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永輝
元氏一中始建于1952年,六十年薪火相傳,幾代一中人孜孜不倦地探索教書育人的真理。正如很多事物發(fā)展的規(guī)律一樣,一中的發(fā)展有過輝煌也有過低谷,在歷經高低反復的顛簸之中,學校的育人事業(yè)有了令人欣慰的突破和進展。
學校德育的困惑
2009年,一中的發(fā)展在跨越到一個平臺后,開始思考這樣的問題:我們該怎樣進一步實現(xiàn)跨越式發(fā)展?當時感覺學校發(fā)展遇到了很多困惑:
一、抓反復、反復抓的怪圈??傮w感覺德育工作要做的事情很多,而實際上總是在幾個問題點上搖擺,有些問題看似已經有效解決,但稍有松懈,就馬上出現(xiàn)滑坡。
二、頭疼醫(yī)頭,腳疼醫(yī)腳的困惑。學生的成長是有規(guī)律可循的,我們的教育卻沒有被當做系統(tǒng)工程來抓,經驗主義的隨意性、盲目性、滯后性,使德育更像滅火隊員,被動地等待應付,要么無所作為,坐等問題;要么搞運動,走形式。
三、班主任獨木難支的困境。任課教師德育職責的缺失,導致班主任工作不堪重負。我們學校是全寄宿制學校,一到節(jié)假日放學、學生返校就要求全體班主任跟班,嚴防死守,打疲勞戰(zhàn)術。身心俱疲是班主任經常掛在嘴邊的話,工作的幸福感、成就感無從談起,教書育人的樂趣找不到,職業(yè)倦怠現(xiàn)象凸顯。
四、德育熱情的持久性不強。我們不斷嘗試改變原有德育方法教育學生,比如開展班級活動激勵學生、給師生創(chuàng)造更多的交流機會以促進溝通、開展競賽評比活動激發(fā)學生斗志等等。起初,學生和老師都會信心滿滿、斗志昂揚,但隨著時間的推移,熱情也會逐漸冷卻下來,這些活動逐漸流于形式,成為沒有任何實質作用的雞肋。德育效果的三分鐘熱情,成為阻礙學校德育工作的瓶頸。
喚醒學生內心平靜的力量
為什么教育顯得那么無奈呢?一個學生的日記讓我陷入了思索。
“今天一直提醒自己要全力以赴地學習,可是每節(jié)課下來,都感覺很悠閑,全身有很大的余力一般,沒有感到一絲由全力以赴帶來的疲憊感,但是上課時又明明十分專心,十分努力啊。對于這種情況,我感到有些迷茫,難道我不重視即將到來的月考?這是不可能的,我心里一直有一個明確的目標。怎樣才算是全力以赴呢?”
這段日記讓我發(fā)現(xiàn),我們已將德育工作推進了一個誤區(qū):很多老師認為勵志就是激發(fā)了學生的斗志,慷慨激昂、摩拳擦掌、躍躍欲試,才算是勵志。其實,這種狀態(tài),只是激發(fā)了一種高漲的情緒,如果僅僅是進行一次沖鋒,參加一次比賽是必要的。但是,飄風不終朝,驟雨不終日。對于常態(tài)化的、天長日久的、需要開動思維的學習,只有激奮的情緒是不行的。學習過程中的種種障礙,難題、困難,以及由此引起的消極情緒會很快瓦解暫時的熱情。影響學習的首要因素是情緒,激奮和低落的情緒都制約思維的啟動,心理學上學習的巔峰狀態(tài)是指情緒平靜,高度專注于學習中去。正如于丹教授所講,平靜的力量才是學習中持久的力量。
平靜的力量是習慣的力量
針對以上困惑,我校曾對一些德育模式進行了反思,但似乎不能全面解決我們的問題。一個偶然的機會,我們接觸到了“三大步”勵志教育,“讓學生用自己的力量成長”的理念令我們備受鼓舞。通過專家論證和實驗學校的成果展示,我們強烈地感到,這一教育模式回答了我們長期苦苦思索的問題,于是,我校在2011年3月正式啟動勵志教育。
“三大步”勵志教育課題組王軍老師在他的博客里發(fā)表了一篇文章《讓學生從好習慣中獲得學習、生活的力量》,如何去發(fā)現(xiàn)學生成長的力量,對于我們有很大的啟發(fā)。習慣是人的第二天性,好習慣會讓人在不知不覺中做正確的事。沒有好習慣成功不容易,有了好習慣失敗不容易。喚醒學生內心平靜的力量就是習慣的力量。從教學管理的實踐中我們有這樣的發(fā)現(xiàn),習慣的培養(yǎng)是勵志教育的重要任務。
1. 學習問題是學校德育問題的根源
學校面臨的管理難題大都是從厭學開始的,一個高中學生全部生活的重心是在學習上,一旦學業(yè)失敗,他們的整個自我價值感就可能崩塌。當一個學生自我價值感得不到滿足,消極情緒控制自己的時候,他傾向于在負面信息中檢索,尋找聊以自慰的依據,從而形成意志性厭學。他們會為不努力學習找到充足理由或深刻理論,能證明不學習者更容易成功的系統(tǒng)思想和途徑等。相當數(shù)量的學生在遭遇了學業(yè)上的屢敗屢戰(zhàn)之后,會出現(xiàn)退縮、逃避行為。而逃避的出口可能有三個方向:逃到情感世界里,卿卿我我談“戀愛”;逃到虛擬網絡世界里,脫離現(xiàn)實生活以麻痹自己;逃到小團伙里,抽煙喝酒、打架滋事,尋找“歸屬感”“自尊感”。
