藝。貼補工藝是一種造型簡練、概括性強并具有很強的裝飾效果的工藝,補即貼、縫的意思,它是將設計好的圖案用布料來塑造,將做好花樣的布塊貼到另一塊底部上,然后用線把圖案固定在底部上,這種工藝能很容易地體現(xiàn)出藝術效果,給人以浮雕、層次變化的感覺,在領口至前胸和后背處貼補如意圖,使整件衣服看起來更加立體,層次更加豐富,美觀,清朝的補子就是個很好的例子。
(5)折裥。褶裥在這一時期出現(xiàn)的形式主要為順折,在女裝上比較多見,主要集中在女子的裙裝上。首先值得一提的是“闌干裙”,闌干裙以在每一道褶裥上都鑲滾異色布條和花邊,布條、花邊的顏色與裙門及裙下擺的闊緣顏色相同,其寬度和長短也很多變,質地可織可繡,整幅裙子展開后,其上呈放射狀的“帶條”式十分明顯。
(6)拼接。拼接指在服裝加工工藝中將兩塊或兩塊以上的布片連綴成一片,在裁剪時根據(jù)需要分解裁片、化整為零;在縫紉時又通過某種連合工藝化零為整。清末民初服飾上我們經(jīng)常能夠看到面料拼接的現(xiàn)象,除了有些是為了達到服裝造型上的某種效果;另一方面由于受到面料幅寬,排版方式和節(jié)約面料觀念的影響產生一些拼接的現(xiàn)象。受面料幅寬影響的拼接情況。由于受到紡織機器條件的制約,中國傳統(tǒng)的面料門幅相對比較窄,一般只有50厘米左右,近代增加到80~90厘米,但是中國傳統(tǒng)服飾的裁剪方式為一片式平面裁剪,所以服裝上就不可避免的產生一些拼接線。大多數(shù)會呈現(xiàn)出這樣的拼接規(guī)律:上裝的前后中縫,袖中部分有分割,這些分割線一般是直線,而且比較隱蔽,但也不是樣式結構或裝飾上的需要而分割的,我們根據(jù)結構制作的習慣來推斷,它們生成的原因應該還是受到面料幅寬的限制。受面料長度影響的拼接情況。除了上述受幅寬影響的拼接現(xiàn)象之外,還有一種是受面料長度而產生的拼接,無論是上等的面料還是粗布衣裳我們都有發(fā)現(xiàn),這種拼接現(xiàn)象體現(xiàn)著一種節(jié)約面料的觀念,除了前后大身衣片的中縫和袖子有拼接,一些服裝還在其他不是很顯眼的部位多有拼接,一般在底擺,袖口,腋下,兩側等部位。
從整體來看,近代的裁剪,排版,拼接還是受到面料幅寬和面料長度的影響較多,基本上每件上衣都有拼接的現(xiàn)象,外露的,顯眼的部位面料盡量完整,而看不見的部位采用拼接面料檔次較低的,體現(xiàn)了當時中國人重外不重里,勤儉節(jié)約的觀念。
2 清末民初服裝裝飾工藝材料的選擇規(guī)律
清末民初服裝裝飾材料的大多以衣料為主,其中還包括以機織花邊和線,但由于這一時期的裝飾工藝某些時候要起到一定的功能性,所以線和花邊只能是輔助著來用,多數(shù)以布料為主。首先,如鑲,緄,嵌,貼補等工藝,在裝飾的同時也要增強衣邊的牢度,減少容易磨損部位的損壞,延長衣服的壽命,所以裝飾的材料不能太脆弱,否則無法保護衣服。其次,服裝的裝飾材料和衣料要有一定的相容性,可以隨衣料一起水洗揉搓。再次,服裝的裝飾材料是鑲貼在衣物上的,雖不要求柔軟,但至少不能妨礙人的活動,且有些是裝飾在弧度較大的部位,要有一定的彎曲度,所以裝飾材料也不能太硬。綜上幾點,我們在選擇具有布性的材料作為裝飾材料時,我們大致把其分為與衣料相同的材料和與衣料不同的材料兩種。
(1)與衣料相同材料。清代末年即辛亥革命前,中國大部分的衣料以絲質為主,也有少量的是農家自織的土布,20世紀20年代隨著國門的打開,各種各樣的布匹種類充斥著中國市場,包括有短纖維織成的毛類、品種更豐富的絲綢類還有40年代的新科技產品——人造絲都深受廣大中國婦女的歡迎。從搜集的資料中顯示,用與衣料相同的面料作為裝飾材料的所占比例相對較小,但并不排除還有一部分,因為用衣料本身作為裝飾材料還是比較便捷和節(jié)省材料的,但如果拿裝飾效果來說由于其面料過于相似,所以與其他不同于衣料的裝飾材料相比就稍遜一籌了。
(2)與衣料不同的材料。用其他材質作為衣服的裝飾是較多婦女所選擇的,畢竟舊時能買得起洋花邊、蕾絲還占少數(shù),能花一定時間繡花的也不多,廣大的勞動婦女根據(jù)自己的審美情趣選擇了唾手可得的另一塊小布條作為衣服緣飾的材料,既快捷也裝飾了衣服。在閱讀了大量的書籍和圖片后有一個現(xiàn)象不容忽視:大部分的女裝實物都選擇綢緞作為裝飾材料,那是因為綢緞因其面料有韌性,厚度恰當,有一定的牢度,外觀上有光澤,手感滑爽,又比較容易買到等等適合做緣飾的優(yōu)先條件,所以深受中國廣大婦女們的青睞。
