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2009年5月,國務院公布首批518項國家級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名錄,贛南采茶戲榜上有名。與只有200年歷史的京劇相比較,贛南采茶戲已有400年的歷史。贛南采茶戲之所以能傳承到現(xiàn)在是有它獨特的魅力。本文從采茶戲的起源,結構特征,表演特征及其語言特征出發(fā),闡述自己對贛南采茶戲相對其他劇種來說獨具魅力的原因所在。
關鍵詞:采茶戲;腔調(diào);方言;表演特征
贛南客家采茶戲是著名的客家戲,它源于贛南一些地方的民間歌舞采茶燈。贛南客家采茶戲音樂豐富多彩,風格特點十分鮮明,旋律優(yōu)美抒情,這種由民間歌舞發(fā)展而成的戲種,具有濃厚的生活氣息,鮮明的地方特色,以及歡快的載歌載舞的演出形式。因此,獲得迅速發(fā)展。尤其是客家人聚居地區(qū),競相傳演,蔚然成風,成為客家人最喜愛的戲曲形式之一。
1 贛南客家采茶戲的起源
說到贛南客家采茶戲起源這里有個美麗的傳說:“據(jù)說在江西贛南的安遠縣境內(nèi),有一座雄偉秀麗的九龍山,自古以來就是出產(chǎn)九龍名茶的名山,山上山下居住著幾百戶人家,都是靠耕山種茶為生,種茶的人喜歡唱茶山歌,他們一邊采茶一邊唱歌,唱的都是茶家心里的苦與樂,有一天,一老一少兩父女,路過九龍山下,父親愛上了茶山的風光,女兒愛上了茶姐的茶歌,父女倆便在九龍山住了下來。這父女是江湖上賣唱的藝人,當他們在九龍山下住下來時,就拜當?shù)氐牟柁r(nóng)為師,而當?shù)氐牟枥刹杞阋舶莞概畟z為師學唱歌,賣唱藝人在勞動之余把茶農(nóng)平時愛唱的茶歌調(diào)連綴起來,加上舞蹈戲叫做《九龍山摘茶》。因為在戲中夾雜有燈彩,所以又叫‘九龍茶燈,據(jù)說這是贛南采茶戲的起源,所以贛南采茶戲在過去一直又稱之為‘燈子。因此,俗稱“茶燈戲”、“燈子戲”,又因它的角色過去一般是由三人(兩旦一丑或生旦丑)組成,故又稱“三腳戲”、“三角班”,至20世紀中葉統(tǒng)稱為采茶戲。
2 贛南客家采茶戲的主要特征
2.1 采茶戲的結構特征
(1)以丑角為中心得布局結構。雖然贛南客家采茶戲的結構方法很多,既有戲劇通用結構,也有劇種特色的結構法,但無論哪種結構,都離不開丑角為中心得特征。贛南客家采茶戲是民間小戲,而小戲中的人物常常以幽默為表現(xiàn)性格的特色。各種角色都在不同程度上有著“丑”角的特點,于是以丑角為中心的布局結構便成了贛南采茶戲的文學結構特征。這一結構特征是贛南客家采茶戲文學劇本的根本特征,其他結構特征是從屬這一特征得結構方法
(2)以歌舞為載體得韻律結構。戲劇結構,從某種意義上來講,可以說是采用“唱、做、念、打”的鋪排。當然,值得注意地是,贛南采茶戲采用得確實“唱、做、念、舞”的鋪排。贛南采茶戲中得“舞”并不包含“打”的意義。這是贛南采茶戲的局限?!案琛薄ⅰ拔琛痹谮M南采茶戲中占有很大地比重。
(3)以諧趣為出發(fā)點的幽默機構。以諧趣為出發(fā)點得幽默結構是以丑角為中心的布局結構的對孿生兄弟。從某種意義來說,諧趣就是屬于丑角的“專利”,而幽默既是丑角的共性。贛南客家采茶戲是喜劇風格濃郁的地方小戲,沒有諧趣就不能成為喜劇。
2.2 采茶戲的語言特征
語言是戲曲文學的載體。語言是劇作構思過渡到舞臺形象得唯一媒介和橋梁。贛南客家采茶戲是在客家土壤上土生土長的地方戲,脫離了客家語言,贛南采茶戲便是改弦易轍,便沒有客家得風采,便沒有客家韻律??v觀贛南采茶戲的發(fā)展,可以看出贛南采茶戲的舞臺語言是用的客家方言。采用客家語言的優(yōu)勢在哪里呢?