2. 不良學習習慣是學習障礙問題的根源
學校和家長都會十分重視學生的學習,但是重視孩子的學習也只是表現(xiàn)在關注學習時間,報名上輔導班,卻很少培養(yǎng)孩子的學習習慣、學習方法和學習興趣。而實際上,大部分學習問題源自于低效學習習慣。
邊做作業(yè)邊看答案,一遇到障礙就馬上問旁邊同學,習慣于機械抄寫、機械背誦、機械做題,摳難題,長時間盯著題目看,一節(jié)課做不出一道題,這些都是低效學習習慣的表現(xiàn),實質上是用形式的忙碌掩蓋了思維的懶惰,因為不太需要思維的參與,學習時一定走神不專注;因為對知識深加工不足,很少有學習上的頓悟,導致學習上沒有興趣,似乎總是不開竅;學生把形式的忙碌誤解為努力,最終形成了“我努力了,成績?yōu)槭裁礇]有提高;我付出了,為什么沒有回報?”這樣的質疑。
長時間的委屈和不解會導致對學習的倦怠,倦怠現(xiàn)象是德育領域里痼疾頑癥,其根源是厭學,厭學后學生會在負面信息里檢索,天使就會沉睡,任何教育都沒有效果。而學生厭學又是源自于不良的學習習慣,由此造成的學習中的種種障礙是瓦解暫時被激發(fā)的熱情的主要因素,所以我們要喚醒人心中的天使,就是要培養(yǎng)高效的學習習慣。學習順利了,有了成就感,學生就更愿意在積極信息里檢索,當學生心中充滿希望,心平氣和地專注于學習中的時候,他就會自尊、自信、自強,更愿意展現(xiàn)出自己積極的一面?!爸尽币簿捅患せ?。勵志就是喚醒學生內心平靜的力量,也就是培養(yǎng)高效學習習慣。
我班李忠明同學(2012年高考成績625分,被華北電力大學錄?。┑膸讋t成長記錄,驗證了好習慣的作用。
為了全面提高自己的素質,在老師讓我養(yǎng)成高效學習習慣時,自己對此基本上是半信半疑,把認真計算的誓言寫在了卡片上,但沒有付諸行動。我曾經嘗試過認真計算的好處,因為開始時的不習慣和不適應,便松懈了下去,又開始草草地計算了。結果,就是這次數(shù)學成績班級倒數(shù)第8名,這讓我徹底清醒了。同時,也讓我明白了一個道理,如果你不能習慣好習慣,那么,你就要學會習慣失敗”。
在確定要培養(yǎng)這個習慣后,我開始刻意地去規(guī)范使用草稿紙,而且,只要是計算問題,我總會暗暗下決心:我一定要算對,再難的計算,我也能算對它。與此同時,我盡量不減少計算步驟。就這樣堅持了幾天,我發(fā)現(xiàn),自己可以更認真地去計算,更加重視計算,正確率也有大提高。我充滿信心,相信自己一定可以養(yǎng)成準確計算的習慣。
經過這幾天對它的關注,情況有了很大的好轉,出錯率明顯降低了。即使出錯了,也可以迅速從解答中找到錯誤之處,沒有浪費不必要的時間。另外,隨著正答率的提高,自己也不再害怕那些煩瑣的計算,避免了因出錯而引起的懊惱、后悔等不良情緒,對提高計算能力有了很大的自信。
當學生沉浸在成功的喜悅的時候,他就沒有時間去墮落。
勵志教育是培養(yǎng)好習慣的有效德育方法
勵志教育以習慣養(yǎng)成21天周期來設計了讀思行三大步。在習慣培養(yǎng)中,要注意以下幾個步驟:
1.通過主題班會課,來調整認知,學生不能有觀念上的沖突,必須愿意改變。
2.養(yǎng)成什么習慣,一定要有要有具體的內容、明確的要求。
3.習慣養(yǎng)成過程中不斷強化。任何一個細小的習慣改變都是別扭和難受的,好習慣的養(yǎng)成要克服惰性,可用以下方法來強化:
第一,時刻提醒。桌子上張貼提醒卡。我們要求學生在課桌右側上方,張貼習慣養(yǎng)成提醒卡,基本格式是:我要養(yǎng)成的習慣是……;我要鞏固的習慣是……;這個習慣的要求是……;激勵自己堅持下去的格言……
第二,每天自我打分。采用富蘭克林自我評價法,對每天習慣養(yǎng)成的情況打分,連續(xù)兩天低于2分的情況要找導師進行分析,找出問題癥結。
第三,每天自我強化。通過成長記錄,總結習慣養(yǎng)成過程中的點滴進步,不斷樹立信心。
第四,導師的叮嚀鼓勵。導師批閱時,及時肯定做出的努力,對出現(xiàn)的懈怠進行指導。
第五,同伴的榜樣示范。每天選取效果明顯的成長記錄進行交流分享。
經過了尋找,困惑、實踐和改進,勵志教育已經成為我校德育工作的重要推手,其中既有規(guī)范的操作程序,又有可融入學校的個性化追求,它把零散的管理放在了一個系統(tǒng)中,成為推動學校德育改革與創(chuàng)新的有力保障。對學生良好學習習慣的培養(yǎng)有非常明顯的促進作用。
(作者單位:河北省石家莊市元氏縣第一中學)
責任編輯/齊 欣