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華春
小學作文教學是小學語文教學中的一個重點部分。學生的習作能力體現出學生說話能力和思維能力,也體現學生的創(chuàng)新能力。多年來,學生的習作效果不是很好,寫出的作文大多千篇一律,讀起來枯燥無味,沒有新意。更有部分學生感到無話可說,無內容可寫,不知道如何下筆。也讓教師感到頭痛,在教學中深感困惑。在教學中,我們可以從以下幾方面提高學生作文的能力。
一、轉變學習方式和教學方式
傳統(tǒng)的學習方式注重學生對知識的接受和獨立完成任務,是一種被動的、接受的、封閉式學習行為。而新的學習方式注重學生對知識的積極構建和和合作學習,是一種主動的、發(fā)現的、合作的學習方式。傳統(tǒng)的學習方式把學生的學習建立在人的客觀性、受動性和依賴性的基礎之上,忽略了人的主動性、獨立性和合作性。第二種學習方式就是要發(fā)揮學生的主體意識、創(chuàng)新意識和實踐能力,讓學生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
學習方式影響著學生學習的興趣。傳統(tǒng)的被動式的學習方式往往使學生產生厭倦情緒,喪失學習的興趣,就不能獲得好的學習效果。自主探究式的學習方式往往就受到學生的歡迎,學生從心底自己愿意去學,因而學習的熱情高,從而達到水到渠成的效果。這種學習方式對學生學習起到了積極的作用。
傳統(tǒng)的教師對學生的學習采取知識的灌輸,要求學生要能寫多少字、組多少詞。教師作為教學的主動者,牽著學生一步一步地沿著自己設定的目標靠近。這樣的教學忽視了學生的主體地位,導致學生被動、機械式地學習。學生的認知并非無中生有,而是以一定的前提為基礎,這種前提就是學生的經驗以及建立在經驗基礎上的認知結構。學生對知識的學習和構建需要原有經驗的支撐。對知識的學習如果抽掉了經驗的支撐,那么知識只能是抽象觀念搭建的空殼,意義無從產生。只有把知識和經驗相聯(lián)系起來,學生才能有興趣去學習,他們的認知結構才會有意義地同化和建構知識,否則只能死記硬背。同時,應尊重兒童個性化的學習權利,引導其不同的探究興趣,才能促進完滿發(fā)展、有創(chuàng)新地發(fā)展。
在教學中,要時時以學生為主體,教師起好引導作用,做學生的朋友,融入學生中去一起學習,引導學生探究發(fā)展。教師還要處理好與學生的關系,與學生平等相處,了解學生想知道什么,就引導什么。善于抓住學生寫作的契機,激發(fā)學生思維的火花。
二、課文教學中體會思路、情感
課文教學中,要引導學生明確作者的寫作思路,知道作者先寫什么,再寫什么,最后又寫了什么。重點體會文中優(yōu)美的詞、句、段,在以后的習作中靈活運用。如,在教學《小獅子愛爾莎》一文時,可重點抓住愛爾莎回歸大自然那一部分,體會作者與愛爾莎的情感。抓住“整夜想著它,像嫁出去的女兒一樣,愛爾莎一步一步回頭看,戀戀不舍”等語句,從中體會作者與愛爾莎的感情之深,達到誰也離不開誰的程度,從而激發(fā)學生在寫作中該怎樣把一件事情寫具體、生動。
三、做真人、說真話、大膽說話
學生在寫作時不知道從哪兒寫起,也不知道寫什么。其實,在學生身邊每天都會發(fā)生很多有趣的事,只要留心去觀察都可以寫。教育中,我們應該鼓勵學生,做了什么就寫什么,怎樣做就怎樣去寫,大膽從身邊寫起。只要自己做過的,寫起來就有話可說。寫作中可以鼓勵學生借鑒別人的寫作方法,大膽使用學習過的好詞好句,把內容寫具體寫通順。在寫作中只要學生能寫出真實的感受,不管寫得好與不好都應該給予鼓勵,尤其抓住用得好的詞句給予表揚。
有話可說就得讓學生大膽說話,從身邊的小事說起,引導學生把事情說完整。說事情的主要內容、說事情的某一個部分等。在能說主要內容的基礎上,引導學生再把事情說得生動、具體,引導用上好的詞語等。要鼓勵學生,多發(fā)現他們的閃光點,激發(fā)學生寫作的興趣。作文講評時要中肯平和,相機可給學生口頭作文的示范。
四、廣泛閱讀,開闊視野
引導學生廣泛閱讀書籍,多看有益的工具書,養(yǎng)成做讀書筆記的好習慣,做到摘抄好詞好句,熟記名言警句,背誦優(yōu)美段落等。只有這樣才能開闊視野,才能在平時有話可說,才能在寫作時有內容可寫。寫作中,大膽引用名言,大膽引用優(yōu)美詞句,充實文章內容。
總之,要想提高學生的習作能力,體現學生在作文上的創(chuàng)新,只有多鼓勵學生,讓他們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讓他們自主地、積極地投入到學習中,才能收到好的效果。
(作者單位 四川省瀘州市敘永縣落卜鎮(zhèn)大樹完?。?/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