(3)裝飾材料的搭配規(guī)律。裝飾材料與面料的搭配有其一定的規(guī)律,在清末民初時期服裝的縫制者大多沒有接受過服裝美學方面的學習,只是憑借自己的審美情趣來隨意搭配,但驚喜的是與我們現(xiàn)代的設計思路大多竟是相通的,如高檔的面料會配絲織或同樣高檔的材料,使整件衣服變得更有價值感,即使使用了和衣物相同的面料也能相匹配,反之衣身為藍色的棉布,但與之相配的卻是高檔的絲質面料,從而使整件服裝看起來更加華麗。這一搭配規(guī)律如同我們用高檔的皮草來裝飾一件面料普通的大衣或者是用精致的刺繡工藝來裝飾一件并不起眼的棉質上衣是同樣的道理,局部小小的精致就能使一件普通衣服價值感上升。
3 清末民初服裝裝飾工藝呈現(xiàn)基本形式特征
通過以上對清末民初服裝的裝飾工藝技法及材料選擇的分析,通過大家有意無意識的對裝飾材料的選擇,我們不難看出當時人們對衣物的裝飾無形當中存在一定的規(guī)律的,同時我們從衣物的表面也能分析出其存在的基本形式特征。
(1)“錦上添花”特征?!板\上添花”原意是用來比喻美好的事物上再增添上美好的成分,美上添美,好上添好。宋·黃庭堅《豫章文集·一五·了了庵送》:“方廣庵名了了,了了更著庵遮;又要要涪翁作頌,且圖錦上添花?!北疚乃f的“錦上添花”類特征是指在原本就很美的服裝上加以裝飾,使之更加的精致完美。
(2)衣物面料的平整性特征。我們觀察到清末民初服飾當中雖然每件衣物都有或多或少的裝飾,但衣物的面料仍然是保持著平整性,并且有些裝飾工藝就是為了使其更加平整而添加的。
(3)衣物面料的完整性特征。清末民初裝飾工藝大部分是在衣物的表面進行添加,這種裝飾手法運用較為廣泛,因為它能在完全不破壞衣物面料的同時進行裝飾工藝的添加,保持衣物面料的完整性。
(4)彌補被“飾”物不足的特征。程頤在《周易程氏傳》中說:“物有飾而后能享,故曰:無本不立,無文不行,有實而加飾,則可以享矣。小利有攸往?!币馑际钦f,柔小者須加飾才有利于生存和發(fā)展,有利于顯示出其美觀,這表明對物品做一定的添加裝飾是有必要的,在此我們可以將它理解為“飾”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彌補被“飾”物的某些不足。在清末民初服裝裝飾工藝中我們也不難發(fā)現(xiàn)這一點。例如,衣物邊緣散口的處理,面料幅寬的局限性以及使某一局部更加挺括等等,都能夠通過裝飾工藝來彌補衣物這些不足,其中既有功能性又有裝飾效果。
4 總結
從裝飾的部位來看,基本上分布在服裝的各個拼合部位,且整件衣服都有左右上下地呼應,大致遵循對稱統(tǒng)一的原則,并且配色與圖形一致,雖然不同部位的裝飾有時也會不一樣,但都有相呼應襯托,講究中國傳統(tǒng)的協(xié)調均衡的構圖方式。從裝飾的材料看,選擇什么樣的材料來裝飾是有一定的局限性的,首先裝飾的材料不能太脆弱,否則無法起到增強衣邊的牢固度。其次一定要和衣物的布料相融,再次材料不能太硬,且要有縱向上和橫向上都能任意彎曲得功能,以便能裝飾在弧度較大的部位。最后清末民初服裝裝飾工藝整體呈現(xiàn)出既能使服裝達到錦上添花的裝飾效果又能使面料更加的完整和平整,同時還能彌補衣料某些方面的不足而起到很好的功能性的作用。
參考文獻:
[1] 李硯祖.裝飾之道[M].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993.
[2] 沈從文.中國古代服飾研究[M].上海書店出版社,2007.
[3] 黃能馥,陳娟娟.中國服裝史[M].中國旅游出版社.
[4] 廖良云.中國衣經(jīng)[M].上海文化出版社,2000.
[5] 杭間,張夫也,孫建君.裝飾的藝術[M].江西美術出版社,2001.
[6] E·H·貢布里希(英).秩序感(裝飾藝術的心理學研究)[M].浙江攝影出版社.
[7] 王朝暉.服裝裝飾工藝[M].上海:中國紡織大學出版社,19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