(1)形象生動??图胰讼矚g把勞動生產(chǎn)過程中最常見得具體事物,用精練的語言構成生動的形象夾雜在談吐之中,使的人們對于他們所講的事情和行動,得到較深刻的印象。例如,“打只山歌過橫排,橫排路上石捱捱,走了幾多冤枉路,著了幾多爛草鞋。”這些語言形象生動,用得恰當,起到了很好地效果。
(2)簡練易記客。家人喜歡用簡單明了而又生動活潑得詞句來表達自己的意思。例如,兒女多了好煩惱還是生一兒一女好??图胰思从茫骸耙粌阂慌恢ǎ鄡憾嗯嘣┘??!眮肀磉_。這樣對仗工整,音韻鏗鏘得兩句,叫人聽了印象深,久久難忘。
(3)風情濃郁??图胰嗽谏a(chǎn)生活中形成了一整套有獨特內(nèi)容又十分豐富得風俗民情,而離開了客家方言,這些獨特得風土民情風俗便無法表達與傳遞。另外,在贛南客家采茶戲的唱腔中,客家語言的襯詞也被廣泛運用,這也是贛南客家采茶戲語言的一個顯著特色。
2.3 采茶戲的表演特征
載歌載舞的表演風格是贛南采茶戲區(qū)別于其他劇種的一個重要標志,在贛南采茶戲的表演中,歌、舞、戲三者并重,有戲必有歌,有歌必有舞,以歌表戲,以舞表歌。
它的表演特征主要體現(xiàn)在:矮子步、單水袖、扇子花,這一表演特征是贛南客家人長期生存在山林之中,經(jīng)過對勞動和生活的觀察和體驗產(chǎn)生的??图胰碎L期生活在崇山峻嶺之中,上山過崠,彎腰屈膝,便形成了高、中、低三種矮子步;客家人長年的勞作,揮汗如雨,汗巾和扇子是必不可少的。因此,便有了單水袖和扇子花。單水袖是贛南客家采茶戲獨有的,它既是寫實的,可當汗巾、搭肩,又是表意的,抓袖、搭袖、甩尾袖、上拋、下甩、纏腰繞膝……眾多的舞蹈語匯表達著人物的喜怒哀樂,扇子花則與單水袖相映生輝,形成對稱的美,扇子花的種類很多,同樣也虛實結合,表現(xiàn)力很強,演員一手甩袖,一手舞扇,再踏著特有的矮子步,顯得非常獨特而有情趣;另一方面,在表演身段上,因為客家人慣與飛禽走獸為伍,經(jīng)過長期的觀察而產(chǎn)生了藝術創(chuàng)作的靈感,用模仿動物的特定動作作為身段表演的元素。
贛南,是客家人的搖籃,贛南客家采茶戲便是客家民間藝術得一朵奇葩。無論是在戲劇本身的結構上,還是在戲劇的曲牌語言或是表演上,都有著它獨特的魅力,相對其他采茶戲。例如,南昌采茶戲、高安采茶戲、及其他戲劇而言,有著獨特的客家風味。這種土生土長的、由民間歌舞發(fā)展而成地方戲曲,一直以其質(zhì)樸的舞臺藝術演繹著世世代代客家人的生產(chǎn)與生活,勞動與愛情,悲歡與離合,因其鮮明的地方特色,濃厚的生活氣息和歡樂的表演形式,深受廣大群眾的熱愛,并先后輻射傳播到贛、閩、粵、桂、湘、云、貴、川、及港、臺、馬、泰、印尼等客家人聚居的區(qū)域,成為凝聚客家民系,團結客家鄉(xiāng)親的藝術紐帶,成為研究客家語言,民俗族群生存狀態(tài)的活化石,無論是從地方戲曲藝術,還是從客家文化、客家語言,客家人文的角度來看,都具有不可代替的研究和保護價值。
參考文獻:
[1] 汪流.電影劇作概論[M].北京:北京戲劇出版社,1985.
[2] 陳孝英.幽默的奧秘[M].北京:中國戲劇出版社,1984.
[3] 范鈞宏.戲曲編劇論集[M].上海:上海文藝出版社,1982.
[4] 河竹登志夫.戲劇概論[M].北京:中國戲劇出版社,1983.
[5] 譚霈生.論戲劇性[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社,1981.
[6] 秦學人,侯作卿.中國古典戲劇理論資料匯編[M].北京:中國戲劇出版社,1984.
[7] 周立波.周立波選集[M].湖南:湖南人民出版社,1984.
[8] 彭隆興.中國戲劇史話[M].北京:中國知識出版社,1985.
[9] 曾澤昌,曾慶池.贛南客家采茶戲劇作藝術概論[M].北京:中國戲劇出版社,2004 .
作者簡介:黃娟(1987—),女,江西贛州人,本科,助教,研究方向:藝術教育,學前音樂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